(共20张PPT)
观沧海
曹操
作者名片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宏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格调慷慨悲壮。代表作有: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军事著作《孙子略解》等。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
“吟”三种载体。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
诗体知识
乐府原是汉武帝设立掌管音乐的机构名称,后来演化成为诗体名称,乐府诗就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是“乐府双璧”。曹操的《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观沧海》就是一首乐府诗,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乐府诗一般是没有标题的,《观沧海》是后人加上去的。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1)沧海( )
(2)碣石( )
(3)澹澹( )
(4)竦峙( )
(5)萧瑟( )
cānɡ
jié
dàn
sǒnɡ zhì
sè
读一读
2.词类活用
东临碣石: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名词作状语,向东
以
①以观沧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歌以咏志:___________
连词,表承接,可不译
介词,用来
4.古今异义
东临碣石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5.文言句式
(1)省略句
若出其中/若出其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倒装句
歌以咏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达,登上
靠近,对着
省略介词“于”,即“若出于其中/若出于其里”
宾语前置句,即“以歌咏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我)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
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
畅抒心中的情怀。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全景),“澹澹”是水波荡漾的样子,动景;“竦峙”是山岛耸立的样子,静景。这两句诗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辽阔威严的远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静态描写,实写景物,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由静转动,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这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用奇特的想象,先描写海之奇观 大海的壮阔吞吐星辰的气概。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沧海桑田 日月星河 也表现出自己的一种野心 希望掌控全局 包容一切 接受一切的广阔胸襟。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第一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观海地点
第二层(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想象大海日月星辰的美景
第四层(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附文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她展开,写作者登山所见
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 作者观看到的景物有哪些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
观看到的景物有: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诗中的景物描写中哪些是实写 哪些是虚写
实写: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虚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哪些景物 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全景、动静结合、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近景、静态
洪波涌起:动态,展现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
秋风萧瑟:动态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夸张,描绘出了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实写
虚写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答案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虚景。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于诗中,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政治抱负。
“诗言志”,诗人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答案 诗人借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1)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2)写景时实景和虚景相结合。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角度一: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角度二:抓住意象。意象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富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角度三:抓精妙字词。
角度四:关注意象堆叠组合。
归纳角度,学会鉴赏
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1)统领全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大海水波荡漾,山岛高耸突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草木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诗人想象中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抢答:比比谁的速度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