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机械运动测试卷 (含解析)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机械运动测试卷 (含解析)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15 16:3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测试卷
一、选择题
1.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三次测得文具盒的宽度分别为9.20cm、9.21cm、9.20cm,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测量结果最后应记作9.20cm B.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C.9.21cm这个记录结果是错误的 D.9.20中末位的“0”是有意义的
2.用甲、乙两把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如图),关于木块长度的读数,正确的一组是(  )
A.5.2cm,5.18cm B.3.2cm,3.18cm
C.3.20cm,3.18cm D.3.2cm,3.2cm
3.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同时从起点沿直线向东行驶到达终点,如图记录了两车在此路程内的运动时间,在记录的这段时间内,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车一定是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
B.乙车一定是向东做减速直线运动
C.甲、乙两车从起点到终点的平均速度一定相等
D.甲车16s内的平均速度与乙车前4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4.宋代诗人陈与义在《襄邑道中》一诗中写道“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关于诗中所描述的运动及参照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以船为参照物,诗人是运动的
B.“云不动”是以两岸“飞花”为参照物
C.以“两岸”为参照物,船是静止的
D.“云与我俱东”是以两岸“榆树”为参照物
5.“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闪光灯每隔一定的时间闪亮一次,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如图是甲、乙两个网球从左向右运动时的频闪照片,以下选项错误的是(  )
A.照片中甲球做匀速直线运动
B.照片中甲球与乙球的运动时间之比为5:3
C.照片中甲球与乙球的平均速度之比为5:3
D.照片中乙球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大
6.“奋斗者号”是中国研发的万米载人潜水器,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与印尼国家研究创新署顺利完成为期一个月的爪哇海沟联合科考。两国科研人员借助“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7178米,创下印尼深海下潜新纪录!如图所示,将“奋斗者号”简化为长方体,从水面匀速下沉至海水深处,此过程中物理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
A.“奋斗者号”运动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
B.“奋斗者号”受到的浮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
C.“奋斗者号”底部受到的压强p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
D.“奋斗者号”的机械能E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
7.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气温是
B.中学生步行的速度约为
C.家用台灯工作时的电流约为
D.体重的中学生,他的体积约
8.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像,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像,由图像可知(  )
A.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
B.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
C.甲、乙两车都以10m/s匀速运动
D.甲、乙两车经过5s通过的路程都是10m
9.估测是我们在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是估测的数值,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9℃
B.成年人步行速度约为1.1m/s
C.课桌的高度约为70mm
D.中学生脉搏跳动1次的时间约为5s
10.在某次测试中,甲、乙两车都向东做直线运动,它们的图象如图所示,则(  )
A.甲、乙两车都做加速直线运动
B.两车出发前相距20m,甲比乙晚出发10s
C.在第10s时两车速度相等
D.5-10s内甲车相对于乙车向东运动
11.某跳水运动员跳水下落时的一段运动可简化为直线运动,A、B、C、D四点是她下落过程中的四个位置,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0.5s。该运动员(  )
A.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5m/s
B.在BD段的平均速度为5m/s
C.在AC段做匀速直线运动
D.在BC段的平均速度小于在AB段的平均速度
12.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东运动,它们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内,乙物体的平均速度是
B.第末,甲、乙相距
C.甲物体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D.内,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
二、填空题
13.”频闪照相”常用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右图是某小球运动时每隔0.1 s的频闪照片,A、B、C是小球运动过程中连续的三个位置由图可知小球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通过的路程是   cm,此过程中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cm/s.
14.图中秒表的读数为   s;小明用刻度尺按如图所示的方法测量一小木块的长度,测得的长度是   mm.
15. 2022年8月9日,世界首条永磁磁浮轨道交通工程试验线在江西兴国举行竣工仪式,标志着世界首列永磁磁浮空轨“兴国号”成功首发。“兴国号”设计最高速度为80km/h,试乘人员看到路旁的树木疾速后退,这是以    为参照物。“红轨”试验线全长约800m,则最少需要花费的时间是    s。
16.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由两车的图可知(如图所示):甲车的速度为   km/h;图像中横坐标上的   s。
17.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小球每隔0.2 s所处的位置。根据底片可以判断,   球运动时间长,   球运动速度越来越大。
三、作图题
18.乘“水上巴士”游船,领略壶山兰水画卷之美。甲、乙两艘游船从北大码头到白塘科第坊码头匀速航行分别用时0.8h和1.1h,此线路长8.8km。请在图中分别画出甲、乙两艘游船在此航程中的s﹣t和v﹣t的对应图像。
四、实验探究题
19.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的测量工具有:秒表和   。
(2)实验中把斜面的坡度放置的较小,这样做的目的是   。
(3)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选填“大”或“小”,说明小车是在做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直线运动。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段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
20.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当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便于操作,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目的是   。
(3)若,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m/s。
(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是做   (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运动。
(5)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以金属片为参照物,下滑过程中的小车是   的。
五、综合题
21.2023年10月28日,秋风和煦,彩旗飘扬。
(1)入场式结束后,举行了庄严肃穆的升国旗仪式,全体师生奏唱国歌,几位同学对完整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进行了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___________;
A.20s B.50s C.3min D.5min
(2)小刚同学注意到,学校的国旗旗杆大约有四层楼高,因此对旗杆高度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___________;
A.6m B.12m C.20m D.30m
(3)小智同学担任男子200米比赛的计时员,他用停表测量了3号选手所用的时间,如图1所示,则3号选手的成绩是   s;
(4)田赛赛场同样精彩纷呈,裁判老师使用皮卷尺来测量运动员们的跳远成绩,如图3所示,将零刻线固定在起跳线处,然后将卷尺拉出,笔直地铺在沙坑上。在试跳阶段,几位同学读出了运动员的成绩,并用不同的形式记录下来,其中肯定有误的是___________;
A.3.425m B.36.85dm C.415cm D.4375mm
(5)跳远比赛中,一名运动员落地后,身体碰到了放在一旁的皮卷尺,卷尺弯曲了一些,如果不及时调整,则测得的成绩(跳远距离)将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
六、计算题
22.深圳龙岗儿童公园的“森林探险”项目设有轨道车供游客体验(如图),轨道车有 4 个车轮 , 每个车轮与轨道的接触面积约为 25 cm2。云云和爸爸去体验该轨道车,他们坐上轨道车后,轨道车总的质量近似为800 kg。轨道车启动后,在牵引力 F = 1000 N 的作用下,以 v = 2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 30 s 通过了一段平直轨道。(g 取 10 N/kg)
(1)求这段平直轨道的路程 s。
(2)若轨道车通过这段平直轨道时的电机效率是 75%,且电机转化的机械能都用于牵引力做功,求牵引力所做的功及电机消耗的电能。(电机效率反映了电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能力)
(3)若行驶至中途时,轨道车需通过一段特殊减速带,此时车轮对轨道的压力瞬间增大到轨道车静止时对轨道压力的 1.5 倍,求此时云云他们所坐的轨道车对轨道的压强。
23.图所示是一辆小车沿直线行驶的路程—时间图象。请你根据图像计算:
(1)小车的速度v;
(2)若小车行驶速度不变,它行驶1.5min通过的路程s'。
24.某同学乘坐出租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下表为他到达目的地时的车费发票。求:
车费发票
日期 24-10-10
上车 15∶10
下车 15∶34
单价 2.00元
里程 12.0km
金额 28.00元
(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
(2)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3)若另一车以如乙图所示的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相同的路程,到达目的地要花多少时间。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解答】A.长度测量时,为了减小误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物体的长度 ,测量结果最后应记作9.20cm,A不符合题意.
B.长度测量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根据测量结果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1mm,B不符合题意.
C.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中9.2cm是准确值,0.01cm是估计值。因此9.21cm这个记录结果是正确的,C符合题意.
D.9.20中末位的“0”是估计值,表示刻度正好在整数刻度,末位的“0”是有意义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长度测量要有估计值,为了减小误差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2.【答案】B
【解析】【解答】由图知: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物体左端与2cm刻度线对齐,读作2.0cm,物体右端在5cm与6cm刻度线之间,偏向5cm刻度线,读作5.2cm,甲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是
,乙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物体左端与2.0cm刻度线对齐,读作2.00cm,物体右端在5.1cm与5.2cm刻度线之间,偏向5.2cm刻度线,读作5.18cm,乙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是

故选B。
【分析】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读取长度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答案】D
【解析】【解答】A.图中,甲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但不能确定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相同的路程,故A错误;
B.乙车通过相等的路程需要的时间变短,则速度越来越大,是加速运动,不是减速运动,故B错误;
C.甲、乙两车从起点到终点的路程相等,但甲的时间大于乙的时间,故甲的平均速度小于乙的平均速度,故C错误;
D.甲车在16s内的平均速度为:,
乙车在前4s内的平均速度为:,甲车16s内的平均速度与乙车前4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物体运动时,任意相同时间的速度相等,是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相同的路程,时间越短,速度越大;根据,计算速度。
4.【答案】D
【解析】【解答】A.诗人与船一起运行,二者间没有位置变化,以船为参照物,诗人是静止的,故错误;
B.云与两岸花朵之间有位置变化,以两岸“飞花”为参照物,云是运动的,故错误;
C.船行驶时,与岸之间有位置变化,以两岸为参照物,船是运动的,故错误;
D.以两岸榆树为参照物,云与船和两岸有位置变化,表现为“云与我俱东”,故正确。
故选D。
【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
5.【答案】C
【解析】【解答】AD.图中,甲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长,乙球的速度变大,故AD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甲球拍摄6次,用时为个间隔时间,乙球被拍摄了4次,用时3个间隔时间,甲、乙运动时间之比为5:3;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运动路程相同,甲球与乙球的运动时间之比为5:3,根据,甲球与乙球的平均速度之比为3:5,故C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相同时间的路程相同,是匀速直线运动;时间相同,路程越大,速度越大;根据时间间隔,计算时间大小,根据路程和时间,判断速度比值。
6.【答案】D
【解析】【解答】A.图中,路程不变,潜水器匀速下沉,路程有变化,故A错误;
B.开始时,潜水器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重力,浮力不是从原点开始,故B错误;
C.潜水器从水面匀速下沉至海水深处,深度增大,根据,压强增大,故C错误;
D.匀速下沉,速度大小不变,质量不变,高度减小,所以重力势能减小,机械能减小,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匀速运动时,物体的路程有变化;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根据,判断液体压强的变化;质量一定时,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小。
7.【答案】D
【解析】【解答】A:人体感觉舒适的室温约为: 故A错误;
B: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故B错误;
C:家用台灯的功率较小,一般是40W左右;正常工作电流约 故C错误;
D:重500N的中学生的质量是50kg,人的密度接近水的密度,估算体积约为5 故D正确。
故选: D。
【分析】人体感觉舒适室温20℃;B 项人步行速度约 1.1m/s 是合理的;台灯功率和电压可算出实际电流与所给不相符。
8.【答案】C
9.【答案】B
10.【答案】D
【解析】【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甲和乙的图像都是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的路程随时间变化均匀,所以二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甲车与横坐标相交,表明开始运动时,位置在坐标原点,运动的开始时刻是5s;而乙车与纵坐标相交,表示开始运动的时刻是0时刻,但是开始运动的位置在坐标原点20m处,所以开始运动时,甲、乙两车相距20m,乙车先运动,甲车晚5s运动,故B错误;
C.根据图片可知,s-t图像相交的点表示的是两车在同一位置,即两车相遇,而不是速度相同,故C错误;
D.5~10s内,由图像知道,甲车的速度更快,两车均向东行驶,而乙车在甲车前方20m处,甲车速度比乙车快,所以距离在缩小,以乙车为参照物,则甲车相对乙车向东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根据图像的形状确定两车的运动状态;
B.根据图像与坐标轴的交点位置的意义分析;
C.根据s-t图像的交点的含义判断;
D.根据参照物的知识判断。
11.【答案】A
【解析】【解答】A.根据距离和时间,计算AC段的平均速度为
,故A符合题意;
B.计算BD段的平均速度为:,故B不符合题意;
C.图中,相同时间内,运动员运动的距离不同,则运动员做变速直线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根据图像,运动员下落时,相同时间的距离变大,速度变大,BC段的速度大于AB段速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根据,计算速度;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距离变大,速度在变大。
12.【答案】D
【解析】【解答】A.在0~4s中,乙运动的路程是8m,时间是4s,平均速度为:,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C.图中,甲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为匀速直线运动,计算速度为:
第末,甲的路程为:,
第末,乙的路程为s乙=8m,则甲、乙相距:,故B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图中,乙在第2s后静止,路程为8m,而甲在第4s后路程就超过8m并继续向东行驶,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根据路程-时间图像,利用,计算速度;根据s=vt,计算路程,判断两物体的距离差;时间改变,路程不变时,物体静止,以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静止的物体向后运动。
13.【答案】3.83;19.15
【解析】【解答】(1)根据刻度尺的测量原理可知, 小球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通过的路程约为3.83cm;(2)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可知,此过程中小球的平均速度为。
【分析】小球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通过的路程根据刻度尺的测量原理即可得知,需要注意的是刻度尺的读数需要估读,小球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时间间隔为0.2s,结合速度的计算公式即可求解。
14.【答案】228.7;16.0(16.1或15.9都行)
【解析】【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到,小刻度表指针指在3到4之间,大刻度表盘的读数大于30s,读数为48.7s,秒表的读数应该是;小木块的左右端分别对准7.00cm、8.60cm刻度处,所以小木块的长度为;
综上 第1空、228.7; 第2空、16.0;
【分析】 1、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刻度尺要注意量程和分度值,中学设计的刻度尺,分度值为0.1cm,读书时要估计到分度值后一位。
2、长度的测量: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将物体紧贴刻度尺,视线与刻度尺刻度平行。
3、停表的读数:小盘为分钟,大盘位秒钟,按照指针指向数字进行读数。
15.【答案】车厢(或车内物体);36
【解析】【解答】(1)试乘人员看到路旁的树木疾速后退,这是以车厢,或者自己作为参照物的。
(2)所需时间为
【分析】(1)树木向后移动,是以车厢为参照物的。
(2)根据速度公式变形可以求出时间。
16.【答案】54;40
【解析】【解答】根据s-t图像,两车的s-t图像都为直线,则两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图中,10s时甲车通过的路程:s甲=350m-200m=150m;
计算甲车的速度:;
10s时乙车通过的路程为200m,乙车的速度:;
乙车追上甲车时,路程关系:,,图像中横坐标上的t=40s。故第1空填:54;第2空填:40。
【分析】根据,计算速度;结合两车的路程关系,利用s=vt,计算相遇的时间。
17.【答案】甲;乙
【解析】【解答】(1)因为相邻位置的时间间均为0.2s,甲球的运动时间t=0.2s×5=1s,乙球运动时间为t=0.2s×3=0.6s,所以甲球的运动时间比乙球的运动时间长;
(2)由于乙球在相邻的时间间隔内,路程逐渐的增大,所以乙球的运动速度逐渐加大;
【分析】(1)因为相邻两球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所以甲球的运动时间比乙球的运动时间长;
(2)由题意根据速度计算公式分析得出结论。
18.【答案】
【解析】【解答】 据题可知,船只的运动距离为8.8km,甲、乙两艘游船的运动时间为0.8h,1.1h,根据速度公式可知;,据此作图
【分析】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分析,速度公式为v=s/t,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解路程,或者已知路程和时间求解速度,题目中甲乙在0.8h 1.1h通过的距离为8.8km,计算甲乙的速度。
19.【答案】(1)刻度尺
(2)方便计时
(3)大;加速
(4)大
【解析】【解答】(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小车运动的距离以及运动时间,故需要的测量工具为秒表和刻度尺,故答案为:刻度尺;
(2)实验中把斜面的坡度放置的比较小,小车运动的较慢,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计时,故答案为:方便计时;
(3)由实验可以看出小车在下滑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在做加速直线运动,故答案为:大;加速;
(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测量的时间偏小,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可知,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故答案为:大。
【分析】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原理为,用秒表测量运动的时间,利用刻度尺测量运动的路程。
20.【答案】(1)
(2)小;便于测量时间,提高测量的精确度
(3)0.24
(4)变速直线
(5)运动
【解析】【解答】测小车的平均速度时,
(1)实验时,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实验中,斜面的坡度较小,可增加了小车的运动时间,方便计时,以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3)根据停表,全程的时间是:t1=10:35:05-10:35:00=5s,
计算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4)图中,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运动到C点时,速度大于0,即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不是保持不变的,故小车在下滑过程中,是做变速直线运动。
(5)以金属片为参照物,下滑过程中的小车与金属片的位置有变化,则小车是运动的。
【分析】(1)测量速度的原理是;
(2)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下滑慢,便于测量时间;
(3)根据图像,判断时间,利用,计算速度;
(4)小车在斜面上滑行,速度逐渐变大,是变速运动;
(5)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有位置变化,是运动。
(1)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1][2]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样增加了小车的运动时间,方便计时,以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3)全程的时间是
t1=10:35:05-10:35:00=5s
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4)由实验看出,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运动到C点时速度大于0,即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不是保持不变的,故小车在下滑过程中是做变速直线运动。
(5)以金属片为参照物,下滑过程中的小车与金属片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小车是运动的。
21.【答案】(1)B
(2)B
(3)40
(4)C
(5)偏大
【解析】【解答】(1)根据实际,完整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大约是48s,最接近实际的是50s,B符合题意。
故选B。
(2)一层楼高约为3m,四层楼高约为:4×3m=12m,B符合题意;
故选B。
(3)图中,秒表的分针指向0min后超过半格,秒针指向40s,时间是40s,则选手的成绩为40s。
(4)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测量长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根据ABD的数据可知,这三次数据都进行了估读, C选项中数据没有估读,读数错误,B符合题意。
故选C。
(5)由于卷尺弯曲,且零刻线已固定,因为卷尺弯曲,使读出的数值偏大。
【分析】(1)升旗时间约50s;
(2)根据楼层高度和楼层数,计算升高的高度;
(3)根据秒表的分钟指针和秒钟指针位置,测量时间;
(4)测量长度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卷尺弯曲,使测量的长度偏大。
(1)根据我国相关法规,完整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大约是48s,所以最接近实际的是50s。
故选B。
(2)一层楼高约为3m,四层楼高约为
4×3m=12m
故选B。
(3)由图可知,秒表的分针指向0min,超过半格,秒针指向40s,时间是40s,此时3号选手的成绩为40s。
(4)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长度的测量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根据ABD的数据可知,这三次数据都进行了估读, C选项中数据没有估读。
故选C。
(5)由于卷尺弯曲,且零刻线已经固定在起跳点,若不及时调整会因为卷尺弯曲使读出的数值偏大。
22.【答案】(1)解:这段平直轨道的路程为:
答:这段平直轨道的路程为60m。
(2)牵引力所做的功为:
电机消耗的电能为:
答:牵引力所做的功为60000J;电机消耗的电能为80000J。
(3)解:轨道车的总重力:
车轮对轨道的压力为:
车轮与轨道的接触面积为
云云他们所坐的轨道车对轨道的压强为:
答:云云他们所坐的轨道车对轨道的压强1.2×106Pa。
【解析】【分析】(1)根据s=vt计算这段平直轨道的路程;
(2)根据计算牵引力所做的功,根据计算电机消耗的电能;
(3)根据G=mg计算轨道车的总重力;行驶至中途时,轨道车需通过一段特殊减速带,此时车轮对轨道的压力瞬间增大到轨道车静止时对轨道压力的1.5倍可知压力大小,根据计算云云他们所坐的轨道车对轨道的压强。
23.【答案】(1)解: 根据图象可知,当t=60s时,s=30m。则由速度的计算公式可得小车运动的速度为
答:小车的速度为;
(2)解:根据题意,由速度的计算公式可得小车运动的路程为
答:若小车行驶速度不变,它行驶1.5min通过的路程为。
【解析】【分析】(1) 图所示是一辆小车沿直线行驶的路程—时间图象 ,由图象是路程—时间图象,由速度的计算公式。 可知,当t=60s时,s=30m。可得小车运动的速度为 。
(2) 若小车行驶速度不变,它行驶1.5min通过的路程s' ,可知小车匀速运动,根据 计算公式可得小车运动的路程为 。
24.【答案】(1)解:由车费发票可知,出租车行驶的时间为
(2)由车费发票可知,出租车行驶的路程,出租车行驶的速度为
(3)由图像可知,另一车的速度为
到达目的地要花的时间为

【解析】【分析】(1)根据前后时刻差,计算时间;
(2)根据,计算速度;
(3)根据,计算时间。
(1)由车费发票可知,出租车行驶的时间为
(2)由车费发票可知,出租车行驶的路程,出租车行驶的速度为
(3)由图像可知,另一车的速度为
到达目的地要花的时间为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