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4章 4.2 命题与证明 4.2.1 定义,命题
授课教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定义,命题的含义;对命题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2.学生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经历定义的产生过程,感受定义的必要性,同时对命题的含义有初步的体验,体验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对真假命题的判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 3.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教学难点:命题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展开系统的几何学习,教材将“定义,命题”的相关内容安排在本章靠前的位置,开头就举出了两个学生已学过的实例,其目的是通过这些实例,使学生理解对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性质的描述,叫作这个概念的定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父子对话 子:爸爸,什么是法律? 父:法律就是法国的律师. 子:那什么是法盲呢? 父:法盲就是法国的盲人. (学生听后笑) 同学们会什么笑呢? 生:他们对概念理解不清. 师:同学们说的对,由于父子俩对法律、法盲的定义不理解,闹出了笑话,所以对某些特殊名称或术语,我们需要给出它们的定义.这节课我们就要共同来研究“定义,命题”. 【说明】巧设现实情境,引入新课. 2.讲授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概念,例如,实数、方程、角平分线等,对一个概念的含义加以描述说明,或者作出明确规定的语句,叫作这个概念的定义. 例如,“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作这两点的距离”是两点的距离的定义,“若一个数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则把这个数叫作无理数”是无理数的 定义. 一般地,常常用陈述句叙述一件事情,比如:(1)-1是自然数;(2)对顶角相等.我们还可发现这两个陈述句中,(1)是错误(假)的,(2)是正确(真)的. 【说明】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自主学习. 1.抽象: 叙述一件事情的句子(陈述句)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两者必居其一,我们称这个陈述句是一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叙述的事情是真的,就说它是真命题;如果一个命题叙述的事情是假的,就说它是假命题. 【说明】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一定是命题. 2.说一说: 请结合已学数学知识,说出一些命题. (1)如果|a|=3,那么a=±3. (2)在同一平面内,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3)垂线段最短. 3.议一议: 下列命题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 (1)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 (学生自己讨论,老师总结) 【归纳总结】上述命题的表述形式都是“如果……,那么……”. 对于“如果……,那么……”形式的命题,通常把“如果”引出的部分称为条件,把“那么”引出的部分称为结论. 对于上述命题(1),“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是条件,“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是结论. 对于上述命题(2),“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是条件,“这个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是结论. 不难发现,命题(1)与命题(2)的条件与结论互换了位置,即命题(1)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命题(2)的结论和条件 【归纳结论】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则这样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作原命题,另一个叫作它的逆命题. 命题(1)和命题(2)就是互逆命题,若把命题(1)称为原命题,则命题(2)是它的逆命题. 【说明】学生感受命题中条件和结论的存在.使学生心中的命题结构化.为后面的题设、结论的认识、区分,更为命题的改写作铺垫. 例1:下面两个命题是互逆命题吗? (1)如果a是整数,那么a是有理数; (2)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是整数. 解:命题(1)的条件是“a是整数”,结论是“a是有理数”. 命题(2)的条件是“a是有理数”,结论是“a是整数”. 由于命题(1)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命题(2)的结论和条件,于是,命题(1)与命题(2)是互逆命题. 进一步发现,“议一议”栏目中的原命题与它的逆命题均是真命题.但是对于例1,由于整数是有理数,于是命题(1)是真命题.又0.1是有理数,但0.1不是整数,于是命题(2)是假命题. 由此可知,当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 有时为了叙述简便,对于“如果……,那么……”“若……,则……”形式的命题也可以省略关联词“如果(若)”“那么(则)”.例如,“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可以简单叙述成“对顶角相等”. 4.做一做: 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将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 (2)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解:(1)条件:能被2整除的数 结论:这个数是偶数 改写:如果一个能被2整除,那么这个数是偶数. (2)条件: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 结论:两条直线平行 改写:如果两条直线平行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3.课堂练习 1.指出下列语句中, ③④⑤ 是命题, ①② 不是命题. ①直线a⊥b. ②同位角都相等吗? ③如果∠1+∠2=90°,那么∠1与∠2互余. ④“0”不能做分母. ⑤如果邻补角相等,那么它们的公共边与另一边垂直. 2.下列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2)如果a=b,b=c,那么a=c;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解:(1)条件:两个角相等. 结论:它们是对顶角 (2)条件:a=b,b=c 结论:a=c. (3)条件:已知三角形的一外角及与外角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结论:这一外角等于这两个内角的和. 4.课堂小结 命题的判断:①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且必须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疑问句、感叹句、作图过程的叙述都不是命题.②命题常见的关键词有“是”“不是”“相等”“不相等”“如果……,那么……”. 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应先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再把条件和结论对换即可.有时还可以把原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以方便写出条件和结论. 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作原命题,另一个叫作逆命题. 举反例时,所举的例子应当满足题目的条件,但不满足题目的结论.举反例时常见的几种错误:①所举例子满足题目的条件,也满足题目的结论;②所举例子不满足题目的条件,但满足题目的结论;③所举例子不满足题目的条件,也不满足题目的结论. 5.板书设计 1.定义 2.命题 3.条件、结论 4.互逆命题、原命题、逆命题
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定义,学习了定义、命题、逆命题、互逆命题等概念,在学习中让学生理解并熟记概念的含义.本节课的易错点是写出命题的逆命题,可要求先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再把条件和结论对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