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命题与证明 4.2.2 证明,举反例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数学湘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4.2 命题与证明 4.2.2 证明,举反例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数学湘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15 08:4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4章 4.2 命题与证明 4.2.2 证明,举反例
授课教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2.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3.通过实例体会举反例的含义. 4.通过证明步骤中由命题写出已知、求证的过程,继续训练学生的能力. 5.让学生体验从实验几何向推理几何的过渡.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证明的含义和表述格式. 教学难点:如何构造一个反例去证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重点介绍证明的必要性以及证明的格式,最后介绍举反例的思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一般地,判断一件事情正确或不正确的句子叫作命题,命题分为真命题与假命题. 【说明】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为本节课的教学作准备. 2.讲授新课 1.议一议: 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呢? 由“0.1是有理数,但不是整数”可知,命题“若a是有理数,则a是整数”是假命题.又如,由“0的绝对值是0,不是正数”可判断“有理数的绝对值是正数”是假命题.一般地,对于一个命题,如果能举出一个例子,使之符合命题条件,但不满足命题结论,就可判断该命题为假命题,这种做法称为举反例. 例2:命题“如果ab=0,那么a=0”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解:1×0=0,但是1≠0,因此“如果ab=0,那么a=0”是假命题. 【说明】本例题是综合法证题的示范,在过程中要给学生强调按照步骤进行证明. 2.做一做: 用举反例的方法说明下列命题是假命题. (1) 若a2=b2,则a=b; (2)一个角的余角大于这个角; (3)若a,b是有理数,则|a+b|=|a|+|b|; (4)如果∠A=∠B,那么∠A与∠B是对顶角. 解:(1)a=-2,b=2,a2=b2,但是a≠b,因此“若a2=b2,则a=b”是假命题 (2)设角的度数是50°,则这个角的余角的度数是40°,这个角的余角小于这个角,因此“一个角的余角大于这个角”是假命题. (3)a=-2,b=2,a,b是有理数,但是|a+b|=0,|a|+|b|=2,所以|a+b|≠|a|+|b|,因此“若a,b是有理数,则|a+b|=|a|+|b|”是假命题. (4)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即AB⊥CD),∠AOC=90° ,∠AOD=90° ,∠AOC=∠AOD=90° ,但 ∠AOC 和 ∠AOD 是邻角,因此“如果∠A=∠B,那么 ∠A与∠B是对顶角”是假命题. 3.思考: 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 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通常需从命题的条件出发,运用定义、基本事实以及已经判断其成立的真命题,进行逻辑推理、计算,得出这个命题的结论成立,这一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证明. 【说明】教材举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简单命题让其判断真假,并不要求推理,只要学生简单地说明理由即可,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真、假命题概念的理解。 以学生同桌为单位进行操练,一人负责说命题,然后另一个人来回答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并要有适当的理由,然后反过来。 【说明】当遇到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或产生争论的时候,可以请老师裁决。 老师讲解例题: 例3:证明:如果实数a≠0或实数b≠0, 那么a2+b2≠0. 证明:若a≠0,则a为正数. 又b2为正数或0,从而a2+b2是正数, 因此a2+b2≠0. 同理可得,若b≠0,则a2+b2≠0. 例4:证明:△ABC的三个内角中至少有一个角大于或等于60° 分析 “至少有一个”意味着“有一个”“有两个”“有三个”,因而应分三种情况进行证明,我们可以假设没有一个满足条件,若能推出一个与已知条件或已有定义、基本事实、已经证明了的真命题等矛盾的结论,就可否定假设,从而得出所要证明的结论. 证明:假设△ABC的三个内角中没有一个角大于或等于60°,则∠A<60°,∠B<60°∠C<60°, 从而∠A+∠B+∠C<60°+60°+60°=180°. 这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矛盾,故假设不成立. 因此,△ABC的三个内角中至少有一个角大于或等于60°. 【归纳结论】像例4这样,当直接从条件出发证明一个命题比较困难时,可以先假设命题不成立,从 这样的假设出发,经过推理得出与已知条件、定义、基本事实、真命题等产生矛盾,得出假设不成立,从而判断所求证命题正确,这种证明方法叫作反证法. 反证法基本步骤: (1)假设命题不成立; (2)导出矛盾; (3)肯定结论. 【说明】反证法与举反例是有区别的,在教学中应有所体现. 4.做一做: 用反证法证明本节例3. (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老师进行指导讲解) 3.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有一个角是45°的直角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真命题) (2)素数不可能是偶数.(假命题) (3)黄皮肤和黑皮肤的人都是中国人.(假命题) (4)有两个外角(不同顶点)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假命题) (5)若y(1-y)=0,则y=0.(假命题) 2.求证:△ABC中不能有两个钝角. 证明:假设△ABC中有两个钝角, 不妨设∠A<90°,∠B>90°,∠C>90°, 则∠A+∠B+∠C>180°. 这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矛盾, 故假设不成立. 因此,△ABC 中不能有两个钝角. 4.课堂小结 反证法基本步骤:(1)假设命题不成立;(2)导出矛盾;(3)肯定结论.在假设结论不成立时要注意考虑结论的反面所有可能的情况,如果只有一种,那么否定一种就可以了,如果有多种情况,则必须一一否定. 5.板书设计 证明
教学设计反思 通过命题的证明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初步养成学生言之有理、落笔有据的推理习惯,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本节课的易错点是反证法,在假设时,结论的反面找不准确或不全面.同时用反证法证明时,一定要得出矛盾,这种矛盾可以是与已知相矛盾,也可以与基本事实、定义、定理相矛盾.教学中让学生大胆参与练习,从中发现问题并纠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