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全等三角形 4.3.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边角边)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数学湘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4.3 全等三角形 4.3.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边角边)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数学湘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15 08:4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4章 4.3 全等三角形 4.3.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边角边)
授课教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主动积极探索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角边”. 2.能熟练运用“边角边”判定定理来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证明. 3.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由此带动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4.通过多种手段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角边”,并能利用它来判定三角形是否全等. 教学难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角边”的过程及几种方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 在初中阶段,图形之间最重要的关系是全等,全等可以用图形能够重合来直观理解,而图形的重合是通过运动来实现的,这种运动就是刚体运动(平移、旋转、轴反射),刚体运动的特征是保距、保角,即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变,因此教材采用几何变换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成为讨论三角形全等的主要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1.什么叫全等图形?什么叫作全等三角形? 2.全等的符号是什么? 3.如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 【说明】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作铺垫. 2.讲授新课 我们知道,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能否用更少的条件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下面来进行研究. 1.议一议:根据下表给出的△ABC和△A'B'C'的相等条件及对应的图形,判断△ABC和△A'B'C'是否全等,并把结果写在表格中. 由上表可知,当两个三角形只有一条边(或一个角)相等时,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当只有两条边(或一边一角、两个角)分别对应相等时,两个三角形也不一定全等,这启发我们思考:能否再添加适当条件,从而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 【说明】鼓励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能够初步获得猜想. 2.做一做: 用量角器和刻度尺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两条边长分别为2 cm,2.5 cm,并且这两条边的夹角为50°.将自己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画的三角形叠放在一起,它们完全重合吗? (同学们自己做一做,老师再进行演示说明) 假设两名同学画出的三角形分别为△ABC和△A'B'C',其中AB=A'B'=2.5 cm,BC=B'C'=2 cm,∠B=∠B'=50°,如图4.3-7所示. 图4.3-7 把△ABC放到△A'B'C'上,使点B与点B'重合,BC落在射线B'C'上,点A与点A'在BC的同侧,则由BC=B'C'可得,点C与点C'重合. 又∠B=∠B',则射线BA与射线B'A'重合,由BA=B'A'可知,点A与点A'重合. 于是△ABC与△A'B'C'完全重合,从而△ABC≌△A'B'C'. 【猜测】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说明】通过学生实践,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归纳知识的能力和组织语言能力、表达能力. (老师对上述猜测进行证明) 下面我们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知识来证明上述猜测成立. 设在△ABC和△A'B'C'中,BA=B'A', ∠ABC=∠A'B'C',BC=B'C',如图4.3-8所示. 图4.3-8 第一步,如图4.3-9,将△ABC沿射线BB'的方向平移,平移的距离等于线段BB'的长度.在这个平移下,将△ABC的像记为△A1B1C1,则点B的像(点B1)与点B'重合,且△A1B1C1≌△ABC, 从而B1C1=BC,B1A1=BA,∠A1B1C1=∠ABC. 图4.3-9 第二步,如图4.3-9,将△A1B1C1绕点B'旋转,旋转角的大小等于∠C1B'C'.在这个旋转下,将 △A1B1C1的像记为△A2B2C2,则点B1的像(点B2)与点B'重合,点C1的像(点C2)在射线B'C'上,且△A2B2C2≌△A1B1C1, 从而B2A2=B1A1,B2C2=B1C1. 又B1C1=BC,BC=B'C', 则B'C2=B'C',于是点C2与点C'重合. 又∠A2B2C2=∠A1B1C1,∠A1B1C1=∠ABC, ∠ABC=∠A'B'C', 所以∠A2B2C2=∠A'B'C'. 第三步,如图4.3-9,作△A2B2C2关于直线B'C'成轴对称的图形,将其像记为△A3B3C3.由于点B2与点B'重合,且均在对称轴B'C'上,因此点B2的像(点B3)与点B'重合.同理可得,点C2的像(点C3)与点C'重合. 又△A3B3C3≌△A2B2C2, 于是∠A3B3C3=∠A2B2C2. 又∠A2B2C2=∠A'B'C',所以∠A3B3C3=∠A'B'C'. 又点B3,C3分别与点B',C'重合,从而∠A3B3C3 =∠A3B'C', 于是∠A3B'C'=∠A'B'C', 因此射线B'A3与射线B'A'重合. 又B3A3=B2A2,B2A2=B1A1,B1A1 =BA,BA=B'A', 于是B3A3=B'A'=B'A3,因此点A3与点A'重合. 所以△A3B3C3与△A'B'C'重合, 即△A3B3C3≌△A'B'C'. 又△ABC≌△A1B1C1,△A1B1C1≌△A2B2C2, △A2B2C2≌△A1B1C1, 因此△ABC≌△A'B'C'. 【归纳总结】上述猜测称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边角边). 【提示】今后在解决有关两个三角形全等的问题时,一般只需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行证明即可. (老师对例题进行讲解) 例2:如图4.3-10,AB和CD相交于点O,且AO=BO,CO=DO.求证:△ACO≌△BDO. 图4.3-10 证明:在△ACO和△BDO中, 所以△ACO≌△BDO(边角边). 【说明】例2是一道几何证明题,它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去找满足“边角边”的元素,这一过程需要学生自己去“悟”,这也是学好三角形全等知识的关键.建议课内、课外补充一定量的练习,加强这方面技能的训练,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证明书写的规范. 3.议一议. “两条边与其中一条边的对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回答,老师给予提示) 3.课堂练习 1.如图,已知OA=OC,OB=OD,∠AOC=∠BOD.试说明:△AOB≌△COD. 解:因为∠AOC=∠BOD, 所以∠AOC -∠AOD=∠BOD-∠AOD, 即∠COD=∠AOB. 在△AOB和△COD中, 所以△AOB≌△COD. 2.如图,BC∥EF,BC=BE,AB=FB,∠1=∠2,若∠1=60°,求∠C的度数. 解:因为∠1=∠2,所以∠ABC=∠FBE . 在△ABC和△FBE中, 所以△ABC ≌△FBE (边角边). 因为∠C=∠BEF, 又BC∥EF, 所以∠C=∠BEF=∠1= 60°. 4.课堂小结 利用“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角”是两边的夹角,“两边”是夹这个角的两边,而不能是这个角的对边. 5.板书设计 边角边: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如图).
教学设计反思 在课本情景引入中,采用了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经历几何图形的基本变换:平移、旋转、轴反射,学会了用观察、猜想等方法来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注意条件中的角必须是这两边的夹角.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