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等腰三角形 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数学湘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4.5 等腰三角形 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数学湘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15 08:4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4章 4.5 等腰三角形 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授课教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 3.通过探索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
教学方法 本节课按照观察—测量—论证的思路进行,由于我们已经知道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因而我们将利用这一性质展开论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如图,位于海上B、C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A处遇险船只的报警,当时测得∠B=∠C,如果这两艘救生船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能不能同时赶到出事地点(不考虑风浪因素)? 在一般的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是什么关系? 【说明】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本课的主题,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讲授新课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那么就可判定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判定方法吗? 1.探究: 任意画∠EBC,在线段BC的同侧,以C为顶点作∠FCB,使∠FCB=∠EBC,BE与CF交于点 A,得到△ABC,如图4.5-4所示.用圆规量一量AB和AC,它们相等吗?由此,你能发现什么? 图4.5-4 可以发现AB=AC,从而△ABC是等腰三角形. 下面对探究得出的结论进行证明. 如图4.5-5,在△ABC中,∠B=∠C, 以过点A的一条直线为折痕对折,使得射线AC与射线AB重合,折痕与BC的交点记作D,则AD为∠BAC的平分线. 图4.5-5 在△ABD和△ACD中, 所以△ABD≌△ACD(角角边). 从而AB=AC,因此△ABC是等腰三角形. 【归纳结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 【说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归纳得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老师对例题进行讲解) 例2:如图4.5-6,在△ABC中,AB=AC,D,E分 别是AB,AC上的点,且DE//BC. 求证:△ADE为等腰三角形. 图4.5-6 证明:因为AB=AC, 所以∠B=∠C(等边对等角). 又因为DE// BC, 所以∠ADE=∠B,∠AED=∠C. 因此∠ADE=∠AED. 于是△ADE为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说明】例2是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应用,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腰被平行于底边的直线所截,截得的三角形仍是等腰三角形”. 例3: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已知:如图4.5-7,∠CAE是△ABC的外角,∠1= ∠2,AD// BC.求证:AB=AC. 图4.5-7 分析 要证明AB=AC,可先证明∠B=∠C.因为∠1 =∠2,所以应想办法找出∠B,∠C与∠1,∠2的 关系. 证明:因为AD //BC, 所以∠1=∠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因为∠1=∠2,所以∠B=∠C. 因此AB=AC(等角对等边). 3.课堂小结 要注意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区别.“等边对等角”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条件是已知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结论是这两条边所对的两个角相等.“等角对等边”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条件是已知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结论是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4.板书设计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
教学设计反思 解决几何证明题时,应结合图形,联想我们已学过的定义、基本事实、定理等知识,寻找结论成立所需要的条件.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遗漏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解题时学会分析,可以采用执果索因(从结论出发,探寻结论成立所需的条件)的方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