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4章 4.6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第1课时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
授课教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2.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能力,丰富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3.通过小组活动,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几何符号语言证明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命题. 教学难点: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的运用.
教学方法 教材首先设置“观察”栏目,通过一个生活实际问题引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渗透了观察、抽象、推理的过程.通过上述过程,说明线段是轴对称图形,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它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1.我们探讨了轴对称图形,知道现实生活中由于有轴对称图形,而显得异常美丽.那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作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作对称轴. 2.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 正方形、矩形、圆、菱形、等腰三角形、角、线段. 3.刚才有人提出“线段是轴对称图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讲授新课 1.观察: 如图,人字形屋顶的框架中,点A与A'关于线段CD所在的直线l对称,问线段CD所在的直线l与线段AA'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讨论,老师总结) 我们已经知道,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同时还知道,平面内点P与点P'关于一条直线对称,则线段PP'被这条直线垂直平分. 【归纳结论】垂直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作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或中垂线).图4.6-1中,直线l就是线段PP'的垂直平分线. 图4.6-1 2.探究: 如图4.6-2,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l上任取一点P,连接PA,PB,则线段PA与PB的长度相等吗?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图4.6-2 设D是线段AB的中点,根据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可知,点D在直线l上,并且PD⊥AB, 于是∠ADP=∠BDP=90°. 在△PAD和△PBD中, 所以△PAD≌△PBD(边角边). 因此PA=PB. 【归纳结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老师提问:“当点P在线段AB上时,结论还成立吗 ” 学生独立写出证明过程,小组内交流改正. 【说明】可以先让学生动手测量,并通过学生间的讨论,归纳出猜想,然后教材运用轴反射(轴对称变换)来论证这个猜想,得到一条重要的性质.这种通过几何变换来说理的方法直观、形象,而且步骤少,更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清晰地展示这一变换过程,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3.说一说: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它的逆命题是什么 (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回答此问题) 条件是:一个点在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结论是:这个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它的逆命題是:如果一个点到一条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下面来证明上述逆命题是真命题, 如图4.6-3,当点M不在线段AB上时,连接MA, MB,由于MA=MB,则△MAB是等腰三角形. 图4.6-3 取AB的中点D,连接MD,则MD是△MAB的底边AB上的中线,也是AB上的高线. 因此,直线MD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从而点M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当点M在线段AB上时,则M就是AB的中点,因而点M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归纳结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定理: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教学说明】证明的过程分为两种情况,点P在线段AB上或在线段AB外,教师需引导学生分析两种情况,再逐一进行推理证明. (老师对例题进行讲解) 例1:如图4.6-4,在△ABC中,AB,B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O,连接OA,OB,OC. 求证:点O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 图4.6-4 证明:因为点O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所以OA=OB(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同理可得OB=OC. 于是OA=OC. 所以点O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定理). 3.课堂小结 AB是CD的垂直平分线,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AB与CD垂直,二是AB把CD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垂直”是相互的,而“平分”是“单向”的. 证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方法有两种:①根据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证明;②根据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证明. 4.板书设计 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 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定
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性质、判定,由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以得出线段相等;要判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有两种方法:(1)根据定义;(2)根据判定定理.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同时由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的教学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