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6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夯基固本
1.(1)①太阳 吸收 ②地面 ③大气逆 (2)①太阳
②地面 (3)①吸收 ②大气逆 2.(1)①弱 (2)①地面 升高 (3)①弱 ②削弱 保温
真题示例
1.【思路点拨】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霜降后最有可能见到霜的条件是气温在0℃以下、温差较大及水汽充足。晴朗的清晨较为符合,A正确;阴天的傍晚和雨后的上午温差较小,晴天的下午温度较高,B、C、D错误。第(2)题,读图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④为大气辐射,⑤为大气逆辐射。结合上题可知,霜降节气后有利于形成霜的条件为温差较大且气温较低,白天太阳辐射(①)较强,水汽大量蒸发,夜晚大气逆辐射(⑤)较弱,保温作用较弱,气温较低,A正确。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民点烟可增加空气中悬浮物颗粒,促进水汽凝结形成烟雾,增强大气逆辐射(⑤),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D正确。
【答案】 (1)A (2)A (3)D
2.【思路点拨】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太阳辐射为地球热量的收入,地面和大气散失到宇宙空间的热量为支出,二者收支保持平衡,故地面和大气散失到宇宙空间的热量为100,D正确。第(2)题,出现阴雨天气时云层厚,白天会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夜晚会增强大气逆辐射,导致昼夜温差较小,根据图2可知,2月2日昼夜温差最小,故出现阴雨天气可能性最大,C正确。第(3)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出现阴雨天气时云层厚,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故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④)较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较弱,大气逆辐射(③)较强,C正确。
【答案】 (1)D (2)C (3)C
3.【思路点拨】 第(1)题,根据图中箭头的指向和位置判断,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表示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地面辐射,④表示大气逆辐射。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即图中③,故选C。第(2)题,据上题分析可知,晴天白天时,空中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弱,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②)多,则近地面大气获得的地面辐射(③)多,气温高,A、B错误;晴天夜晚时,空中云量少,大气逆辐射(④)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面辐射(③)弱,气温低,因此昼夜温差大,D正确,C错误。
【答案】 (1)C (2)D
跟踪训练
1.A 2.C 3.D 第1题,读图可知,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A正确;②通过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削弱了太阳辐射,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B错误;③由地面指向大气,为地面辐射,C错误;④由大气指向地面,为大气逆辐射,D错误。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即为③,C正确。第3题,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减缓大气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增加。温室气体减少,对①(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没有影响,A错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固体杂质等减少,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③地面辐射增强,B、C错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固体杂质等减少,④大气逆辐射减弱,D正确。
4.A 5.C 6.A 第4题,图中①来自大气层之外,为太阳辐射;②指向地面,为大气逆辐射;③为地面辐射,A正确,B、C、D错误。第5题,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大气逆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C正确,A、B、D错误。第6题,秋高气爽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大,是因为大气中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射向地面的①太阳辐射多,地面温度高,近地面大气升温快。夜晚云量少,②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差,地面降温快,气温低,因此昼夜温差较大。故选A。
7.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见光中不同颜色光的波长不同,蓝紫光波长较短,容易被大气散射,所以天空呈蔚蓝色。第(2)题,结合所学可知,气候变暖,气温上升,冰川面积减小,导致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少,进而导致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第(3)题,海洋生物生活在海洋中,而现今青藏高原为陆地。青藏高原上发现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之前由于地壳发生了剧烈变动,当地环境从海洋变成了陆地。
答案:(1)散射
(2)减小 减少 增多
(3)海洋 陆地考点6 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考导航】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1.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分析生产和生活中关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相关现象的成因。
1.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
(1)三个过程。
①太阳暖大地:A 辐射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一部分被大气以吸收、反射、散射的方式削弱,大部分透过大气到达地面,被地面 ,使地面增温。
②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向外辐射热量,称为B 辐射,其绝大部分被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③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向外放出长波辐射,其中朝向地面的部分,被称为C 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2)两个来源。
①大气能量根本来源: 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辐射。
(3)两大作用。
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 、反射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 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大气削弱作用原理的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①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 →太阳能丰富。
②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③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气候较湿润,盆地地形→阴雨天气多,污染物不易扩散,空气密度大→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能缺乏。
(2)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应用。
①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 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 →全球气候变暖。
②农业生产: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深秋,农民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
→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晴朗天气→白天大气的 作用和夜晚大气的 作用较弱→昼夜温差大。
1.(2024·江苏合格考)霜降节气后气温骤降,我国各地陆续进入深秋。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霜降后,最可能见到霜的是在( )
A.晴朗的清晨 B.阴天的傍晚
C.雨后的上午 D.晴天的下午
(2)霜降节气后,利于霜的形成条件是( )
A.①多,⑤少 B.③多,⑤少
C.①多,②少 D.⑤多,②少
(3)过去农民往往在霜降时节点烟防霜,主要是为了增强( )
A.① B.②
C.④ D.⑤
2.(2023·江苏合格考)长期以来地球的热量收支保持平衡。图1为地面和大气热量收支简图(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为100),图2为南京市1月31日至2月3日气温预报图。读图,回答(1)~(3)题。
图1
图2
(1)如将地面和大气视为一个整体,其散失到宇宙空间的热量为( )
A.6 B.34
C.60 D.100
(2)南京出现阴雨天气可能性最大的是( )
A.1月31日 B.2月1日
C.2月2日 D.2月3日
(3)阴雨天气出现时( )
A.①较弱 B.②较强
C.③较强 D.④较弱
3.(2022·江苏合格考)秋冬时节,人们经常发现早上有雾的时候,往往昼夜温差较大,当天多半是晴天,因此有“十雾九晴”的说法。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晴天昼夜温差大的原因之一是( )
A.白天①较强 B.白天②较弱
C.夜晚③较强 D.夜晚④较弱
一、选择题
(2025·兴化学测模拟)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数字序号含义正确的是( )
A.①—太阳辐射 B.②—大气辐射
C.③—大气逆辐射 D.④—地面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使(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2025·徐州学测模拟)2024年8月7日立秋,标志着秋季正式到来。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读大气热量交换过程示意图,回答4~6题。
4.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 )
A.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D.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5.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6.秋高气爽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大,其原因是( )
A.①较强②较弱 B.①较强③较强
C.②较弱③较强 D.②较强③较弱
二、非选择题
7.(2024·徐州学测模拟)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区,其景色优美,蓝天白云,雪山冰川,还因发现有海洋生物化石而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是由于大气削弱作用中的 作用。
(2)近年来,青藏高原上冰川面积呈 趋势,该趋势使得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 ,进而导致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 。
(3)青藏高原上发现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了地壳发生过剧烈变动,地理环境经历了由
环境向 环境的演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