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复习专题三考点5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学案+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复习专题三考点5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学案+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7.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15 14:58:26

文档简介

考点5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夯基固本
一、蛋白质 生命活动 光合 地表温度 紫外线 太阳辐射 成云致雨
二、1.温度 2.(1)对流 ①12 大于 大于 ②降低
③对流 (2)平流 ②升高 ③水平 ④臭氧 航空 (3)①先降低后升高 ③无线电通信 
真题示例
1.【思路点拨】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地面向高空,大气分层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所以神舟十七号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了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B正确。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气压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对流层水汽和杂质含量较多,天气现象复杂多变,D正确。
【答案】 (1)B (2)D 
2.【思路点拨】 第(1)题,大气中的固体尘埃主要集中在对流层,A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西北太平洋地区存在两个台风,台风多出现在夏秋季节,故该图反映的时间可能是8月,D正确。第(3)题,结合材料可知,黑碳是含碳物质燃烧产生的,含碳物质主要是各种矿物燃料,监测发现,近十年我国大气中黑碳含量大幅下降,说明我国矿物燃料使用量减少,能源结构得到优化,B正确。
【答案】 (1)A (2)D (3)B
3.【思路点拨】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气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据材料可知,探空气球探测高度一般可达40千米,故探空气球收集的数据来自对流层和平流层,A正确。第(2)题,探空气球在上升过程中,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大气的特点是随高度的增加温度逐渐降低,平流层大气的特点是随高度的增加温度逐渐升高,因此探空气球在上升过程中,气温变化的一般特点是先降后升,B正确。
【答案】 (1)A (2)B 
跟踪训练
1.D 2.A 第1题,由表中内容可知,干洁空气中氮气体积占比78.09%,质量占比75.52%,氮气的体积、质量占比最大,D正确。第2题,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A正确;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氯氟烃,与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关系不大,B错误;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不会释放氮气,不会使氮气增加,且氮气增加不会增强大气的反射作用,C错误;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不会导致水汽含量减少,也不会导致太阳辐射减弱,D错误。
3.D 4.C 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平均高度为12千米,平流层高度位于对流层之上,顶部距离地面约50千米。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探空气球最高升至39千米高空,因此探空气球穿过了对流层和平流层,对流层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上升,因此探空气球上升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气温变化为先降低后升高,D正确,A、B、C错误。第4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探空气球最高升至39千米高空,该高度位于平流层,平流层中的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上升,从而使得平流层大气上热下冷,以平流运动为主,A错误;水汽杂质多集中在对流层,B错误;电离层分布在高层大气,D错误;平流层水汽、固体杂质较少,天气晴朗,大气能见度较高,C正确。
5.C 6.D 第5题,读图分析可知,图中2千米以下气温大致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属于近地面逆温层,2千米处接近逆温层顶部,但仍在对流层,A错误;8~9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仍在对流层,B错误;10~11千米以上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说明到达了对流层顶,进入平流层,C正确;13~14千米处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基本保持不变,属于平流层,不是对流层顶,D错误。第6题,受地心引力的影响,大气层随着高度的不断上升,周围空气越来越稀薄,气压不断减小,在气球内部气压远高于外部气压的情况下易自行爆炸,D正确;与臭氧浓度增加、宇宙射线增强、气温先降后升关系不大,A、B、C错误。
7.解析: 第(1)题,读图1可知,B层是平流层,因臭氧吸收紫外线,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上升。第(2)题,读图1可知,C层是高层大气,有若干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第(3)题,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大都发生在图1中A层——对流层,该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大气对流运动显著,水汽和固体杂质含量高,易成云致雨。第(4)题,据图3,图1中A层的厚度因地表温度降低,对流运动尺度减弱,随纬度变化的规律是由低纬向高纬减小。第(5)题,图2(漫画)中的臭氧层出现在图1中的B层——平流层,其主要作用是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答案:(1)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上升
(2)电离层
(3)对流 对流层水汽和固体杂质含量高,对流运动显著
(4)由低纬向高纬减小
(5)平流 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专题三 地球上的大气
考点5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学考导航】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1.结合图表资料,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2.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分析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
一、大气的组成
低层大气组成成分 作用
干洁 空气 氮气(N2) 地球生物体内    的重要组成部分
氧气(O2) 人类和动物维持      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CO2) 是绿色植物进行    作用的原料,也是调节     的重要气体
臭氧(O3) 能强烈吸收太阳    ,保护地球生物免受过量紫外线伤害;穿透大气到达地面的少量紫外线,具有杀菌的作用
尘埃 反射      ,降低地面温度;可作为凝结核,促进云雨的形成;影响人的呼吸系统,给人体健康带来一定的损害
水汽       的必要条件;大气中一定含量的水汽还可以提高人类生活的舒适度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划分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    、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垂直分层
(1)A层:    层。
①厚度:一般为8~16千米,平均    千米左右。因纬度和季节而变化,低纬度地区    高纬度地区,夏季    冬季。
②气温垂直变化:随高度升高而    。
③大气运动状况:下热上冷→    运动显著。
④与人类关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2)B层:     层。
①范围:其顶部距离地面大约50千米,厚度约40千米。
②气温垂直变化: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故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     。
③大气运动状况:    运动为主。
④与人类关系:平流层内的    层,能够吸收对人类和动植物有伤害的紫外线,故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平流层中水汽、悬浮固体颗粒、杂质等极少,能见度高,气流稳定,并且很少有飞鸟出现,是    的理想空域。
(3)C层:高层大气。
①气温垂直变化:随高度增加      。
③与人类关系: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        有重要作用。
1.(2024·江苏合格考)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下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神舟十七号发射升空依次经过了(  )
A.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层
B.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C.平流层→高层大气→对流层
D.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2)关于对流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压上高下低 B.天气状况稳定
C.水汽含量稀少 D.上部冷下部热
2.(2023·江苏合格考)大气中的固体尘埃主要来源有沙尘、黑碳(含碳物质燃烧产生)和海盐等。下图是某日全球大气主要尘埃来源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固体尘埃主要分布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大气各层
(2)根据图中固体尘埃的来源分析,该图反映的时间可能是(  )
A.1月 B.3月
C.4月 D.8月
(3)监测发现,近十年我国大气中黑碳含量大幅下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能源使用减少 B.能源结构优化
C.工业生产减缓 D.大气降水增加
3.(2022·江苏合格考)探空气球是人们探测大气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气象要素的工具之一,其探测高度一般可达40千米。右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探空气球收集的数据来自(  )
A.对流层和平流层
B.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C.平流层和电离层
D.对流层和高层大气
(2)探空气球在上升过程中,气温变化的一般特点是(  )
A.先升后降 B.先降后升
C.一直下降 D.持续上升
一、选择题
  (2025·淮安学测模拟)读干洁空气的体积和质量构成(高度25千米以下)表,回答1~
2题。
干洁空气 氮气 氧气 氩气 二氧化碳 臭氧等其他气体
体积/% 78.09 20.95 0.93 0.03 极少
质量/% 75.52 23.15 1.28 0.05 极少
1.干洁空气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成分是(  )
A.氩气 B.臭氧
C.氧气 D.氮气
2.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会导致(  )
A.二氧化碳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B.臭氧层破坏,近地面气温降低
C.氮气增加,大气的反射作用增强
D.水汽含量减少,太阳辐射减弱
(2025·连云港学测模拟)2022年5月,我国科考队在珠峰地区放飞了自主研发的臭氧探空气球,探空气球最高升至39千米高空。右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探空气球上升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气温变化为 (  )
A.不断降低
B.先升高再降低
C.不断升高
D.先降低再升高
4.当探空气球升至最高高度时(  )
A.对流运动旺盛 B.固体杂质较多
C.大气能见度高 D.发现电离现象
  (2025·扬州学测模拟)中国在北极科考期间,“雪龙”号科考船利用高空气球探空仪在北极地区开展探空观测,平均探空高度为31.15千米。图1示意科考人员某次放飞的探空仪,图2为获取的低层大气垂直方向温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
       
图1 图2
5.对流层顶部的高度因纬度不同而异。据图推测北极地区对流层顶部高度约为(  )
A.0~2千米 B.8~9千米
C.10~11千米 D.13~14千米
6.高空气球探空仪在上升到30千米左右后易自行爆炸,主要是因为升空过程中(  )
A.臭氧浓度增加 B.宇宙射线增强
C.气温先降后升 D.气压不断降低
二、非选择题
7.(2025·北师大盐城附中模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图3
(1)图1中B层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情况是             。
(2)图1中C层有若干      ,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3)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大都发生在图1中     层(写名称),原因是 
 。
(4)据图3,说明图1中A层的厚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  。
(5)图2(漫画)中的臭氧层出现在图1中的    层(写名称),其主要作用是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