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复习专题五考点13土壤学案+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复习专题五考点13土壤学案+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15 15:04:52

文档简介

考点13 土壤
【学考导航】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观察土壤标本,了解土壤的外部特征以及土壤的剖面层次、颜色、质地等; 2.结合观察区域的地质、气候、植被、地形等地理背景,理解土壤的形成因素。
一、认识土壤
1.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组成:由    、有机质、水分和    等物质组成。
3.野外观察土壤:一般从土壤    、土壤质地、土壤      等方面进行。
4.土壤剖面(分层结构)
(1)土壤剖面:发育成熟的土壤,从地面向下有明显的垂直差异,即上图中的A腐殖质层、B     、C淀积层和D      层。
(2)意义。
①土壤剖面反映了土壤的发育程度:土层厚,层次    或分层    ,土壤发育程度高;土层   ,层次少或分层    ,土壤发育程度低。
②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
二、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1.成土母质
(1)形成:坚硬岩石在      下形成。
(2)作用:①土壤形成的      ,为土壤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
②不同的成土母质会造成土壤    的差异。
2.气候:为土壤的形成提供    和热量,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矿物质    、物质迁移,以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活动,是土壤形成的    因素。
3.生物:是土壤形成的      因素,为土壤提供      ,从而改变了土壤的结构,形成    。在生物因素中,    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4.地形:高度、    、坡向等地形因素影响着    、热量和水分等条件,同时还影响物质的转换,进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决定着土壤的      。随着时间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
6.人类活动:人类的耕作活动,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可以改善土壤的    
与性状,提高土壤的     能力。一些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人类活动,则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     、肥力下降。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功能
(1)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     地带,是联系有机界和     的关键环节。
(2)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      的条件,促使      以至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3)土壤具有重要的    、    功能。
(4)土壤既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的      。
2.养护方法:    、种植绿肥、      、广施农家肥等。
1.(2023·江苏合格考)土壤位于陆地表层,因形成的条件不同而呈现多样的色彩。下图为我国“五色土”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土壤是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其本质特征是(  )
A.具有肥力 B.分层明显
C.位于地表 D.质地疏松
(2)影响黑、红、青、白、黄五种土壤颜色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生物
C.气候 D.时间
2.(2022·江苏合格考)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因而有“万物土中生”的说法。右图为成熟土壤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层是(  )
A.腐殖质层
B.淋溶层
C.淀积层
D.成土母质层
(2)关于土壤形成与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陡峭的山坡土层较为深厚
B.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C.土壤矿物质主要来自植物生长
D.湿热地区水热充足,土壤更肥沃
一、选择题
  (2025·连云港合格考模拟)土壤垂直结构的发育受区域自然环境影响较大。下图为内蒙古高原和东南丘陵甲、乙两地的土壤垂直结构分布图。据此回答1~2题。
1.与甲地相比,乙地土壤(  )
A.淀积层厚度较小 B.淋溶层缺失
C.腐殖质层厚度较大 D.结构较复杂
2.甲、乙两地土壤淋溶层出现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降水 B.地形
C.光照 D.生物
  (2025·南京六校合格考模拟)某中学研学小组前往海南研学并制作了某处自然土壤剖面标本,带回学校后部分标签不慎遗失。下图为该地土壤剖面及标本示意图。据此回答3~
4题。
3.下列关于土壤剖面标本中标签遗失的部分,对应正确的是(  )
A.①为淀积层 B.②为淋溶层
C.③为母质层 D.④为腐殖质层
4.①层(  )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B.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C.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2025·连云港合格考模拟)五色土是指在中华大地上,按照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选取的青、红、黄、白、黑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壤(如图)。读图,回答5~6题。
5.黑色土的肥力高于红色土,主要原因是黑色土覆盖地区(  )
A.植被更茂密 B.水分更充足
C.气温更低 D.地形更平坦
6.下列关于五色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白色土有机质含量低 B.红色土呈酸性
C.黄色土排水性好 D.青色土适合种植茶树
二、非选择题
7.(2025·镇江合格考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学校的地理学习小组在湖南山区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他们挖掘了一个土壤剖面,发现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孔隙度低、通透性差)。他们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出了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关系图。
(1)从气候的角度分析该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少的原因。
(2)针对该土壤特点,请你给出提高土壤肥力的建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考点13 土壤
夯基固本
一、2.矿物质 空气 3.颜色 剖面构造 4.(1)淋溶层 成土母质 (2)①多 明显 薄 不明显
②环境
二、1.(1)风化作用 (2)①物质基础 ②性状 2.水分
风化 动力 3.决定性 有机物 肥力 植物
4.坡度 光照 5.发育进程 6.结构 生产 退化
三、1.(1)过渡 无机界 (2)扎根立足 地理环境 (3)蓄水 保水 (4)自然资源 2.休耕 作物轮作
真题示例
1.【思路点拨】 第(1)题,土壤作为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作用在于能够生长植物,植物从土壤获取到必要的养分,因此具有一定肥力是土壤本质特征。第(2)题,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我国气候的差异影响着土壤发育和形成,从而出现了黑、红、青、白、黄五种土壤颜色差异。
【答案】 (1)A (2)C
2.【思路点拨】 第(1)题,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甲是腐殖质层,A正确。第(2)题,陡峭的山坡因重力作用和流水的侵蚀,一般土层较薄,A错误;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B正确;成土母质不是土壤,但为土壤的发育提供矿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C错误;寒冷地区土壤有机质分解缓慢,湿热地区土壤有机质分解快,土壤不肥沃,D错误。
【答案】 (1)A (2)B
跟踪训练
1.D 2.A 第1题,据图可知,与甲地相比,乙地的淀积层较厚,A错误;乙地的淋溶层没有缺失,B错误;乙地土壤腐殖质层厚度较小,C错误;乙地土壤的结构共四层,较为复杂,D正确。第2题,土壤的淋溶层受降水影响较大,降水多,土壤水分、矿物质及盐分下移运动明显。内蒙古高原降水少,东南丘陵降水多,乙地土壤的淋溶层发育较为明显,厚度大,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A正确;地形、光照和生物都不是土壤淋溶层出现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B、C、D错误。
3.B 4.C 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为腐殖质层,②为淋溶层,③为淀积层,④为成土母质层,A、C、D错误,B正确。第4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①为腐殖质层,其特点是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C正确;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的土层为有机层,A错误;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的是淋溶层,B错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的为淀积层,D错误。
5.C 6.D 第5题,读图可知,黑色土分布的纬度最高,红色土分布的纬度最低,因黑色土所在区域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速度慢,有利于腐殖质的形成和积累,肥力高,C正确;红色土区域植被更茂密、水分更充足,A、B错误;红色土与黑色土肥力高低差异的因素主要取决于气候而不是地形,D错误。第6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色土主要集中在西北和青藏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A不符合题意;红色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淋溶作用强,土壤呈酸性,B不符合题意;黄色土集中在黄土高原,排水性好,C不符合题意;茶树最适合在红色的酸性土壤中生长,D符合题意。
7.解析:第(1)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是判断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考察区属于亚热带地区,纬度较低,气温高,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比较快,有机质积累少;亚热带地区降水量丰富,地表水丰富,地表径流强,淋溶作用强,土壤中的有机质会随水流失。第(2)题,种植绿肥、广施农家肥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增施熟石灰,可以中和土壤的酸性;增加砂土可以增加土壤的疏松度。
答案:(1)气温高,土壤有机质分解比较快,有机质积累少;降水量大,地表水丰富,土壤中的有机质会随水流失。
(2)增施有机肥;增施熟石灰;增加砂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