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联系具体事例,理解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这类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发展推理意识,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列式解答。
【教学难点】
弄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体会相同的问题可以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并能列综合算式解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法:练习法。
学法:探究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一、导入新课
下面的条件分别能解决什么问题?
(1)480个乒乓球,一共装了8箱。
480个乒乓球,一共装了80袋。
(2)2个书架一共放了224本书。
1个书架有4层,一共放了112本书。
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
师:同学们能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下面,老师带大家走进学校图书馆看看那里有什么数学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13页例4情境图。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生1:一共有224本书。
生2:共有2个书架。
生3:每个书架有4层,共有8层。
师:图书管理员让我们给她帮什么忙呢?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2.合作交流,探究计算方法。
师:现在请大家分组讨论,并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组的方法?并说一说你的解题思路?
生1:224÷2=112(本) 112÷4=28(本)
第一步先求出每个书架放多少本书,第二步再求出平均每层放多少本书。
生2:4×2=8(层) 224÷8=28(本)
第一步先求出2个书架一共有多少层,第二步再求出平均每层放多少本书。
3.讨论比较。
师:这两种解题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
相同点:都是两步计算,第二步都是用除法,最后一步都是求的“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不同点:①第一步求的问题不一样。第一种方法第一步求的是每个书架平均放多少本书,第二种方法第一步求的是2个书架一共有多少层;②第一步用的计算方法不一样。第一种方法第一步用除法,第二种方法第一步用乘法。
师:刚刚大家说得都很好,大家都是分两步计算的,那么能不能分别将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呢?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
生1:
生2:
4.检验。
师: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
生1:可以用一种方法检验另一种方法算得是否正确。
生2:把求出的得数当作条件,看看2个书架是不是一共放了224本书。如:28×2×4=224(本)。
5.完成练一练。
出示教材第14页练一练情境图。
(1)你从图中收集到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独立完成。
(3)汇报交流,说一说每一步算出了什么,怎样用综合算式解答。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生1: 168÷4÷3 生2: 168÷(4×3)
=42÷3 =168÷12
=14(人) =14(人)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9题。
(1)根据第(1)题中的条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每个年级可以分得多少本?6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个班?每个班可以分得多少本?
(2)根据第(2)题中的条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平均每组植树多少棵?4组共有多少人?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2.完成练习三第10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和列式解答的结果,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三第16题。
引导学生交流比较,发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乘积。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探究了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同方法。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三的第11~14,17~20题,以及相应课时的练习。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方法一:224÷2=112(本) 112÷4=28(本)
方法二:4×2=8(层) 224÷8=28(本)
方法三: 224÷2÷4 方法四: 224÷(4×2)
=112÷4 =224÷8
=28(本) =28(本)
答: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28本书。
本节课从复习用单步计算的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导入学习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先理解题意,再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解答,最后检验与反思的思考过程,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题的两种解法,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难点在于发现两种解法之间的联系。巩固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初步掌握连除与先乘后除两种算法之间的联系,渗透简便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