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生物学鲁科版(五四学制)(2024)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1.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生物学鲁科版(五四学制)(2024)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15 09:2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生态因素。
2.说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3.举例说明生物能够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4.感受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重点: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展示新闻资料: “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惊现山东牟平沁水河口国家湿地公园。 学生阅读理解新闻,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 为什么震旦鸦雀选择在山东牟平沁水河口国家湿地公园定居 由问题过渡到本节课的任务。 用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活动一】观察思考 1.根据展示的新闻资料,观察思考以下问题: (1)从非生物的角度分析影响震旦鸦雀和芦苇生活和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2)芦苇和震旦鸦雀是否受周围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影响 各生物之间都存在哪些关系呢 (3)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环境影响生物的例子。 学生观察老师提供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分析回答: (1)影响震旦鸦雀和芦苇生活和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有温度、水、空气等。 (2)芦苇会受震旦鸦雀、杂草和害虫的影响。震旦鸦雀会受芦苇、害虫和其他鸟类的影响。芦苇和杂草之间是竞争关系,震旦鸦雀与害虫之间是捕食关系。 (3)举例: 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面消融,影响北极熊的生存; ②森林被砍伐后,松鼠等小动物的家园被破坏,影响它们的生存; ③鱼儿离开水就会死亡; ④需要光的植物如果放到阴暗处长势就不好。 2.小结:概念梳理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什么是生态因素 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分别是指什么 学生根据对概念的理解,自主构建环境影响生物的概念关系框架图,例如: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过渡:震旦鸦雀被称为“鸟中熊猫”,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十分苛刻,只适应在长有芦苇的湿地环境中生活,它是如何适应湿地环境的呢 【活动二】资料分析 1.展示文字资料,观察思考以下问题: (1)根据资料分析震旦鸦雀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有哪些 (2)分析讨论教材中海豹、黑熊、莲、金合欢、苍耳、骆驼、骆驼刺适应环境的特点有哪些 (3)列举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回答: (1)形态结构上: ①震旦鸦雀短而强壮的喙适合处理芦苇中的食物; ②有细长的脚趾和弯曲的爪子,可在芦苇秆上攀爬; ③羽毛颜色属于保护色,能帮助它们在芦苇丛中隐藏等。 生活方式上: ①觅食:震旦鸦雀在芦苇上寻找昆虫; ②繁殖:在芦苇中筑巢,巢的结构能隐蔽等。 (2)海豹:皮下脂肪厚,适应寒冷环境。 黑熊:有冬眠的习性,适应食物匮乏的冬季。 莲:茎和叶柄中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适应缺氧的环境。 金合欢:枝条有尖刺,在减少水分散失的同时又可抵御动物的啃食。 苍耳:果实表面有钩刺,可以钩挂在动物的皮毛上,被动物带到远方,帮助苍耳传播种子。 骆驼:尿液、汗液少,适应干旱的环境。 骆驼刺:根系发达,深入地下吸收水分,适应干旱的环境。 (3)举例:①鱼的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在水中快速游动和捕食; ②枯叶蝶的外表形状和色泽与枯树很像,属于保护色,能够躲避天敌; ③仙人掌的茎变为肉质,可储存大量水分,叶变为刺状,可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荒漠环境。 2.小结:概念梳理 引导学生在原来概念关系框架图的基础上补充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三)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过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是否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呢 让学生继续分析资料,思考芦苇对环境的影响。 【活动三】设计探究实验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有道理吗 我们不妨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吧!要进行这方面的探究,根据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讨论: 1.探究问题是什么 2.如何作出假设 3.制订计划: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提示问题制订探究计划。 (1)选择什么样的地点进行测量 测量的时间不同,结果会有差异吗 (2)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空气湿度和气温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 测量灌丛中的空气湿度和气温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 (3)测量前,你将设计怎样的表格记录数据 (4)测量时,是否需要多测几组数据。如果需要,多组数据该如何处理 4.展示干湿计的使用方法,提示学生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处理数据。 学生阅读理解老师提供的资料,从资料中分析芦苇对环境的影响。 1.小组合作,讨论本次探究的问题,并作出假设。 2.围绕提示问题,小组讨论制订实验计划,并进行小组展示。 3.各小组间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修改完善各自的实验计划。 4.小组内做好分工,准备课后实验。 【活动四】分析实验数据 1.询问各组实验完成的情况,并让各小组展示实验结果。 2.思考:实验数据该如何分析 提示: (1)把同一时间在裸地、草地和灌丛中测得的多组数据分别求平均值后做比较,可以说明什么 (2)把某处一天内早、中、晚测得数据的平均值作成曲线,可以说明什么 (3)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4)通过本次探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各组发表分析数据的方法,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比较同一时间裸地、草地和灌丛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得出同一时间内,灌丛的空气湿度最大,气温最低;裸地的空气湿度最小,气温最高。 (2)把某处一天内早、中、晚测得数据的平均值作成曲线,可以了解该处一天内的空气湿度和气温变化。 (3)如果把三处的曲线画在同一个坐标系中,可以比较三处一天内空气湿度和气温变化的异同。 (4)得出结论:植物能提高空气的湿度,降低空气的温度。 【活动五】思考讨论 展示沙地上栽种的植物、蚯蚓和地衣生活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植物、蚯蚓和地衣对环境有怎样的影响 【活动六】学习成果展示 教师: 1.安排各组展示最终完善的概念关系框架图。 2.引导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作出一个全面的阐述。 3.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学生: 1.交流展示本节课的概念关系框架图。 2.表达自己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3.学生完成自评和互评。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 从非生物和生物两个角度去分析震旦鸦雀和芦苇能够定居山东牟平沁水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通过大量举例归纳总结“生态因素”的概念,通过学生自主绘制概念关系图,培养学生自主构建概念的能力,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资料分析,理解生物可以通过自身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来适应环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通过让学生自主补充概念,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记录,以及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实验习惯。 通过表达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巩固运用 拓展提升 (1)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反映了生物与环境有何种关系 (2)到了冬天,一部分树木会落叶,反映了生物与环境有何种关系 学生思考后回答: (1)生物影响环境。 (2)生物适应环境。
第四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一章 生态系统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作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三、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本节课有较多的生物学概念,对于概念教学,改变了过去由教师边讲解边提问的授课方式,而是更多地给学生提供资料,呈现典型事实,教师基于这些事实提出与形成概念密切联系的渐进式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阅读观察与讨论分析,并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然后概括出相应的概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