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分析人类破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实例,认同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
2.通过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认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重点: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难点: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垂钓”。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垂钓者钓上来的是死鱼 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识图并思考问题,得出:由于环境污染,特别是酸雨导致了垂钓者钓上来的是死鱼。 通过图片展示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力大,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一)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实例 过渡:有人说,人类活动使生物圈生机盎然、欣欣向荣。也有人说,人类活动给生物圈带来诸多危害,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呢 今天我们就这个问题展开一场辩论赛。 1.课件展示:辩论赛的议题,向学生介绍辩论赛的流程,并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正反方。 2.引导学生通过辩论赛的形式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教师组织学生完成辩论赛。 3.归纳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生:各组明确分工,了解辩论议题和规则,并派代表上前抽签。 参考教材提供的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八个事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分析资料汇总论据后展开辩论。 1.正方代表和反方代表陈述观点。 2.正方代表和反方代表反驳对方观点并深入论证。 3.正方代表和反方代表总结陈词。 (二)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过渡: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的环境污染问题,比如这一组图片(被酸雨腐蚀的建筑物),你知道罪魁祸首是什么吗 1.提问:什么是酸雨 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酸雨真的对生物有不利影响吗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1)提供多种实验材料用具:培养皿、吸水纸、小麦种子、绿豆种子、地钱若干株、清水、pH试纸、烧杯、纸巾、大培养皿等。 (2)引导学生确定探究主题和计划,并出示探究提示: ①怎么样获得酸雨 ②应该怎样设计对照实验 ③每组实验对材料的数量有没有要求呢 ④只做一组实验,结果可靠吗 要怎样做实验结果才可靠 (3)师生共同制订实验方案。 (4)师生评价和完善方案后,实施计划。 2.阅读教材,了解酸雨的成因,初步认识酸雨。 (1)用食醋和清水配制模拟酸雨,用pH试纸测定模拟酸雨的pH≈4。 (2)根据提示,结合之前学过的探究的一般过程,进行方案设计。 (3)讨论结束后,将本组讨论结果在全班进行汇报,其余小组进行补充,最后总结出本次模拟探究实验过程。 3.方案如下: (1)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①准备4个培养皿,用标签纸分别编号为1、2、3、4,在培养皿内铺2层纸巾。 ②在1、2号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清水,使纸巾湿润;在3、4号培养皿中加入等量的模拟酸雨,使纸巾湿润。 ③在每个培养皿中均匀放入粒大饱满的30粒小麦种子,置于适宜的环境。 ④每隔一段时间,向1、2号培养皿中喷洒适量的清水,向3、4号培养皿中喷洒等量的模拟酸雨。 ⑤观察并记录小麦种子的萌发情况。 (2)探究酸雨对地钱生长的影响 ①准备两盆长势相似的地钱,用标签纸分别编号为1、2。 ②向1号盆中的地钱喷洒适量模拟酸雨,向2号盆中的地钱喷洒等量的清水。 ③将两盆地钱放于阴暗处,观察并记录长势状况。 各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合作进行实验操作。 4.请各组选派代表对本组实验的具体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介绍。 (1)各组选派代表介绍自己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结论。 例1:探究酸雨对地钱生长的影响。 实验结果:1号盆中的地钱死亡;2号盆中的地钱长势良好。 实验结论:酸雨对地钱的生长有危害作用。 例2: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实验结果:1、2号培养皿中小麦种子萌发得多且萌发速度快;3、4号培养皿中小麦种子萌发得较少且萌发速度慢。 实验结论:酸雨抑制小麦种子的萌发。 (2)分组交流讨论酸雨的危害及控制措施。 师生总结得出结论:酸雨对生物有不利的影响。 (3)表达交流:酸雨还有哪些危害呢 我们应该如何控制酸雨的产生呢 危害:①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②使河流和湖泊酸化,从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亡;③引起水源酸化,影响饮用,威胁人们的健康;④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会使植物大量死亡。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减少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并通过使用净化装置减少其燃烧产生的污染物的排放,并做好污染物的回收和利用工作。 (三)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过渡:除了酸雨影响生物外,你还能说出其他环境污染危害当地生物的事例吗 1.对学生搜集的资料和展示过程进行评价。 学生展示水污染、重金属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危害当地生态环境的资料,将视角转向其他环境污染。 水污染:排入水中的有毒物质接触人体,可能会诱发癌症。 重金属污染:汞、镉等会通过食物链积累,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固体废物污染:固体废物泛滥,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不仅会占据大量土地,还会持续向水、大气中释放有害物质,使水质、大气质量恶化,危害人体健康。 2.过渡:对地球环境的破坏,终究会影响到人类自身。当生态环境遭到系统性破坏,人类生存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保护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3.播放图片,展现中国近年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建议学生课下搜集整理我国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的法律法规,深入了解中国多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 通过辩论,让学生体验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讨论,发展分析和归纳的科学思维,初步形成生态文明观念。 通过问题串,使学生理解探究实验设计的三个重要原则,体验探究实验的完整过程,提高学生探究实践的能力。 选用地钱这种材料,选材新颖,效果直观,缩短了实验时间,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 通过交流实验过程、展示探究成果、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启发学生深思酸雨对生物的危害,唤起同学们的共情共鸣,从而教育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通过资料展示引导学生认识到对此类问题的治理已刻不容缓,认同国家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做出的努力,增强保护生物圈的社会责任感。
三、巩固运用 拓展提升 某地区酸雨问题严重,影响环境和人类健康。 (1)酸雨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酸雨有哪些危害 (3)如何预防酸雨的产生 学生思考后回答: (1)酸雨主要由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形成。 (2)酸雨导致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水体酸化、建筑物腐蚀,对人类健康有害。 (3)推广清洁能源,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实施生态修复,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开发环保科技。
第二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实例
二、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1.酸雨成因:由大气中酸性物质造成的,被称为“空中死神”
2.酸雨的危害
危害
3.酸雨的预防措施
4.其他环境污染
通过辩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不局限于教材内容,主动参与实验设计,如选用地钱等对酸雨敏感的材料用于实验,使实验时长缩短,实验效果直观,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等探究实践能力,同时提升了学生改进实验设计等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