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生态安全
1.通过搜集资料及资料分析,归纳生态安全包括的主要方面,提升学生生态安全意识。
2.通过对比楼兰古国和我国塞罕坝地区的历史变迁,认同生态安全关乎国家安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
3.通过分析国家保护生态安全的对策,认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形成保护生物圈的社会责任意识。
4.通过调查当地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分析调查结果,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
重点:生态安全的概念。
难点:如何保护生态安全。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爱护环境,不要乱扔垃圾! 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出现人们随意扔弃的垃圾。请同学们谈一谈有哪些感受。 我们随手的一个行为,不仅对环境造成破坏,也关系到每个人日常生活,更事关国家兴衰和民族存亡。 提出本节核心问题:我们如何保护生态安全 引出课题:《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生态安全》 学生结合自己旅游时的实践经历进行交流,认识到保护环境要落实到行动中。 用绿水青山中不和谐存在的垃圾,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考,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一)生态安全 垃圾处理不当,不仅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是关乎了国家的生态安全。 1.展示图片:垃圾围城的现象、海洋“垃圾岛”的形成等。 提出问题:从以上资料中分析,垃圾的随意堆放有哪些方面的危害 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讨论交流: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占用土地资源、危害生物的生存等。 教师小结:垃圾堆放的处理不当,对空气、水、土地、生物的生存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危害,而这些恰恰是生态安全问题。 2.提出问题:生态安全包括哪些方面 结合资料分析,自主阅读教材内容,理解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是指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包括水、土地、大气、生物物种安全等方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观察图片,讨论交流,对保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形成初步认识。 生态安全的概念相对抽象,完全由学生归纳难度较大。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通过两个例子的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重视生态安全问题,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通过对塞罕坝事例的了解,学习塞罕坝精神,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通过搜集资料,初步了解生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感受国家在保护生态安全方面的道路自信。 通过汇报,让学生亲身体验调查方法的运用,明确调查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 空气质量关乎每个人的健康,通过小组同学调查分析,认识保护空气质量需要每个人的行动,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行动计划,强化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重视生态安全 我们通过两个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 资料一:[图片展示]楼兰古国的消失。 资料二:[图片展示]沙地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塞罕坝地区。 (1)塞罕坝曾是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后来由于过度围垦、砍伐树木,退化为高原荒漠。 (2)为了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国家决定在塞罕坝建立林场。几代塞罕坝人经过艰苦创业,把莽莽荒漠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林海,为京津冀及华北地区构筑起防风沙、养水源、固生态的绿色长城。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结合教师提供资料认识生态环境的恶化关系一个国家的消亡。 通过了解塞罕坝地区的历史变迁,进一步认识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生态安全就是保护国家安全。 4.通过对比以上两个例子,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交流回答。 5.学生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有关生态安全的相关表述。 小结:国家高度重视生态安全,将生态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 (二)保护生态安全 提出问题:生态安全如此重要,我们如何保护生态安全 1.国家层面:我们国家颁布了生态安全相关的法律和行政法规,请你举例。 请同学们结合搜集资料和教材图片“我国颁布的生态安全相关法律(部分)”,完成教材“想一想”相关问题。 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相关法律法规。 小组讨论交流,分组介绍。 保护生态系统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等。 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 防治环境污染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 过渡: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实例了解我们保护生态安全方面采取的主要对策。 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教材“分析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中关于保护生态安全的相关内容并完成讨论题。 小结: (1)保护生态安全需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 (2)保护生态安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 (3)保护生态安全加强国际合作,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组内交流。 结合生物圈是统一的整体和黄河流域的保护措施,总结保护生态安全的主要措施。 2.个人层面: 结合本节所学,从我们自身出发,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生态安全 学生交流回答: 例如:开展保护生态安全的宣传(制作宣传海报、手抄报等)、做好家庭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用水、用电、用纸)、绿色出行等。 组内交流,认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形成保护生态安全才能保障国家安全的意识。 (三)拟订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 1.调查汇报:我们身边的生态环境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下面请同学分别对本组的调查过程及调查报告进行介绍。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各组按照调查步骤展示介绍。例如:调查问题、调查目的、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及分析。 2.课下完成调查。 确定8人一组,指定组长;确定成员及分工,完成调查报告。 调查成果展示: 调查问题:本地区空气质量调查。 调查目的:空气质量影响每个人的身体健康,让我们关注空气质量,关注健康。 调查过程:搜集我市/我县关于空气质量的报告;查询我市/我县近一年的空气质量报告;咨询环保部门,了解我市/我县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调查结果及分析: (1)总体空气质量状况良好。近一年的空气质量指数统计: 优良轻度重度
(2)存在问题: ①工厂废气。 ②机动车尾气。机动车占比呈现上升趋势,新能源汽车占比低。 ③烧煤取暖。大部分家庭已经完成煤改气,少数家庭采取烧煤取暖方式。 引导学生对该组的调查过程和结果进行合理评价。针对空气污染的问题,提出你的建议。 各组讨论制订本组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 各组进行展示交流。汇总各组的行动计划,制订本班的环保宣传公约。 班级环保宣传公约: ①杜绝浪费,节约先行;②垃圾分类,变废为宝;③爱护环境,点滴开始;④节约水电,保护地球。
三、巩固运用 拓展提升 福寿螺原产于南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迅速成为水稻害虫,对农业生产和人畜健康构成威胁,破坏自然生态系统。 (1)外来物种入侵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安全吗 (2)能够随意放生外来物种吗 (3)如何处理外来物种 学生思考后回答: (1)福寿螺破坏了当地生态安全,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 (2)不能,随意放生外来物种,可能破坏生态平衡。 (3)处理外来物种需加强检疫监管,采取物理、化学、生物防控和综合措施治理,加强监测预警,公众应参与防治工作。
第三节 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生态安全
一、生态安全及其保护
1.生态安全概念
2.生态安全的重要性
3.生态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
4.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
5.加强国际合作,需要全人类共同保护生物圈
二、拟订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
本节课通过学生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和分析,了解潜在的生态安全问题,并形成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非常高,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中“教学过程重实践”的课程理念。本节教学中,学生搜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并解决本节课的问题聚焦,最终认同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形成保护生物圈的社会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