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 光合作用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生物学鲁科版(五四学制)(2024)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2.2 光合作用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生物学鲁科版(五四学制)(2024)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15 09:3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光合作用
第1课时 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
1.能够独立设计简单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及条件。
2.通过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认同植物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重点: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2.光合作用的条件。
难点: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2.尝试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人们受到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影响,认为植物是由“土壤汁”构成的,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物质完全来自土壤。然而,17世纪,比利时科学家赫尔蒙特通过种植柳树的实验,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下面让我们跟随科学家的脚步,来认识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 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本节内容。
二、问题引导 探究新知 (一)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1.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1)先请学生展示他们课前准备的材料:经过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几小时后的绿色植物叶片。 (2)继续下面的实验步骤。 学生取来自己准备的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利用这个时间解决下面的疑难问题: ①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②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 ③溶解叶绿素时为什么要隔水加热 ④为什么要滴加碘液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①将原来的有机物(淀粉)运走或耗尽。 ②形成对照。 ③酒精能够溶解叶绿素,但酒精易燃,不能直接加热。 ④淀粉遇碘液呈蓝色,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否为淀粉。 2.教师提问:通过这个实验,验证了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是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产物是淀粉。 教师总结: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捕获太阳光,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提出: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植物能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教师重点指出:普里斯特利的实验不能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进一步提出:如何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呢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实验探究”下的思考,分小组讨论、分析、交流,回答下列问题。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 (3)设计思路: 准备实验材料:两个玻璃器皿、两个烧杯、两盆大小和生长状况相似的同种植物、氢氧化钠溶液、清水。 (4)教师提问: ①实验材料如何进行预处理 ②实验变量是什么 ③如何检测是否产生了淀粉 ④会产生什么实验结果 (5)小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①实验前应将两盆植物暗处理一昼夜。 ②该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 ③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④滴加碘液后,含有清水的装置中的叶片变蓝,含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装置中的叶片不变蓝。 2.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1)向学生展示演示实验“金鱼藻在光下释放氧气”,并进行说明,之后出示问题进行讨论:光合作用产生了什么气体 学生回答:氧气。 教师提示:氧气具有助燃作用。 (2)教师说明:快要熄灭的卫生香,遇到金鱼藻在光下释放的气体,立刻重新燃烧起来。这是氧气助燃的特性。这个实验如果在黑暗中进行,则看不到这一现象,说明金鱼藻只有在光下才能产生氧气。可见,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有机物,还有氧气。 3.出示赫尔蒙特实验图片,思考以下问题: ①在赫尔蒙特的实验中,5年后柳树质量增加了70多千克,这主要是依靠什么作用实现的 ②土壤减少的50多克是什么物质 ③柳树增加的70多千克质量来自哪里呢 ④赫尔蒙特认为,柳树增加的质量是植物吸收了雨水的缘故,他忽略了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①柳树增重主要依靠光合作用。 ②土壤减少的物质是无机盐。 ③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 ④忽略了空气的影响。 教师总结:虽然赫尔蒙特实验并不完整,但是却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可以说明光合作用需要水。 通过动手实践,锻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用具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实验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验证了所学知识的正确性。 以问题贯穿实验分析,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落实教学重点,克服教学难点。 通过问题引导,提示学生如何设计探究实验,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探究实验设计步骤。 启发学生思考,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思维。 重温科学家的经典实验,结合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正确理解柳树增重的主要原因。 让学生感受人类探索光合作用的漫长历程,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巩固运用 拓展提升 (1)养金鱼的缸内总是放上几株水草,有什么作用呢 (2)家里种的花草如果长时间放置在黑暗环境下,会很快死去,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 (1)水草进行光合作用,为金鱼提供氧气。 (2)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如果植物长时间得不到光照,就不能合成自身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有机物,便会死去。
第二节 光合作用
第1课时 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
一、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1.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对照→光照→摘取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冲洗观察
2.实验结论
(1)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2)光是植物制造淀粉(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2.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3.演示实验:金鱼藻在光下释放氧气
4.赫尔蒙特的实验
本节课通过探究性实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自己的特点,独立完成探究实验比较困难,因此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而且逻辑性强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了新知识。这种方法简单、直观、启发性强,同时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增强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第2课时 光合作用的实质及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1.说明光合作用的实质。
2.通过认识筛管的结构及作用,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认同农作物增产的一些措施。
重点:光合作用的实质。
难点: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人们日常活动的图片,提出问题:人和其他生物的呼吸以及燃料的燃烧都要消耗氧气,为什么我们没有缺氧呢 学生认真观看图片,思考,结合上节课所学知识回答:绿色植物不仅能制造有机物,还能产生氧气。 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本节内容。
二、问题引导 探究新知 (一)光合作用的实质 1.回顾旧知,思考以下问题: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实验现象是什么 得出了什么结论 (2)“金鱼藻在光下释放氧气”实验能说明什么问题 (3)赫尔蒙特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见光部分变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蓝,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2)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3)光合作用需要水。 教师:大家既然知道了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我们来写一下光合作用的表达式。 学生结合教材写出光合作用的表达式: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光合作用实质上是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教师:光合作用包括两方面的变化:一是物质转变,即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为淀粉等有机物,并释放氧气;二是能量转化,即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引导学生概括光合作用的实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二)有机物的运输 1.多媒体展示植物茎的瘤状物,提问:对植物的茎进行环割,切口上方为什么会膨大,形成瘤状物呢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树皮内有运输有机物的筛管,环割树皮后,有机物向下运输的通道被切断,造成局部营养过剩,再加上损伤的刺激等因素,引发细胞无序分裂,进而形成瘤状物。 2.多媒体展示筛管的结构,让学生说出其细胞结构特点。 学生回答:筛管是由一系列长筒形细胞首尾连接而成的管状结构,相邻两个筛管细胞之间的末端细胞壁上有很大的空隙,能够使有机物在筛管内流动。 教师提问: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制造的有机物都去哪里了 学生回答: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到植物体各处,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并参与构建植物细胞,进而构成各种组织、器官和整个植物体。 (三)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多媒体展示种植农作物过密、过稀、合理密植三种情况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教师提问:三种不同的种植方法,植物生长状况会怎样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过密会使叶片互相遮挡,影响光合作用;过稀会浪费光照,也达不到增产的目的;合理密植长势最好。 2.知识拓展:如果想要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师生总结:冬季提高大棚温度、通风、施加气肥,延长光照时间,适当增加光照强度等。 温故而知新,通过联系旧知,突破新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将生物学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结合生产实际,让学生理解农作物增产的措施。
三、巩固运用 拓展提升 (1)俗话说“梨树砍三刀,树枝压弯腰”,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 (2)人们在种植黄瓜、豆角、葡萄时,往往都要用竹竿搭架供其“攀爬”,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1)切断了梨树茎中的部分筛管,使有机物集中运向果实。 (2)避免叶片相互遮挡,提高农作物对光的利用率。
第二节 光合作用
第2课时 光合作用的实质及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一、光合作用的实质
1.光合作用的表达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2.光合作用的概念: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二、有机物的运输
1.运输通道:筛管
2.有机物的作用: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并参与构建植物细胞,进而构成各种组织、器官和整个植物体
三、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合理密植
2.增加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通风换气或人工施气肥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上一节探究实验的分析来明确光合作用的概念,分析光合作用的实质,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这种方法简单、直观、启发性好,同时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增强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