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金色的草地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5 金色的草地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3.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7 22:0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5.金色的草地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 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②语言运用:认识“蒲、英”等5个生字,会写“蒲、英”等9个字,会写“草地、窗前”等11个词语。 ③思维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草地变色的原因。 ④审美创造: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相容相合的美好情感。
思政元素:培养学生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相容相合的美好情感。
2.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蒲、英”等5个生字,会写“蒲、英”等9个字,会写“草地、窗前”等11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教学准备:PPT 课时预习卡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画面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教师板书“草地”一词,引导:看到这个词,你们的头脑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叠加词语,再想画面。 教师在“草地”前加上“金色的”,再引导:你的头脑里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疑惑吗? 3.小结:是啊,这到底是一片怎样的草地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 学生活动: 学生交流:看到“草地”头脑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质疑:草地怎么可能是金色的?如果是金色的,那又是怎样的草? 3.齐读课题
活动意图: 根据课题中的词语想画面,根据文字信息在头脑中描绘出形象可感的画面,将文字视觉化,让文字鲜活起来,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文字的意义。同时,提问是玩转思维的碰碰车,激发疑问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1.课件出示初读课文要求。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难读的生字和难读的长句子多读几遍。思考:这是一片怎样的草地? 2.激趣:草地里藏着一些词语宝宝,我们跟它们打个招呼吧。 3.课件出示蒲公英的图片,想一想:为什么“蒲”“英”都有草字头? 指导书写“蒲”“英”。 4.范写“蒲”。指导要点。 5.展示,点评。 6.引导:蒲公英和金色的草地有什么联系吗? 课件出示: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 语感训练:谁能读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7.读了课文,草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儿感受到草地的可爱、有趣?读一读。 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读课文。 读词,指名领读,其他学生跟读3遍。 3.观察田字格中的“蒲”“英”,说说自己的发现。 4.学生练写3个。 5.对照要求再写一个。学生独立书写“英”,提示撇、捺要写舒展。 6.指名读,范读,学生谈头脑里出现了怎样的场景。 7.学生交流草地留下的印象,并说说从哪感受到的。
活动意图: 本教学环节是根据课题激疑——初读课文解疑——抓场景,整体感知这一思路进行的。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文本阅读的基本规律。相机学习关键字词,渗透汉字文化,能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感受汉字的文化魅力。
环节三:想象场景,体验美好
教师活动: 1.课件出示: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2.演一演:同桌表演“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 3.谈一谈: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4.小结。 难怪作者说:“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学生活动: 1.读好断句,读到这个句子,你的头脑里出现了什么场景? 2.评一评:表演得怎么样?紧扣课文第2自然段表示动作和神态的词语来评价。结合表演理解“一本正经”“打哈欠”。 3.学生交流感受。 4.齐读,读出感叹的语气!读出赞美的语气!
活动意图: 本环节的教学是抓住描写场景的中心句,引导学生读文本,边读边想象,把一个个固定的文字读活,让它们在学生头脑里形成鲜活的画面。然后通过演——评——谈,感受草地给文中的“我”和弟弟带来的快乐,也感受到文字传递给我们的快乐。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完成生字书写。 巩固作业:完成练习册基础题。 提升作业:课外阅读,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
6.板书设计 15.金色的草地 蒲 英 盛 耍 绒 脸 欠 朝 拢 喜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5.金色的草地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 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②语言运用:认识“蒲、英”等5个生字,会写“蒲、英”等9个字,会写“草地、窗前”等11个词语。 ③思维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草地变色的原因。 ④审美创造: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相容相合的美好情感。
思政元素: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2.学习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草地变色的原因。 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3.教学准备:PPT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环节一: 勾连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课件出示词语: 草地 窗前 蒲公英 盛开 玩耍 一本正经 绒毛 哈欠 钓鱼 合拢 张开 喜爱 2.谁能用上面的词语说一段话? 3.同学们借助这些词语描述了课文第1~2自然段描写的场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作者还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活动: 1.学生认读词语 2.学生用出示的词语说一段话。
活动意图: 认读词语的设计是复习巩固生字的需要。用给定的词语说话,既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需要,也是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勾连旧知,服务于新知学习的需要,正所谓温故而知新。
环节二: 链接习题,学习观察
教师活动: 1.默读第3自然段,看看作者有什么新发现。 2.默读第3自然段,按时间顺序说说草地的变化。 3.启发思考:同一片草地,在不同时间颜色不一样,真是太奇妙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4.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播放蒲公英张开、合拢的视频,让学生观察。 5.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发现变化的原因? 6.指导完成课后第二题。 学生活动: 1.学生观察用横线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用波浪线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画完后反馈。 2.学生交流草地的变化。 3.交流原因,视频印证。 4.学生表演读。 5.学生全班交流:作者为什么能发现变化的原因? 6.在书上完成课后第二题。
活动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读,想象画面,抓住表示时间和表示颜色的词语,引导学生发现草地颜色的变化。通过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摆一摆、演一演、写一写等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
环节三:书写生字,评价指导
教师活动: 1.指导书写:合拢、喜爱。 2.引导回忆: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事物是变化着的。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植物在不同时候是不一样的吗? 3.播放含羞草、向日葵等植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的视频。让学生选一段视频,试着用几句话写一写它的变化。 学生活动: 1.学生交流要注意什么。 2.学生交流:。生活中知道的哪些植物在不同时候是不一样的。 3.学生选一段视频,试着用几句话写一写它的变化。
活动意图:提供视频素材,让学生学习连续观察,当堂练习,目的是降低观察难度,激发兴趣。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完成本课词语摘抄。 巩固作业:完成同步练习册。 提升作业:课外阅读,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 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