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7.海滨小城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 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海滨小城几个场景的特点。 ②语言运用:认识“滨、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臂”,会写“滨、棕”等10个字,会写“海滨、街道”等15个词语。 ③思维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海滨小城几个场景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场景特点,按照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④审美创造: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思政元素:明白要真心帮助朋友,遇事冷静、机智、勇敢。激发学生珍惜友情、团结互助的情感。
2.学习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的场景及其特点,从中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理解本课是从海滨和小城两个方面来介绍海滨小城的景色的,学习这种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3.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教学准备:PPT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插图导入,解题激趣
教师活动: 1.欣赏插图。学生欣赏课文插图,教师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2.揭示课题,读题解题。齐读课题,理解“滨”的意思。再读课题,师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活动: 1.学生欣赏课文插图,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2.齐读课题,理解“滨”的意思。 3.再读课题,读了课题,想知道些什么?
活动意图:以图片入题,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认识生字、生词、多音字,为学习课文打基础。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1.初读课文,明确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写了海滨小城的哪些场景? 2.认读字词,趣味识字。 (1)借助形声字的特点识记“胳臂”,读准多音字“臂”。(2)出示汉字,对比识字。(课件出示:采——睬 载——栽 峰——逢) 3.课文写了海滨小城哪些场景?(相机板书:海上 海滩 庭院 公园 街道)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学生借助板书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小结:抓住表示地点的关键词语,能很快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思考:课文写了海滨小城的哪些场景? 3.借助形声字的特点识记“胳臂”,读准多音字“臂”。 4.说一说课文写了海滨小城哪些场景? 5.借助板书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活动意图:借助板书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次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环节三:聚焦海滨,感受美丽
教师活动: 1.聚焦“海上”颜色美。 (1)读第1~2自然段,想一想:海上有什么?你觉得它的美主要体现在哪里?(2)圈出表示颜色的词语,读一读。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聚焦“海滩”的美丽。 (1)迁移学法,自主阅读第3自然段,圈一圈,画一画。场景中哪些事物很美?美在哪里?(2)(课件相机出示海滩贝壳图片)请学生来描述贝壳的美丽。(3)(课件相机出示出海捕鱼船队归来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捕鱼船队归来时的热闹状态,再读一读。(4)小结:贝壳的“寂寞”突出了贝壳的多和孩子们见得多,不足为奇。它们与喧闹的船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能突出海滩特定时间的繁忙、热闹和人们的欣喜。 学生活动: 1.读第1~2自然段,想一想:海上有什么?你觉得它的美主要体现在哪里? 2.圈出表示颜色的词语,读一读。自己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自主阅读第3自然段,圈一圈,画一画。场景中哪些事物很美?美在哪里? 4.学生来描述贝壳的美丽。 5.学生想象捕鱼船队归来时的热闹状态,再读一读。
活动意图:知识的迁移教学,是对学生方法是否掌握的有效检验。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的生字 巩固作业:完成同步练习册 提升作业:课外阅读:快乐读书吧的书目
6.板书设计: 17.海滨小城 海滨 街道 交界 棕色 帆船 银色 来来往往 朝阳 渔民 贝壳 汽笛 银光闪闪 庭院 散发 整洁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7.海滨小城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 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海滨小城几个场景的特点。 ②语言运用:认识“滨、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臂”,会写“滨、棕”等10个字,会写“海滨、街道”等15个词语。 ③思维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海滨小城几个场景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场景特点,按照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④审美创造: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思政元素:明白要真心帮助朋友,遇事冷静、机智、勇敢。激发学生珍惜友情、团结互助的情感。
2.学习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的场景及其特点,从中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理解本课是从海滨和小城两个方面来介绍海滨小城的景色的,学习这种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3.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教学准备:PPT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聚焦庭院,感受美丽
教师活动: 1.学法回顾。在第16课第5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是怎样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 2.任务驱动。读第4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每句话写什么。可以拿出笔来画一画。 (1)学生默读,圈画。学生交流。(2)难点处教师适时引导。引导学生抓住第2句中的词语“有……还有……”体会这一句写树的种类多。(3)教师梳理:这一自然段第2~4句分别是写树的种类多、桉树叶子的香味浓、凤凰树开花热闹三方面的内容,都是在写树,不仅写了树很多,也写了树很美。 学生活动: 1.学生读第4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每句话写什么。拿出笔来画一画。 2.学生默读,圈画。
活动意图:本板块的教学主要是巩固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前一课的学习经验,找到关键语句,让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领悟学习方法。
环节二:迁移学法,赏公园、街道之美
教师活动: 1.运用学法找关键语句。 (1)按第4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5~6自然段。要求:找出每一段的关键语句,画上横线。 (2)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画的关键语句,说说为什么是这一句。 2.品读句子,进一步感受公园、街道之美。 (1)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比喻) (2)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咯吱咯吱”指什么声音?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声音的词语?) 3.关注自然段之间的联系。(课件分别出示第4~6自然段的关键语句) (1)读一读这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2)从“更”“也”二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3)分组分别读这三个自然段,进一步体会自然段之间的紧密联系。 4.快速默读全文,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1)画一画:你觉得哪句话能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2)说一说:中心句中哪两个词是中心词?(美丽、整洁) (3)想一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再次默读全文,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句子写得特别好?为什么? (1)引导关注构词有特点的词语。①预设:来来往往、银光闪闪。②提问:你能说说见过的“来来往往”或“银光闪闪”的景象吗? (2)分享学生认为写得好的句子。①品一品:为什么好?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试着背诵。 学生活动: 1.按第4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5~6自然段。2.小组内交流自己画的关键语句,说说为什么是这一句。 3.学生回答:“咯吱咯吱”指什么声音?说一说还知道哪些描写声音的词语? 4.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5.分组分别读这三个自然段,进一步体会自然段之间的紧密联系。 6.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7.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8.再次默读全文,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句子写得特别好?为什么? 9.分享学生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10.品一品:为什么好? 1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试着背诵。
活动意图: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环节三:指导书写,摘抄积累
教师活动: 1.归类指导书写。(课件归类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汉字) 2.学生书写汉字。 3.摘抄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和句子。 学生活动: 1.学生书写汉字。 2.摘抄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和句子。
活动意图:摘抄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和句子,学会欣赏,同时为习作积累素材。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的词语。 巩固作业:完成同步练习册。 提升作业:课外阅读:快乐读书吧的书目。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 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