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落花生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 落花生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7 22:1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2.落花生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落花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许地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落花生》是许地山的著名散文,这篇文章抒情性不强,主要部分是以“实录”的对话形式出现,主要通过描写父亲对花生的谈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花生是学生见惯也吃惯的东西。乍看题目,学生以为是一篇说明文,但仔细读来,却是借日常情节讲一个人生的道理,出乎学生意料,也会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奉献精神,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 ②语言运用:在学习本课时,把文中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理解父亲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全文思想感情。 ③思维能力:学习该篇课文时,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④审美创造:学生通过学习本课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学习花生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高尚品格。
思政元素:通过“花生”朴实有用的物象隐喻,传递谦逊内敛、务实奉献的价值取向,培养不慕虚名、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激发扎根平凡、追求生命厚度的精神自觉。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教师问题导入: 问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唱童谣吗? 教师展示歌曲 问题2:介绍作者许地山写作背景。 问题3:关于花生,他的父亲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 1、请同学们学着唱一唱童谣。 2、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补充作者资料。 3、学生思考 用童谣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花生”的问题紧扣主题,为后文讲解做铺垫。通过学生介绍作者可以考察学生预习情况,并且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让学生受到感染知道许地山就是像落花生一样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
教学环节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教师引导学生通读文章 2、教师检测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教师提示易读错字、易写错字。掌握多音字,学会运用,理解词语。 问题1:文中哪些词语容易读错? 问题2:谁来领读词语?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指名讲易读错字词。 小老师领读词语。 齐读读词语:多音字、轻声词(本课出现较多)正音。 2、学生代表领读 先让学生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前提。
教学环节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朗读与交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圈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3、引导学生就父亲谈论花生的话发现问题,并作为重点问题留待解决。 4、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 5、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其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6、课文中哪些词语是写种花生的经过的?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7、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8、本文看似在写花生,其实是赞美像花生一样的人,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1、学生分组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并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3、小组合作完成问题,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归纳出每一层分别写了什么。 读是学会语文的基础,在读中掌握字音,培养语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引用猜谜语,为了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教学环节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和词语,朗读了课文,同时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划分了文章层次。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希望大家能够勇于发言,敢于提问,做一个积极好学的好学生。因为只有这样,你们才能真正投入到课堂中来,真正动脑思考,真正达到课堂学习的目的。 1、课后小练笔。 2、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生字,多音字、形近字。 巩固作业:完成第2课练习册。 提升作业:完成课后小练笔。
八、板书设计: 2、落花生 朴实无华 借物喻人 默默奉献
课题 2.落花生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2课时
一、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奉献精神,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 ②语言运用:在学习本课时,把文中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理解父亲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全文思想感情。 ③思维能力:学习该篇课文时,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④审美创造:学生通过学习本课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学习花生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高尚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四、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花生的特点。 (教师出示花生没开花和开花的图片以及花生的果实的图片。) 师:上节课上,我们读课文了解到花生的许多特点,同学们能不能看一看图片,说一说花生的特点呢? 2.指名说一说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1、学生观察花生的特点并举手回答 2、小组合作交流作者写了花生的哪几个方面 先让学生们观察花生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当中。
教学环节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默读课文,自主交流。 (1)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语句。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说对圈画内容的理解以及存疑的地方。 2.教师收集整理学生未解决的疑问。 (1)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 (2)如何理解父亲说的“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 (3)最后一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课文是如何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引导学生解读课文内容。 ①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A.思考: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B.圈画出这一段中有关种花生的动词,想象“我们”种花生的过程。 ②学生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理解内容。 怎样理解“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这句话? (2)品读议花生的内容。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第3~15自然段,圈画出父亲的话,理解其含义。 A.思考:哥哥、姐姐和“我”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这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呢? B.教师出示父亲关于花生的第一次议论,学生阅读后思考: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 (教师出示语段。) a.小组讨论,体会花生的品格。 b.探究写法,深化认识。 C.教师出示父亲关于花生的第二次议论,学生阅读后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我们”做什么样的人?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②指名读第13自然段,理解“我”说的话。 听了父亲赞美花生的话,“我”心潮澎湃,深受启发,“我”认为.........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教师小结:本文的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父亲的教导深深地印在作者的心中,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作者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教师对照疑问表,解决未解决的问题。 过渡:同学们,我们刚刚读完了全文,重点理解了“我们”一家人议论花生的内容,请大家对照老师课堂开始时收集的疑问表,检查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我们一起来探讨。 1、学生再次通读课文 2、同桌交流,对不懂的地方提出疑惑 3、小组合作对课文内容提出疑问 4、学生朗读文章 5、学生分角色朗读 6、小组讨论交流花生的品质,派小组代表回答 6、指明学生朗读课文 7、学生齐读课文 8、学生思考: 问题一:课文是如何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问题二:其实我们身边有许多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做着贡献的人,你知道有哪些人吗? 9、学生朗读课文谈感受。 通过对文章的多次朗读、学生的多次交流以及花生与其他事物的对比,让学生们体会到花生的美好品质。
五、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巩固作业: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丰富积累。 提升作业:尝试写一种事物并写出他的品质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父亲”说的话,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都在引导学生自己读,小组合作,以交流汇报的形式参与学习实践活动。 不足之处: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不够精准,语言词不达意。 改进措施: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只等待老师发问的被动学习心态,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意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