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桂花雨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3 桂花雨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7 22:1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3.桂花雨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桂花雨》是琦君写的一篇优美散文。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量和独立的阅读能力,也初步具有欣赏与比较的能力。对于浅显的课文,能够从文字中把握主旨,感悟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但学生毕竟年龄小,缺乏领会文本内在意蕴的能力,难以透过文字体味要义。在进行文本的教学时,可采取角色扮演、对比感悟、多元对话、拓展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文字中体会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想象课文中描写摇桂花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②语言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③思维能力:品读重点句子,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体会句子中蕴含的感情。 ④审美创造:感受作者围绕一个“香”字,紧扣“挑”“浸”两个字,感悟桂花香的浓郁和香气的醉人。
思政元素:通过桂香浸润的童年记忆与摇花共乐的生活场景,传递乡土情结与文化记忆的绵长滋养,培养感恩生命、守望家园的情感认同,激发以文化自觉守护乡愁根脉、以赤子之心共建家国繁华的精神传承。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和“桂花雨”中,感悟语言的韵味,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所表达的感情。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桂花的资料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教师出示有关童年的游戏图片,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 导语:童年是一首歌,清脆悦耳;童年是一首诗,耐人寻味。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同学们,你们的童年里发生过哪些趣事呢?你是不是仍然记忆犹新?回忆当时的场景,和同学分享你童年的乐趣吧! 2.教师提出问题,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3.看来同学们童年里的趣事真不少啊!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满满的回忆走进课文,跟随作者去体会童年的无限乐趣吧! 4.教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教师板书:桂花雨。) 1、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并回忆趣味童年。 2、全班交流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 3、学生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通过童年趣事的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回忆童年,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环节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介绍作者,多媒体出示桂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桂花。 琦君(1917—2006) 现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主要著作有《烟愁》《红纱灯》《七月的哀伤》《橘子红了》等。 2.学生听音频朗读,学习朗读的技巧,注意朗读中语气、节奏的变化。 3.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圈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4.同桌交流圈画的内容,借助工具书弄清字音、词义。 5.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指导、点拨。 (1)读准字音。 (2)认清字形,区分容易写错、记混的字。书写指导: (3)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含义。 6.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消化字词知识。 1、学生观察图片,认识桂花。 2、指明学生介绍作者 3、学生通读课文,圈画出存疑的部分。 4、派小组代表汇报 首先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本课学习的植物,在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
教学环节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章,画出你认为写得好或者打动你的句子,想一想它好在哪里,为什么能打动你。 2.学生分组交流圈画的内容,与同学分享自己体验到的作者童年的乐趣。 3.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思考:①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③桂花一开,母亲为什么就开始担心? ④作者心中的桂花树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喜欢桂花呢? 4.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给各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小组合作,划分课文层次。 过渡:同学们,一场桂花雨带给了作者多少童年的欢乐啊!即便我们没有亲临现场,但从作者的文字间,我们已然听到了摇桂花时那喜悦的欢呼声,看到了桂花纷纷飘落的场景,感受到了童年时光的自由欢快。桂花雨真的让人怀念,下节课上我们再深入课文继续探究。 1、学生通读课文 2、交流自己的童年趣事 3、思考问题 4、派小组代表汇报桂花雨给作者带来了什么 5、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有感情、流利地朗读文章 本环节采用多种方式朗读以及学生交流汇报问题等环节。旨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完成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占据主体地位。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书写生字 巩固作业:交流关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 提升作业:阅读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
八、板书设计: 3桂花雨 挑 浸
课题 3.桂花雨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2课时
一、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想象课文中描写摇桂花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②语言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③思维能力:品读重点句子,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体会句子中蕴含的感情。 ④审美创造:感受作者围绕一个“香”字,紧扣“挑”“浸”两个字,感悟桂花香的浓郁和香气的醉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和“桂花雨”中,感悟语言的韵味,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所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桂花的资料
四、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童年时代摇桂花的乐趣让作者难以忘怀,那纷纷飘落的桂花雨也别有一番情趣。作者童年记忆中的桂花树是什么样子的?又有什么特点?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看看你们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1、完成词语听写 2、小组交流派代表汇报本课主要内容 “摇花乐”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段落。采用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演一演、说一说等方法使孩子们身临其境,使孩子们读出情味,使孩子们心驰神往,使孩子们领会其精妙所在。
教学环节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默读课文,自主交流。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并引导学生圈画重点语句。 (2)小组合作交流,仔细读一读圈画的语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独爱桂花。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2)桂花树的样子普通。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桂花树有什么特点?) (3)桂花的香气迷人。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两句话中的“浸”字有何作用?) (4)摇桂花的快乐。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5)桂花的用途。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作者描写桂花的用途,是为了说明什么?) (6)思念桂花。 ①母亲的思念。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②“我”的思念。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发挥想象,体验“摇花乐”。 过渡:刚刚我们品读了重要的句子,从字里行间了解了桂花树的样子和桂花迷人的香气,感悟到作者童年摇桂花的乐趣,还体验了母亲及作者对桂花的怀念之情。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意犹未尽呢?现在就请大家结合课文中的句子,一起来想象摇桂花的情景,深刻体验其中的乐趣。 ①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 ②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我”总是缠着母亲要母亲摇桂花。 ③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二——“我”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④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三——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⑤学生齐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 过渡:同学们,我们刚刚通过想象体验了摇桂花的欢乐,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正是这些童年的快乐时光让作者至今仍对故乡念念不忘。现在请同学们结合上面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来讨论一下文章中浓浓的思乡情。 5.教师小结,升华文章表达的真挚情感。 1、学生通读课文 自读要求: ①画出文中描写桂花树样子的语句。 ②画出描写桂花的香气的句子。 ③画出文中描写摇桂花的场景的句子。 ④画出文中描写思念桂花的句子。 2、汇报展示,品析语句。 3、观察桂花的特点 4、小组交流桂花有什么用途 5、小组讨论并交流 6、学生朗读课文 7、学生齐读 8、学生讨论,感悟思乡情。 通过多次朗读以及逐段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字里行间作者对家长的思念对“桂花雨”的怀念。
五、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巩固作业:仿照描写“摇花乐”的片段,以《________乐》为题,写一段自己童年的生活趣事。 提升作业:阅读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注重朗读,在教学中,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体会母亲的浓浓的思乡情。 不足之处:没有将作者另外两部作品《烟愁》和《家乡味》中的话补充进去,如果学生从提供的资源中获得信息,通过自读自悟,就能更有层次地感受到作者和母亲那份思乡情。 改进措施: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语文活动融入生活,让学生结合文本与现实进行表演,联系生活来体会课文,学生的感悟就会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