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4.珍珠鸟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珍珠鸟》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冯骥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这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与人和谐相处的经过,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
二、学情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诵读和感知能力,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乐于开展合作交流的活动。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完全可以培养起来。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形成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②语言运用: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能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 ③思维能力:读懂课文内容,理清作者与珍珠鸟逐渐熟悉、亲近的变化过程。明白作者赢得珍珠鸟信赖的原因,感受作者与珍珠鸟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④审美创造: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美好情感。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思政元素:通过信赖共生的温情叙事与生命互动的细腻描摹,传递尊重生命、和谐共处的价值理念,培养敬畏自然、珍视羁绊的责任意识,激发以善意互动守护生态和谐、赓续文明基因的成长自觉。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珍珠鸟和作者的相关资料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一)图片引入,揭示课题。 1.导语:(课件出示珍珠鸟的图片)同学们,作家冯骥才先生曾饲养过三只珍珠鸟,在与小鸟相伴的日子里,他感触颇深,写下了《珍珠鸟》这篇文章。(教师板书,并带领学生齐读课题:珍珠鸟) 2.同学们,从大作家与珍珠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呢? 1、学生自由回答问题。 2、思考问题,同桌间相互交流。 设疑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环节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介绍作者;了解珍珠鸟。 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著名画家、作家,浙江宁波人。其代表作有《三寸金莲》《珍珠鸟》等。 2.学生听音频朗读,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气。注意标记自己读不懂的地方。 3.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小组内交流学习。 4.教师检测学生自学情况,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1)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2)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5.学生各自练读,或在小组内选取喜欢的方式朗读 1、了解作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让学生了解本课作者以及排除学生有疑难生字的干扰。
教学环节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1)理清文章记叙的顺序,梳理情感线索。 (2)师生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一层的主要内容。 2.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①“我”是如何让小鸟产生信赖的?用横线画出描写“我”的行为的句子。 ②信赖使小鸟产生了什么变化?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小鸟活动的句子。 3.汇报展示,品析课文。 ①真好!以此开篇,有什么作用? ②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③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④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这句话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2)师生合作解决问题一,探究“信赖”产生的原因。“我”对珍珠鸟的态度及为照顾它所采取的一些行动,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分条概括即可。 ①学生展示自读课文时用横线标注的句子。 ②教师指名朗读这些句子,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当时的情景。 ③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 ④教师小结。因为“我”不但给珍珠鸟“一家三口”营造了舒适的窝,而且从不打扰它们,甚至喂食时都不多看它们,“我”只是微微一笑,给了它们极大的自由与呵护,它们才会逐渐对“我”产生信赖。 (3)师生合作解决问题二,探究小珍珠鸟的变化。⑥教师小结。:同学们,鸟和人虽然不能进行语言交流,但是小珍珠鸟却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与作者进行着情感的交流,表现出了它对作者的友好和信赖。 4.回顾课文,感受信赖创造的美好境界。 ①文中说的是谁信赖谁? ②“美好的境界”指的是什么? 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升华主旨。 思考:作者仅仅是想表明生活中人与鸟之间需要信赖吗? (3)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信赖创造美好”的例子,在班内交流。 1、分段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交流概括文章内容。 3、四人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4、在书中圈画运用描写手法的语句,体会运用该描写手法后,在文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并在旁边做批注。 5、运用上文体会语句的方法,先自主体会其它精彩语句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小组交流感受。 6、合作解决珍珠鸟的变化。 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自主探究。 珍珠鸟逐步信赖“我”的心灵历程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这里,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另外,老师创造性的让学生转换角色,体验珍珠鸟的内心世界,这时,学生才真正与珍珠鸟透过了时空,实现了心灵的契合。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搜集整理有关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的感人故事,与同学分享。 巩固作业:推荐阅读《我的野生朋友》。 提升作业:试着接触一种不熟悉的小动物,努力使它成为你的新朋友并记录下相处的过程。完成提升练习题。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探讨,在交流中提升,在交流中学习表达,在交流中感悟人与动物的真情,领悟信赖之美。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关系,在学生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时,拓展不够到位,应该延伸到人与人、人与自然都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改进措施: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通过读来感悟的,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心得,谈谈自己独特的体验,并通过问题把他们的思维引向对课文更深层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