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7 22:1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语文园地一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1.交流平台。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描写事物的,或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写出自己对这种事物的感情或看法。 2.词句段应用。(1)学习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将事物的特点凸显得更加明显,使自己的感情抒发得更强烈,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2)学会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在不同句子中表达的意思。 3.日积月累。开展多种形式的读,熟读并背诵古诗《蝉》。了解蝉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学习诗人借蝉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的写作手法。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思维较为活跃,课堂上乐于表达。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激发他们说的欲望。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古诗词,对古诗的学习定会火趣盎然。“词句段运用”中“比较加点词语的意思”有些难度,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采取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学会阅读,学习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交流写作时的情感变化,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②语言运用:能正确地书写并流利地使用普通话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自信表达的能力。 ③思维能力:学习对比的修辞手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④审美创造:根据所写事物,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获得较为丰富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初步具备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思政元素:通过汉字溯源与语言实践的系统联结,传递中华文化基因赓续与民族认同构建的核心价值,培养规范书写、敬惜字纸的文化自觉,激发以母语守护筑牢文明根基、以文化传承赋能精神成长的责任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本单元课文中部分语句在描写事物方法上的相似之处;学习联系语境理解一词多义的方法。 教学难点:朗读并背诵古诗,学习作者借蝉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学习交流平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同学们,我们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事物,并且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蕴含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作者深深的思考,那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一下【交流平台】中第2.3位同学说的话,并回顾《白鹭》和《珍珠鸟》两篇课文,想一想,这两篇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把你的发现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2.交流完毕,请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3.深入探究思考: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总会用到类似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手法,比如:妈妈包的饺子,饺子里蕴含着母亲对孩子的爱。还有没有同学能够举出其他的例子呢? 4.片段练习: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写。 5.班内交流。 6.师生评价。 1.学生齐交流平台,回顾《白鹭》和《珍珠鸟》两篇课文,思考:这两篇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 2.学生把自己的发现与周围的同学分享、交流。 3.学生积极思考、创作,根据实际学习借助事物抒发感情,写小练笔。 4.学生分享自己的小练笔,同学之间互评。 5.交流评价 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回顾,让学生了解阅读能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给我们的身心带来快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环节二:词句段运用第一部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学习完【交流平台】这一板块的内容,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修辞手法。 1.请同学们看【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部分,齐读句子并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 这种通过比较来描写事物的方法,在修辞手法中叫做什么? (板书:对比) 拓展例句,让学生充分了解对比的修辞手法。 2.学以致用:请用对比的修辞手法造一个句子。 3.指导交流学生所写的对比句。 1.学生齐读【词句段运用】第一部分的句子,并汇报说它们的相同之处。 2.学生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写句子。 3.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展示自己的句子。教师指导。 根据给出的三组典型的句子,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仔细体会一下这三组句子在描写上的相似点;然后教师进行小结,指导学生理解对比写法的特点和作用;最后再进行一个小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对比手法的认识。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抄写课本上的对比句。 巩固作业:完成对比的修辞手法的句子练习。 提升作业:自主完成一段借物抒情小练笔。
八、板书设计: 交流平台 借物抒情 语文园地一 词句段运用 对比的修辞手法
课题 语文园地一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2课时
一、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学习古诗,感受古诗词的文化与魅力,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寄托的情感,感受古诗意境。丰富古诗词的积累。 ②语言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蝉》,把握朗读节奏,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③思维能力: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并造出符合词义的句子,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审美创造:一花一鸟总关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本单元课文中部分语句在描写事物方法上的相似之处;学习联系语境理解一词多义的方法。 教学难点:朗读并背诵古诗,学习作者借蝉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四、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二部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比较例题中的加点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 2.①请生读第1、2句,并说说这两个“开辟”的意思有何不同? ②请生读第3、4句,再说说这两个“姿态”的意思有何不同? 3.像这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同的词,我们叫做“一词多义”(板书:一词多义) 4.结合理解,深入运用 下面我们用课文中的“温和”来造两个句子,注意结合不同的词义。学生完成练习,自由发言分享。 5.那么在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有没有遇到过类似“一词多义”的词语呢?思考一下,请同学们回答交流。 1.学生通过比较【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例题中的加点词语,发现一词多义现象。 2.读第1、2句,说这两个“开辟”的意思的不同。 (第一个开辟是开创的意思,第二个开辟是开发的意思) 3.读第3、4句,说这两个“姿态”的意思的不同。 (第一个姿态是指物体呈现的样子,第二个姿态是风格、气度的意思) 4.学生用“温和”不同的词义的造两个句子。 5.学生汇报说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遇到过类似“一词多义”的词语。 (眉目:这个女孩眉目清秀。 这件事情总算有了眉目。)(意识:我意识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他的意识渐渐模糊,最后晕了过去。) 设置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找出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何相似之处,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并造出符合词义的句子;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环节二:学习日积月累:《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了,可我们总忘不了那聒噪的蝉鸣。(课件播放有蝉的叫声的音频,引起联想)大家可知道,我们对蝉声有一种说法,说它叫的是“胡子胡子挂起”。什么意思呢?玉米成熟前要长一些像胡须一样的东西,俗称“挂胡子”,它寄托着农民伯伯想要玉米大丰收的愿望。其实,这种寄意于蝉的做法在古代文人的创作中也极具声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初唐诗人虞世南的《蝉》。(板书诗题及作者) (二)作者简介。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虞世南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其诗文也多有佳作,其中《蝉》最为著名,该诗与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并称为唐代“咏蝉诗”的三绝。 (三)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1.自主朗读,熟悉内容。 (1)教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对难认字进行正音。 (2)学生自读三分钟,教师巡查指导。 (3)学生齐读,教师指出不足之处。 2.感受形象,理解诗意。 “(ruí)”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这里代指蝉。“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露珠的特点是清亮、晶莹剔透,突出“清”的内涵。“响”是声音的意思,“流响”即流动的声音,指一声接一声的蝉鸣。“疏桐”代指树林。“藉”是凭借的意思。 3.突出重难点,理解写法。 (1)本诗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诗人借蝉自喻自身的高洁。那么,他写了蝉的哪些特点 表现出了一个怎样的蝉的形象? (2)诗词创作最讲究练字,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个字或几个字 请举例说明并说出理由。 (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4)通过蝉的形象展示及诗人的评论,结合作者简介,你感受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的形象 请简单描述一下。 (5)比较一下虞世南的《蝉》与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简单谈谈诗人各自心中的寄托。教师介绍诗人的身世及写作背景,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发言讨论。 1.齐读试题及作者。 2.了解作者。 3.学生划出朗读节奏,自主朗读。 4.学生齐读。 5.预设:形态、习性、声音。 6.齐读古诗大意:吸食清亮、晶莹的露水珠的蝉,它能停在高树之上放声歌唱,不需要凭借秋风,自己凭着实力就能把声音送出很远。 7.预设:“出”把蝉声的意态形象化了,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蝉声的响度与力度,突出蝉声传得远。“自”“非”两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同时说明一个道理,蝉声传播得高远,不是凭借他物,而是蝉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实力。 8.预设: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9.预设:诗人借蝉抒情,表达自己品格高洁,不需要借助外力,自能名声远播。说明诗人也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10.学生齐背古诗《蝉》。 让学生在自读中真正感悟古诗的魅力,得到情感的陶冶。拓展积累有关写蝉的古诗,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进一步感受托物言志的写法。
五、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熟读并背诵《蝉》 巩固作业:运用学过的方法,找一找生活中的“一词多义” 提升作业:写一两段话,练习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种事物
六、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相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 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对于“语文园地”的学习内容,在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区分句子、理解诗句,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 不足之处:由于教学中时间的安排不够科学,在课堂上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和自由表达的空间,今后应当改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受可言。 改进措施:学生要想真正获取语文学习的方法,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必须通过反复地训练,归纳掌握其中的规律。这些规律要由学生自己反复地练习而获得,且需熟记于心,以形成自己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