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热量 比热容 第1课时 教案 人教版(2024)九年级全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1 热量 比热容 第1课时 教案 人教版(2024)九年级全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15 17:1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 内能
第1节 热量 比热容
第1课时 热量 比热容
1.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
2.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感受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实验。
【难点】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一、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我们经常说物体吸热或放热。例如在烧水的时候,水会吸热。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水吸收的热的多少呢?
二、新知探究
(一)热量
[提出问题]在用天然气灶烧水时,水的温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水吸收热量,由低温变成高温,至沸腾。
[提出问题]什么叫热量?
[知识总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热的多少叫作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
[提出问题]将一壶水与半壶水烧开,哪个吸热多?
[学生回答]一壶水吸热多。
[提出问题]将一壶水加热到100℃和加热到50℃,哪种情况需要吸收更多的热?
[学生回答]一壶水加热到100℃时吸热更多。
[归纳总结]同种物质吸收的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质量越大,升高的温度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一样多呢?通过下面的实验我们来一起探究一下。
演示 比较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情况
实验前请同学们思考:
(1)比什么?拿谁比?怎么比?
(2)怎么知道哪种物质吸收热量多?
(3)要记录哪些数据?
【实验装置】
【进行实验】
方案一:取质量和初温均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吸收热量多的物质吸热本领强。
数据记录表格:
方案二:取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加热相同的时间,让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它们升高的温度。温度升高少的物质吸热本领强。
数据记录表格:
【实验结果】
(1)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
水的温度升高得少,两种物质吸热情况不同。
(2)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
水吸收的热量多,两种物质吸热情况不同。
【播放视频】比较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情况。
(二)比热容
怎样表示不同物质这种性质上的差异呢?物理学中引入了比热容这个物理量,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能表示出比热容的定义吗?
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
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作
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2.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3.水的比热容:c水=4.2×103J/(kg·℃),物理意义:
1kg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是4.2×103J。
4.理解: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同
种物质的比热容是一定的,不随物体吸收或放出
的热量多少、质量、升高或降低的温度而改变。
5.实质:
(1)反映了物质吸热、放热的本领;比热容越大,
吸热或放热本领越强。
(2)物质对冷热反应的灵敏程度;比热容越小,
对冷热反应越灵敏。
6.比热容的应用
[提出问题]水的比热容这一特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学们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学生回答]汽车发动机常用水来作冷却剂;冬天家中的暖气用水供暖……
[提出问题]同学们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学生回答]水的比热容大,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水升高相同温度时,吸热多,用水作冷却剂效果好;水的比热容大,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水降低相同温度时,放出的热量多,用热水供暖效果好。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训练
1.有同学根据c=认为: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而且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比热容越小。这种认识正确吗?说说你的看法。
答:这种认识不正确。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与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物体质量的大小均无关。
2.“早穿皮袄午穿纱,守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谚语生动描述了新疆一些地区一天中的温度变化。请从比热容的角度分析,与沿海地区相比,新疆这些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是什么。
答:我国新疆某些地区都是沙漠或沙石,由于沙子的比热容小,吸收同样的热量,沙子的温度会上升很多,所以新疆这些地区昼夜温差大。
五、布置作业
完成对应练习。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数据的记录,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实验内容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中,并能够进行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数据记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直观、真实地理解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节课让学生对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有了初步的理解,实验环节也让学生积极参与,对比热容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