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2016山东,14)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8分)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4分)
答案 (1)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2)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 (1)“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三句,着重写了“朔风”陡至之后,作者看到的漫天风雪的情形,作者将风雪拟人化,用“豪”字表现风雪的猛烈,用“鏖战”表现风雪的雄劲,用“缴缠”表现风雪的桀骜。这三句运用排比,增强气势,逐步加深对环境的烘托作用。漫天风雪,难分难解,景象开阔,风格豪迈。
(2)前三句,孤舟无伴,船外白茫茫一片,朔风劲烈,写出了作者的孤寂悲冷。“推开篷雪满天”一句,因为朔风骤起,却有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最后“一笑琅然”,作者的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2014福建,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双调·蟾宫曲 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 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3分)
(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 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 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意思对即可)
(2)(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的能力。这首曲子每句都有“山”字,属于“嵌字体”。“山”字有的在句中,有的在句首,也有重复使用的,整齐中见参差,恰到好处地抒写出作者爱山恋山、怡然自乐的心情。
(2)本题属于比较鉴赏题,综合考查鉴赏作品语言、形象、手法的能力。孙曲“扫山云惊散林鸦”一句,写作者清扫石磴时,因为云气氤氲,所以扫石磴犹如扫云一般。清扫石磴的声音本来是不大的,却惊得林鸦四散飞起,可见这山谷是何等空寂幽深。而林鸦飞起时的振翅声,更反衬出空山幽壑的静谧气氛。王诗“月出惊山鸟”一句,写宁静的春山中,当月亮升起时,皎洁的银辉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对月出也感到新鲜。通过动景,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2014重庆,12)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商调·黄莺儿 赠 燕
[清]张 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注]。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 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分)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 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分)
答案 (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斑驳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解析 (1)“意难堪”“着意衔”“修花口”“呢喃”“诉说”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珠帘半缄”三句,化用了刘禹锡的《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感慨物是人非,昔盛今衰。全曲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写王谢堂前的繁华,实写眼前的衰败,抒发了感伤、哀怨之情。
(2)抓住“花落”“画栋修花口”的特点,结合全曲表达的情感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