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一招生及分班试卷精选(二)
(时间 90分钟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凋败 调查 啁啾 未雨绸缪 风流倜傥
B.秕子 毗连 砒霜 如丧考妣 蓬荜生辉
C.寓所 愚昧 偶尔 向隅而泣 藕断丝连
D.打靶 疤痕 芭蕉 奇葩异草 反弹琵琶
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4分)
A.闲情逸致 不济其数 交头接耳 走投无路
B.立竿见影 冰释前嫌 百看不厌 原形必露
C.扬眉吐气 越俎代庖 言不由衷 诲人不倦
D.排山到海 断章取义 无精打彩 根深底固
3.“绿色”本指一种色彩,但近年来衍生出许多新的含义。请从“绿色食品”“绿色通道”“绿色心情”中任意选两个词语写出“绿色”的含义。(4分)
:
:
4.将与下面成语有关的历史人物填在横线上。(4分)
明眸善睐 脱颖而出 一鼓作气 指鹿为马
5.根据内容填空。(只填写序号)(2分)
A.子不学,非所宜, 。 B.闻过怒,闻誉乐, 。
①就人问,求确义 ②幼不学,老何为③既识字,讲说文 ④损友来,益友却
6.根据语境在下面横线上填入合适的诗句。(8分)
初春,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细雨鱼儿出, ”;雨后便有“
,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清新。盛夏有“梅子金黄杏子肥, ”的喜悦;夜晚田间有“ ,清风半夜鸣蝉”的惬意凉爽。秋风伴着落叶,顿生“常恐秋节至, "的感慨;“ ,月是故乡明”总会勾起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寒冬时节有“忽如一夜春风来, ”的惊喜,也有“
,万径人踪灭”的孤寂。
7.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5分)
①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②长征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③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多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原,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④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话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1)句①标点有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2)句③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8.仿照前两句的句式,再续写两个句子。(4分)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雨,迅疾而猛烈,为生命
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风, , ; 冬天的雪 ; 。
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练习。(6分)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
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
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1)读了这则材料,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分)
(2)班上一位同学娇生惯养,好逸恶劳,结合这则材料,你打算怎样劝说他 (3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跟着炊烟回家(15分)
这些年,游过了不少名山大川,逐渐偏爱去原生态乡村的角角落落走走。
乡村那房顶盘旋的袅袅炊烟,一看见它,就给人一种特别温馨的感觉,也富有诗意。它是“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的风景,欣赏它,可以袒露胸怀,放松心情;它是“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生活积淀,欣赏它,可以感念生命的质朴与纯真;它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又是一段如歌的岁月,曾让多少游子潸然泪下。
我喜欢乡村的炊烟,喜欢炊烟弥漫的淳朴,喜欢炊烟升起的宁静,喜欢炊烟飘荡的空灵。不管是黎明还是黄昏,飘忽散淡的炊烟,清浓淡染着村庄,给寥廓的天空送去了温暖。飘忽散淡的炊烟冉冉升起,升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希望,升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幸福向往。
乡村的炊烟是无言的亲情与温暖。孩子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房顶飘出淡淡的炊烟时,总会自然不自然地加快回家的步伐,因为那淡淡的炊烟是母亲无声的召唤。当母亲把烧好的饭菜端上桌时,就能听到父亲驱赶牛羊的吆喝声,因为父亲知道那淡淡的炊烟是收工的信号。多少年来,不管我走到哪里,只要看到飘悠升起的炊烟,闻到空中散发的柴草燃烧的清香,心中顿时会感觉到从没有过的温馨,好像是自己回到了家。
青山依旧,绿水依流,乡村的炊烟早已脱去了锦织的轻纱,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我们难以再见徐徐升起的炊烟。但是,无论走到哪里,在我的记忆深处,乡村的袅袅炊烟,都让我刻骨铭心,让我永远怀恋。
1.作者喜欢炊烟的什么特点 (3分)
2.文章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3.如何理解“乡村的炊烟是无言的亲情与温暖”的含义 (4分)
4.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分)
(二)没鞋的孩子拼命跳(20分)
范方启
①那是个以手工为主的年代,穿在脚上的鞋,多半是母亲制造。我的一个同学,因为他的娘死得早,他差不多是光着脚上学,纵然穿上鞋,那肯定是数九寒冬,脚实在是扛不过去了。他的一双脚,通常是通红的,并且皲裂,露出鲜红的肉。为了抵御寒冷,他所能有的办法就是不停地跳动着,以此增加身体和脚的热量。
②我们不是没有同情心,看着他一双脚在寒风中备受煎熬,自然心中不好受,我们便凑点钱,买上一双布鞋和袜子送给他,他千恩万谢地收下了。再次见面,我们看到的仍然是一双赤脚,便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不穿。
③他说,袜子给了比他更小的弟弟,鞋得留着,到过年时穿。为什么一定非得到过年穿不可 过年了,还光着一双脚,这不吉利,穿上鞋,第二年没准会暖和起来的。把好运留给新年,这旧的一年剩下的日子,他得继续跳着。长期地跳着,他的这双脚一不小心就跳出了几项冠军来,长跑区里第一,跳高、跳远学校第一。这应该是命运给逼出的几个第一,几乎没人羡慕他。我们认为他会在这几个优势项目中继续努力,争取更多的冠军。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下届的运动会,他一项比赛也没有参加,这让我们的确有些惋惜。
④令我们始料不及的是,另外的几项冠军却悄无声息地在他的身上脱颖而出。语文年级第一,数学全区第一,外语满分,又一个第一。那年他读初三,脚上虽然有一双鞋,但有一半的指头不安分地探出脑袋来。颁奖大会上,他依然保持着惯有的姿态,蹦蹦跳跳地上了领奖台,向老师和同学深深鞠躬。那天还是很冷,教他的语文老师百感交集,当即来了一番动情的演说。那位语文老师说,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眼见了不少没鞋穿的孩子。[A]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不断地跳着。有的越跳越高,跳出了人生的另一种境界;也有的开始在跳,后来不跳了,可能是脚脖子给跳扭了,结果是还在原地不动。尽管话有些深奥,但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也便不难懂。我们深为感动。那老师躬身问他,是怎样将自己跳出了另外的一个高度的 [B]他说,如果再不跳,只怕要打一辈子的赤脚。
⑤脚一直不冷的我,从没想过去跳,结果在人生的道路上,总是跟在别人的后面,一头淹没在人海中。
1.请用自己的话概述文章内容。(4分)
2.第②自然段中的“千恩万谢”和第④自然段中的“深深鞠躬”是_ 描写,
体现了这个孩子 的性格特征。(4分)
3.第④自然段第一句画线句在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各起什么作用 (6分)
4.就文中 [A][B] 两处画线句子,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6分)
[A]_
[B]
(三)书院二小松(5分)
[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注释]秋烟:比喻小松初生的枝叶。
1.诗中“__ ”“ ”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2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分)
三、作文。(20分)
请发挥联想或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扩写诗歌。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要求:①卷面整洁,书写规范;②有真情实感;③200字左右。(作文纸自备)
初一招生及分班试卷精选(二)
一、1.A
2.C
3.绿色食品安全、营养、无污染。
绿色通道:简化手续,安全快捷。
绿色心情:健康、积极、乐观。
4.洛神 毛遂 曹刿 赵高
5.A.② B.④
6.微风燕子斜 渭城朝雨浥轻尘 麦花雪白菜花稀 明月别枝惊鹊 焜黄华叶衰 露从今夜白 千树万树梨花开 千山鸟飞绝
7.(1)应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后面的句号放在后引号里面。
(2)将“600多余次”改为“600多次”或“600余次”。
8.示例:秋天的风,清爽而舒畅,给果实点染绚丽的色彩;冬天的雪,轻盈而纯净,为人们带来朗朗的欢笑。
9.(1)人需要锻炼,要经历风雨,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2)示例:你再这样下去,只会越来越“退化”,你甘心这样平庸下去吗
二、(一) 1.作者喜欢炊烟的温馨、淳朴、宁静、空灵、富有诗意。
2.拟人的修辞手法,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带给整个村庄温暖、温馨的氛围。
3.乡村中的炊烟是一种亲情和温暖的象征,人看到炊烟就仿佛看到家中的亲人和美味的饭菜,所以炊烟是一种无言的表达。
4.深化主题、点明中心。抒发作者对炊烟的喜爱及对故乡的怀念。
(二)1.本文写了“我”的一个同学因为母亲早逝、家庭贫困,没鞋穿拼命跳,最后取得了成功的故事。
2.动作 有礼貌,懂得感恩,知恩图报,谦逊
3.内容上:写出了我们对他在文化课上取得好成绩非常惊讶,体现出他学习非常努力。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引出下文对他在文化课上取得成绩的介绍。
4.A:理解:一直“跳”的人与没有坚持“跳”的人都因贫困而努力,但能否坚持到最后,结果会有很大的差别。 感悟:成功需要坚持,需要克服各种困难。
B:理解:家庭贫困的孩子要不断努力、才能摆脱贫困的生活。 感悟:不思进取就会被困在原地。
(三)1.数粒 二尺
2.抒发了诗人对二小松的爱怜、赞美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