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初一招生及分班试卷精选(三)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初一招生及分班试卷精选(三)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7 22:3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一招生及分班试卷精选(三)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6分)
①好妖怪,按耸阴风,在山坡下遥身一变,变作一个老公公,还真是:白发如彭祖,苍髯赛寿星。②耳中鸣玉磬,跟里晃金星。③手拄龙头拐,身穿鹤氅轻。④数珠馅在手,口诵南无经。
(1)将第③句改成对偶句。(改后不影响整段话的音韵美)(1分)
(2)这段话里有三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更正。(3分)
改为__ _ 改为_______ ___ 改为
(3) 这段文字选自《 》,第①句中的“妖怪”指” 。(2分)
2.选词填空。(4分)
周国平说,我不认为读书可以成为时尚,并且对一切成为时尚的读书持 _(疑惑 怀疑 疑虑)态度。譬如说,在媒体的 (指导 引导 影响)下,某一时期有某一本书特别畅销,谈论它显得特时髦,插不上嘴显得特 (落后 落伍 落寞)。
3.请将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语句填在横线上。(只写序号)(4分)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__ _,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__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A.只要热爱生命 B.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C.既然钟情于玫瑰 D.既然选择了远方
4.下面的句子有歧义,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它的两种意思。(4分)
她妈妈的衣服做得很漂亮。
句意一:
句意二;
5、请把下面诗词名句补充完整。(4分)
(1)零落成泥碾作尘, 。
(2) ,几度夕阳红。
(3) 清风两袖朝天去, 。
(4) ,也傍桑阴学种瓜。
二、综合探究。(11分)
1.下面是某餐馆门口的一副对联,上联遗失了部分,请你结合《悯农》中的有关诗句补全上联,使之与下联对仗工整。(2分)
上联: ,弃之可惜;下联:杯中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2.汉字是一种极富魅力的语言文字。请你根据下列语境,完成相应的题目。(9分)
(1)请你结合材料通过分析字形,试着推测“家”字中蕴含的信息。(3分)
①“灾”由“宀”和“火”构成。“宀”是房子,火烧着了房子,自然是灾祸临头。“灾”的构造,反映了远古时期火灾对人类的威胁。②豕 (shǐ):猪。
(2)根据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特点,请仿照例句写出你的联想或想象。(6分)
例:一个“雨”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漫天的小雨淅淅沥沥地洒落,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个“集”字,让我仿佛看到了_ ;
一个“森”字,让我仿佛看到了 ;
一个“山”字,让我仿佛看到了___ 。
三、阅读理解。(37分)
(一)秋(17分)
厌倦了夏日的烦闷燥热,便渴望着有份清新来解脱羁绊的心灵。
清晨,推门向户外放眼,那林中的小路早已覆上一条长长的白地毯。那么晶莹,那么纯洁,使人不忍落脚……原来是晨霜。哦,秋天!
秋的天使正穿着薄如蝉翼的秋雾凉衫缓缓走来。
最先看见秋的,是秋风。秋风带着些许凉意,吹去了夏的闷热,拂走了夏的躁动。秋风是红色的,秋风掠过,苹果红了,霜林醉了;秋风是金色的、秋风起处,谷穗儿熟了、树叶儿黄了;秋风是无色的,秋风扫过,山的线条明了,水的轮廓现了。
最先拥抱秋的,是秋叶。秋叶无风自落。嗅到秋的气息,树叶迫不及待地释放出积蓄了一生的热情,没有流连,走得潇潇洒洒;风乍起,秋叶像一群黄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它经历了春的萌发、夏的茁壮,此刻落下来,与泥土融为一体,让人不由想篡改龚自珍的名句:“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最易让人触动情思的是秋雨。绵绵的秋雨像一位心事重重的姑娘在倾吐自己的心事。只是,姑娘的心呦,怎好赤裸裸 于是,梧桐树上、芭蕉叶上、残荷尖上,一叶叶,一声声,秋雨默默地抛洒情思万缕。这万千情思,落在地上,滴在心上,心中便结起千千结,真个无边丝雨细如愁。
最深地陶醉于秋的,是我。虽没有竹杖芒鞋,却同样一蓑烟雨的我独立寒秋:听秋风,看秋叶,赏秋雨。一任淡淡轻愁却上心头。心上搁了个秋,我欲不愁,天容我不 只是呀,这轻愁却也太轻了,轻到竟有一丝笑意,不经意绽放在我吟香的嘴角。一声轻叹! 回眸,好舒服呀,顿时就醉了。
云淡了,天晴了。
蓝天,白云,黄色的树林,惬意的我,好一幅秋景图!天凉好个秋!
1.本文依次描绘了 、 、 、 。(4分)
2.作者在描绘秋风时,都写出了秋风的什么特点 (3分)
3.文中画线句子有何表达效果 请做赏析。(3分)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清代诗人龚自珍的诗句,它的含义是什么 化用在这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5.“天凉好个秋!”作者将它放在结尾有什么好处 (3分)
(二)百家饭(20分)
汪涛
我小时候很顽皮,人家爱叫我“小猴"。有一次爬树,快爬到高高的树顶了,脚下一闪,幸亏后背的衣服挂在枯枝上,才没掉下来。大人们见我倒挂在半空中,吓得赶紧到树下用手接我。而我偏不往下掉,于是几个大人上树把我救了下来。大人们吓得脸都变色了,我却一点儿事也没有,回到地上,照样又去玩儿了。有一次,我跟小伙伴们追着玩儿。许多孩子在我后面穷追不舍,我没命地狂奔,一不小心冲进了一个未加盖的粪坑。幸好这粪坑刚清理不久,我才幸免于难,但下半身已是臭气熏天了。我妈妈用一块肥皂整整给我洗了八次才罢手。按农家的习惯说法,孩子掉到粪池里得除灾驱邪,办法是吃“百家饭”。几十名孩子被大人们发动起来,分头到村子里挨家挨户地乞讨煮百家饭的粮食。乡亲们知道是讨百家饭,不管家境如何,多少都要给一点儿,什么白米、红米、赤豆、绿豆、糯米、蚕豆……反正只要是粮食,什么都行。乞讨的人家越多越好,其数不限于一百家,不到一百家或超出一百家都没关系。
孩子们去乞讨,大人们便动手在我家门口的空地上搭起了一个露天的大锅台。这锅台很简单,三块大石头中间搁口大锅。等孩子们全回来了,把所有乞讨来的粮食淘洗干净,放在大锅里,切上肉丁、火腿丝,还放上盐。配料够讲究的,目的是要让大家把饭全吃光。孩子们像过节一样高兴,早就拿着碗筷,猴急地等在锅旁了。平时要是有谁用筷子敲饭碗,大人是要训斥的,这时大人们却鼓励孩子们敲,使劲地敲,好吓跑妖魔鬼怪。
不时地从饭锅里透出一阵阵扑鼻的香味。好不容易才盼到饭熟,大锅盖一开,那真叫好看、绿豆是绿莹莹的,赤豆是赤红色的,白米是白白胖胖的,红米是红彤彤的…….因为有肉丁、火腿丝,饭是油光光、香喷喷的,引得人直流口水。来吃百家饭的人是越多越好,一律围着锅台站在露天里。人人都放开肚皮吃,直到吃得锅底朝天为止。孩子们不等锅底朝天,小肚皮早吃得滚圆滚圆,裤带一松再松,裤腰滑到了大腿根。
奶奶和妈妈见吃光了饭,脸上放射出喜悦的红光,大概是庆幸我消灾消难了。尽管我只遇到一次吃百家饭,留给我的记忆却相当深刻。我估计,百家饭不容易吃到,是因为掉进粪坑的人毕竟太少了。
1.从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百家饭”的意思是:__ ;“百家饭”的作用是:______ 。(4分)
2.“我”小时候很顽皮,从文中哪些事情可以看出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4分)
3.请将做“百家饭”的过程补充完整。(4分)
乞讨粮食→( )→( )→( ) →敲饭碗,盼饭熟→ ( )
4.文中有一段话描写了煮熟的百家饭的诱人,请用横线画出来。作者是从 和___ 两个方面写出百家饭的诱人的。(3分)
5.“我”只遇到一次吃百家饭,为什么留给“我”的记忆仍然相当深刻 ( )(2分)
A.百家饭的味道香喷喷的。
B.百家饭里藏着奶奶和妈妈对“我”的关心。
C.煮百家饭的过程体现了浓浓的乡土情。
D.以上说法兼而有之。
6.随着时光的流逝,像“百家饭”这样的传统习俗,有的变淡了,有的变模糊了,有的消失了。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是任其消亡还是加以保护 为什么 (3分)
四、作文。(30 分)
以“那迷人的笑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按所给的题目写作;②不得套作、抄袭;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④400 字左右。(作文纸自备)
初一招生及分班试卷精选(三)
一、1.(1)手拄长拐杖,身穿轻鹤氅。
(2)“遥”改为“摇”“跟”改为“眼”“馅”改为“掐”
(3)西游记 白骨精
2.怀疑 影响 落伍
3.D C B A
4.句意一: 她妈妈很会做衣服,做的衣服很好看。
句意二:她妈妈穿的衣服做得很漂亮。
5.(1) 只有香如故(2)青山依旧在
(3)免得闾阎话短长(4)童孙未解供耕织
二、1.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1)“宀”是房子,猪养在房子里,有房子又有猪,就像个“家”了。“家”的构造,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对富足安定生活的向往。
(2)鸟儿翱翔天宇后,悠然栖息于枝头的情形碧绿的树木密密麻麻地排列,惹来了小兔,引来了小鸟夕阳在高山上洒落的余晖,红了枫叶,映了苍穹
三、(一) 1.秋风 秋叶秋雨秋中的“我”
2.写出了秋风的凉意和秋风的多彩。
3.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秋风化为有形、有色可感的事物,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空间,具体写出了秋风的美感。
4.落花不是没有感情的,它化入春天的泥土呵护花朵的绽放。表达了作者对秋叶的赞美。
5.独立成段,总结上文,留给读者想象空间。(二)1.用从百家乞讨的粮食做成的请许多人吃的美味的饭 除灾驱邪
2.一是差点儿从树上掉下;二是掉进粪坑。
3.搭锅台 淘洗粮食 加上配料 众人放开肚皮吃
4.不时地从饭锅里透出一阵阵扑鼻的香味……引得人直流口水。味道颜色
5.D
6.提示:可以从不同角度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