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初一招生及分班试卷精选(一)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初一招生及分班试卷精选(一)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7 22:3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一招生及分班试卷精选(一)
(时间 90分钟满分100分)
一、 积累与运用。(16 分)
1.根据提示写同音字。(4分)
kè:( )人 ( )守 ( )制 雕( )
xiāo:( )售 ( )化 ( )皮 吹( )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但我依然对故乡的山情有独钟。
B.侵略者的国旗耀武扬威地在被其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C.青青的山,绿绿的水,栩栩如生,令人陶醉。
D.毕业在即,现在想来,美好的小学时光犹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了。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有静气的人,就像巍峨的大山。
B.他的脸红扑扑的,好像是刚喝过酒似的。
C.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D.春萌青草,夏沐芳华,秋染落叶,冬凝雪花。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多了,我的已经不多了。”他直起身子说:“给我留一些吧。”
B.我们要学会柔和,用柔和来建立和谐家园,和谐社会。
C.在现实生活中,柔和的目光,能卷起心灵的纱窗;柔和的声音,能消除彼此的隔阂。
D.“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王国维所说的读书的第三大境界。
5.大自然是富饶、美丽、慷慨的,又是多情可爱的。我们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就会从中得到人生启迪。比如在一年四季中,对夏天可以有以下联想:
比喻联想:街道像蒸笼一样。
谚语联想:芒种逢雷美亦然,端阳有雨是丰年。
诗句联想: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请针对冬天也作如下联想:
(1)比喻联想: (1分)
(2)谚语联想: (1分)
(3)诗句联想: (1分)
二、综合性学习。(9分)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请你阅读有关资料,完成相关题目。
1、下列句子的正确排序应该是: (只填序号)。(3分)
①正因为这样,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②“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③我们用它安排日常生活、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 ④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⑤或者说,它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依据
2.依据《二十四节气歌》填空:立春梅花艳, 红杏鲜。 闻雷报,春分蝶蹁跹。(2分)
3.读诗句,说说你从诗句中了解到哪些有关“清明节”的信息。(4分)
①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③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④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三、阅读理解。(40分)
(一)春光好·天初暖(8分)
[五代]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竟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1.“春光好”是这首词的 ,这首词句末押 韵。(2分)
2.词人笔下的初春有什么特点 (3分)
3.“花偎雪坞浓香”中“偎”字极妙,请简要分析。(3分)
(二)大地的耳朵(22分)
尤今
①小时候,讨厌冬菇,嫌它丑。黑黑的一朵,像巫婆身上诡谲的袍子,每每在饭桌上见到它,筷子总绕道而逃。弟弟受我影响,也把冬菇当敌人。
②妈妈的拿手好菜是冬菇焖鸡,我一见便皱眉,觉得大好鸡肉被那可憎的冬菇白白糟蹋了,感觉上就好似香喷喷的一锅白粥,无端掉入了黑漆漆的老鼠屎。
③聪明的妈妈察觉了我和弟弟的异状。有一回,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你们看,这像什么 "
④我闷声闷气地应道:“黑色的鬼。”
⑤弟弟鹦鹉学舌,也说:“像鬼,黑色的鬼。”
⑥妈妈好脾气地应道:“冬菇不是鬼啦,它是大地的耳朵。”
⑦嘿,大地的耳朵 这个新鲜的比喻霎时把我和弟弟的好奇心全撩起来了,我俩齐齐竖起耳朵来听。
⑧妈妈饶有兴味地说道:“人间每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大地好奇,便把长长的耳朵伸出地面来听。”经妈妈这么一形容,那朵圆圆的冬菇落在眼里,果然像一只铆足全劲来偷听的耳朵。妈妈继续说道:“大地的耳朵,听觉敏锐,你们吃了它,同样可以拥有耳听千里的能力!"
⑨耳听千里 鸣哇,太棒了呀!我和弟弟的筷子,都不约而同伸向盘子里那一只只“大地的耳朵”……
⑩万万没有料到,这一吃,便上瘾了。品质上好的冬菇,硕大肥厚,一触及嘴唇,便有一种绵密温厚的感觉。在与鸡肉长时间焖煮的过程中,它吸尽了肉的精华,吃起来像是一块嫩滑的黑色油膏,但又绝对没有脂肪那种油腻感,这种绚烂的风采是独树一帜的。
盲目地相信冬菇有助听觉,吃着吃着,果然便养成了“耳听八面”的能力。然而,有时,不小心听到了一些飞短流长的谣言,听到了一些令人义愤填膺的负面消息,听到了一些叫人恶心的言谈,我便衷心希望,自己不曾吃过那么多的冬菇。
小小一道冬菇焖鸡,盛满了童年的快乐回忆,还有温馨的伦常亲情。每回闻到那一股熟悉的味道,母亲慧黠的笑容,便清晰浮现。我们在无数半真半假的故事中成长,我们在一则又一则美丽的谎言里接受了许许多多原本为我们所抗拒的东西,那样的一个成长过程,幸福而美好。而全心全意地相信冬菇是“大地的耳朵”的那些岁月,是人生的无尘岁月,澄净明洁。
一日,我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看,这像什么 ”
孩子缺乏我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老老实实地应道:“像冬菇。”
我说:“不是啦,它们是大地的耳朵……"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我”和弟弟对冬菇的讨厌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2.文章用“聪明”和“慧黠”来形容母亲,你认为它们具体表现在哪里 (3分)
3.冬菇如此味美,作者为什么又在第 自然段中说希望“自己不曾吃过那么多的冬菇” 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3分)
4.本文语言很有特色,你最喜欢哪一处(句) 请找出来并赏析。(4分)
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文中两次运用了“刻意”一词。母亲的“刻意”夹冬菇和“我”的“刻意”夹冬菇,其起因是完全一致的。
B.第⑩自然段中“这种绚烂的风采是独树一帜的”一句,意在表明妈妈做的“冬菇焖鸡”不仅鲜美爽口,而且口味独特。
C.第 自然段中“果然便养成了‘耳听八面’的能力”一句,说明吃冬菇确实能使人听觉敏锐,从而印证了母亲的话。
D.全文以冬菇为线索,自始至终记叙了“我”童年时吃冬菇的事,情节完整,语言华丽,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6.本文通过对吃冬菇这件事的回忆,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三)(10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钟毓、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2)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②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③见。毓面有汗,帝曰:“卿④面何以汗 ”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聊何以不汗 ”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注释] ①令誉:美好的名声。 ②钟繇:三国时魏国相国。钟毓、钟会是他的两个儿子。③敕:皇帝召见。④卿:古时帝王对臣子的称呼。
1.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相委而去 (2) 卿面何以汗
2.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2)
3.【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且都表现了儿童的聪颖机智,试用自己的话说说两文中少年的聪明机智体现在什么地方。(4分)
[甲]文中元方的聪明机智主要体现在
[乙]文中主人公的聪明机智主要体现在
四、作文,(35分)
题目:___ 是最美的行囊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渴望”“微笑”“自信”等,也可以自行填词),然后再作文;②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③字数不少于450字。(作文纸自备)
初一招生及分班试卷精选(一)
一、1.客 恪 克 刻 销 消 削 箫
2.C
3.B
4.C
5.(1)寒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
(2)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二、1.②④③⑤①
2.雨水 惊蛰
3.①清明前一日是寒食节,这一时节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有折柳插门的习俗。②清明是人们踏青寻春的好时节。③清明有扫墓祭祖的习俗。④清明有踏青、春游、荡秋千等活动。
三、(一) 1.词牌名 ang
2.阳光(或天气)温暖,花儿芬芳,万物充满勃勃生机。
3.“偎”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的娇美,富有情趣。
(二)1.一是嫌冬菇的样子“丑”,二是不喜欢吃。作用:①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与下文形成对比。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③为下文写“我”和弟弟喜欢吃冬菇做铺垫。④为刻画善良聪明的母亲形象做铺垫。
2.母亲用“冬菇是大地的耳朵”这个新鲜的比喻和“吃了冬菇,就可以拥有耳听千里的能力”这样一个美丽的谎言巧妙地改变了我们对冬菇的印象,让我们喜欢吃冬菇,由此表现了母亲的“聪明”和“慧黠”。
3.有时,不小心听到了一些飞短流长的谣言,听到了一些令人义愤填膺的负面消息,听到了一些叫人恶心的言谈。
4.示例一:“母亲慧黠的笑容,便清晰浮现”一句中,“黠”的本义是聪明而狡猾,这里贬词褒用,赞叹了母亲的聪明机智。
示例二:“……那些岁月,是人生的无尘岁月”一句中,“无尘”一词写出了童年生活的纯洁美好。
5.B
6.对善良聪明的母亲的钦佩、感激、赞美;对温馨亲情的怀念;对快乐、纯洁、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留恋。
(三) 1.(1)舍弃、丢弃(2)流汗
2.(1)元方父亲的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2)魏文帝听说了他们的名声,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让你的两个儿子一起到大殿上来。”
3.[甲]小小年纪对父亲友人的批评十分中肯
[乙]兄弟二人在大殿上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且语言风趣诙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