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 地球的演化历史
1.C 2.A 第1题,材料信息表明,该恐龙生活年代为距今1亿年前,对照图2可知,该恐龙生活在中生代的白垩纪,C正确,A、B、D错误。第2题,恐龙生活在其适应的自然环境之中,因此通过研究该化石可以推测当时的自然环境特征,A正确;该恐龙只是局部地区的一种爬行动物,因此研究该化石并不能判断全球气候分布,更不能重现海陆分布格局,与模拟地球内部圈层无关,B、C、D错误。
3.B 4.D 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章氏麒麟虾繁盛于5.2亿年前,对应图2中的古生代,B正确,A、C、D错误。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生代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繁盛。铁矿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纪时期,A错误;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与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于古生代末期,B错误;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出现在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C错误;新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现今地球上一些高大山脉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D正确。
5.D 6.A 第5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植物的演化顺序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A正确;三叶虫属于海生无脊椎动物,鱼类属于海生脊椎动物,恐龙属于爬行动物,因此年代从老到新为三叶虫→鱼类→恐龙,符合地球生命演化顺序,B正确;按时间的排列顺序是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C正确;动物演化顺序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D错误,符合题意。第6题,由材料可知,蓝细菌是最早的光合自养生物,具有光合放氧功能,对生物的进化和地球的氧环境起了重要作用,A正确;叠层石是蓝细菌黏附的沉积物逐渐沉积而形成的,并不是蓝细菌在地球演化历史中发挥的主要作用,B错误;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时期,与蓝细菌关系不大,C错误;铁矿石是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形成的,与蓝细菌关系不大,D错误。
7.B 8.B 第7题,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纳罗虫主要生活的地质年代距今约5.18亿年,属于古生代,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C、D错误,B正确;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新生代被子植物繁盛,A错误。第8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动物演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海生到陆生的演化过程,具体为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B正确,A、C、D错误。
9.B 10.C 11.C 第9题,根据材料可知,叠层石记录了地球早期的生命——蓝细菌生活的“足迹”,距今约37亿年,即处于太古宙(距今4 000—2 500百万年)时期,B正确。第10题,由材料可知,蓝细菌是最早的光合放氧菌,能够放出氧气,因此会使地球上大气变得富氧,C正确;温度逐渐升高、陆地普遍抬升、海洋更加广阔,由材料信息无法获知,A、B、D错误。第1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质年代表是科学家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等,对地球历史进行划分而形成的,体现了地球的演化史。因此编制地质年代表,有助于研究地球环境的演变历史,探索生命起源与进化的顺序,①④正确;无法判断岩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性质等信息,③错误;更无法直观展示和再现地球发展的历程,②错误。故选C。
12.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演化,故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排列为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A正确;鱼类→恐龙→鸟类,B正确;有袋类哺乳动物→有胎盘哺乳动物、小型哺乳动物→大型哺乳动物,C错误;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D错误。第(2)题,读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地层中存在化石可推知岩层为沉积岩,B三叶虫生活在古生代,A、C、E恐龙生活在中生代,D哺乳类动物生活在新生代,故B三叶虫化石所在地层最古老。第(3)题,读图2联系已学可知,三叶虫生活在古生代,对应图2中的④;恐龙生活在中生代,对应图2中的⑤;哺乳类动物生活在新生代,对应图2中的⑥。
答案:(1)AB
(2)B
(3)④ ⑤ ⑥考点2 地球的演化历史
一、选择题
(2025·如皋合格考模拟)2024年8月,在甘肃省境内发现了生活在距今1亿年前的微小型恐龙足迹化石(图1),这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小的恐龙足迹化石之一。图2为简化的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图1
图2
1.该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 )
A.第四纪 B.古近纪
C.白垩纪 D.三叠纪
2.该恐龙化石的研究,可以( )
A.推测当时自然环境 B.判断全球气候分布
C.重现海陆分布格局 D.模拟地球内部圈层
(2025·扬州合格考模拟)图1示意中国和英国古生物学团队重新建模的5.2亿年前章氏麒麟虾,图2为地质年代简图。据此回答3~4题。
图1
图2
3.章氏麒麟虾繁盛于( )
A.太古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4.关于新生代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期
B.原始鱼类与两栖类都灭绝
C.是形成煤炭的重要时期
D.发生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
(2025·铜山区合格考模拟)地球的形成与演化经过了漫长的地质年代。据此回答5~
6题。
5.关于生命的演化顺序,下列排序错误的是( )
A.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
C.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D.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哺乳动物
6.蓝细菌是最早出现的光合自养生物,在生长过程中能黏附海水中细小的沉积物,沉积物一层层堆积,形成叠层石。蓝细菌在地球演化历史中,发挥的最大作用是( )
A.制造氧气 B.形成叠层石
C.形成煤炭 D.形成铁矿石
(2025·盐城合格考模拟)2017年我国科学家在湖北长阳地区发现了4 000多件距今约5.18亿年的古生物化石,纳罗虫等很多古生物种类属于首次发现。读纳罗虫化石图和地质年代表,回答7~8题。
7.据材料推测,纳罗虫主要生活的地质年代及该时期地理环境特征是( )
A.古生代,裸子植物繁盛
B.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
C.中生代,被子植物繁盛
D.新生代,人类开始出现
8.下列关于动物演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
C.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爬行动物
D.脊椎动物→哺乳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2025·南京六校合格考模拟)叠层石中记录了地球早期的生命之一——蓝细菌(最早的光合放氧菌)生活的“足迹”。图1为2016年在格陵兰岛发现的叠层石(距今约37亿年),图2为地质年代表。据此回答9~11题。
图1
图2
9.该叠层石的发现,使科学家对生命起源的研究可追溯到( )
A.冥古宙 B.太古宙
C.寒武纪 D.二叠纪
10.研究显示,距今25亿年为蓝细菌繁盛时期。由此推测,此后地球的( )
A.温度逐渐升高 B.陆地普遍抬升
C.大气变得富氧 D.海洋更加广阔
11.编制地质年代表,可以( )
①探索生命起源与进化 ②再现地球发展的历程
③判断岩石的矿物成分 ④研究地球环境的演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2.(2025·扬州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小组的同学们通过学习研讨,对地球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有了初步了解,以下为他们的学习成果展示。
成果:地球的演化历史。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 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图1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图2为地质年代示意图。
图1
图2
(1)考察之前,同学们学习了地球演化的相关知识。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不定项选择)( )
A.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B.鱼类→恐龙→鸟类
C.有袋类哺乳动物→有胎盘哺乳动物→大型哺乳动物
D.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
(2)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图1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按地质年代,该区域ABCDE中,最古老的地层是 (填字母)。
(3)在图2地质年代示意图中,分别写出三叶虫、恐龙以及哺乳类动物对应的数字序号
、 、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