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平移 教学设计 沪科版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4 平移 教学设计 沪科版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15 09:5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 平移
教学设计
课标摘录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认识并欣赏平移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运动图形的平移进行图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平移的概念及其性质. 2.能按要求作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能利用平移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 3.经历操作、观察、分析等过程,探索认识平移的性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4.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积极思维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平移的概念及其性质. 难点:能按要求作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能利用平移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
教学策略 教学中以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代入感,为讲解新知识做铺垫.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总结出平移的概念与性质. 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活动
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 传送带传送货物,吊车吊起物体,在这个过程中,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呢?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发生了变化吗? 物体沿某一方向平行移动,它们的形状和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 教学建议: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联系生活场景,积极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代入感,为讲解新知识做铺垫.
新知初探 合作探究 如图,在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时,三角尺的位置是怎么变化的? 分析:在平面内,三角形沿着一条直线平行移动. 合作探究: 如图,在硬纸板上剪下一个四边形纸片ABCD,再把直尺靠近边DC,将四边形纸片沿着直尺移动到另一位置,画出纸片移动后的图形A'B'C'D'. 问题:连接对应顶点 AA',BB',CC',DD',这些线段的位置、大小分别有怎样的关系? 合作探究: 观察可得: 位置:AA'//BB'//CC''//DD' 大小:AA'=BB'=CC'=DD' 归纳: 1.在平面内,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种图形的变换叫做平移. 2.平移时,原图形上的一点 A 平移后成为点 A',这样的两点叫做对应点. 3.平移的性质: 平移前后,连接对应点的线段互相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平移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做一做: 下列生活现象中,是平移现象的是( ) A.电风扇扇叶的转动 B.车轮的滚动 C. 水平拉动抽屉的过程 D. 手表上指针的运动 答案:C 如图,平移线段AB,点A移动到点A',画出平移后的A'B'. 答案:如下图, 步骤:1.连接AA'; 2.过B作BB'//AA',且BB ' =AA '; 3.连接A'B'. 归纳: 平移作图的一般步骤: (1)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2)确定构成图形的关键点;(如:线段两个端点,三角形三个顶点,n 边形 n 个顶点) (3)按照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平移各个关键点; (4)顺次连接各个关键点的对应点,所得的图形就是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建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平移的性质.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平移△ABC,使点A移动到点A',画出平移后的△A'B'C'. 答案:如下图,连接A'A;过点B,作l∥AA',在l上截取BB' =AA'. 同理作CC',连接A'B' ,B'C',C'A' ,则△A'B'C'即为所求. 例2 如图,在△ ABC中,∠C=90°,∠ABC=30°,AB=4,将△ABC 沿射线PQ的方向平移5个单位长度后得到△A′B′C′. (1)A′B′的长为_______;∠B′A′C′的度数为_______; (2)A′A 与B′B有什么关系? (3)四边形ABB′A′的周长为_______. 答案:(1)4;60°; (2)A′A 与B′B平行且相等; (3)18. 教学建议: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完成.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当堂达标 具体内容见对应课时同步课件
课堂小结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所讲解的内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平移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具体实例中感知平移现象,探究平移的性质,会利用平移的性质根据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进一步理解平移的特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和化归思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数学的美。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这个活动,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数学兴趣。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他们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时的情绪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