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2(统编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2(统编版2019)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16 14:0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教学设计
【本课立意】
揭示自大航海时代以来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与商业贸易的发展变化,建立起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认识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发展对商业贸易的影响。在教学设计中,将茶叶贸易融入教科书知识点,通过茶叶的传播与流动展现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通过茶叶贸易的发展体现世界市场的形成对近代商业贸易的影响以及商业贸易的变化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教学内容分析】
从单元内容来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前两个单元分别讲述了食物的生产和储备,以及农业、手工业、现代大机器生产的工具和劳作方式。第三单元承接生产与储备,讲述人类经济活动中的交换。商业贸易是交换的主要形式,人们通过商业贸易互补余缺,丰富了物质生活。商业贸易对人类社会有多方面的影响,本单元的名称着重强调商业贸易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本课是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中的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本单元包括三课,即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又分为古代商业贸易、近代商业贸易以及现代商业贸易。本课内容属于近代商业贸易,是第三单元的重点内容。
从具体内容来看,本课主要讲述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和意义。本课包括两个子目,第一子目是“世界市场的形成”,按照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脉络呈现了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第二子目是“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这是本课重点,从贸易中心的转移、商业经营方式、商品种类的丰富及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等方面介绍新航路开辟后近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发展变化。这两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商业贸易发展变化的背景,是促成近代商业贸易发生变化的条件。第一个子目是因,第二个子目是果。教科书在内容安排上,重点叙述近代商业贸易的发展变化,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则简要概述。
从教材衔接来看,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介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为《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在讲授本课关于世界市场的形成时,可结合必修课程中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解。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一一年通史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脉络和横向对比,开始注重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和内在逻辑关系。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讲,世界市场的形成等内容在必修课程中已作为重要内容讲授过,学生有一定基础,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而近代商业贸易的发展变化、世界市场与商业发展变化的关系在必修课程中并未着重讲述,涉及的内容、概念等,学生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需要比较详细地叙述。
从心理发展规律来讲,高中生处于青少年时期,符合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形式运算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思维是可逆的、灵活的,并且学生的认识超越现实本身,把现实纳入可能性和必然性的范围之内,从而就无需具体事物作中介了。(55页)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反映在历史学习上则表现为抽象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能够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进行抽象的推理和分析,具备总结历史规律、辩证地看待历史发展的能力。
除此之外,非智力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在相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相差不大,这种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将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高中历史教科书以纲要和专题的形式进行编写,知识容量大,时空跨度大,并且舍弃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故事性,使得学生学习难度大、学习枯燥乏味、学习动力不足。在《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这一课中,对于已经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学生会感到乏味,对于商业贸易的变化,涉及的内容、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容易气馁。鉴于茶叶是生活中常见的饮品原料,学生日常喝的奶茶、瓶罐茶都与之相关,文章提出在教学中融入茶叶贸易相关知识,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这可为本课的探究学习、师生讨论等活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以茶叶贸易为线索,梳理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脉络,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是其背后的主要动力,辩证看待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过程中的主导性和剥削性。
2.综合运用多种史料和地图,分析世界市场形成对近代国际贸易中心、商品种类、商业经营方式、国际商贸格局等方面的影响。通过课堂探究,分析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的关系。
3.理解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商业贸易的变化丰富了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立足全球视野感受我国近代商业贸易与社会生活发展的成就和局限。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近代商业贸易的发展变化。
难点: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发展变化的关系。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介绍:唐代陆羽《茶经》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叶,原产于中国,是古代民间重要的饮品,在唐代时,茶叶就是重要的国内商品,随着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开启了贸易之门,与中国接壤的国家引入了茶叶。 然而,距离中国十分遥远的英国在18世纪也开始了饮茶。
情境创设 :展示18世纪英国下午茶油画插图。
1《圣詹姆斯哈灵顿勋爵府的茶话会》2《一个喝茶的英国家庭》3《农舍内景:沏茶老妪》
教师解读:左边这幅油画是查尔斯·菲利普斯(Charles Philips)1730年创作的《圣詹姆斯哈灵顿勋爵府的茶话会》(Tea Party at Lord Harrington’s House, St. James’s),反映了英国上层贵族的茶话会。中间这幅画是18世纪英国画家理查德·柯林斯(RichardCollins)的帆布油画场景《一个喝茶的英国家庭》(An English Family at Tea)。这幅画大概1727年画成,画中场景描绘了一个富裕中产家庭文明优雅的家庭饮茶场景与仪式。夫妻二人与大女儿正在饮茶,小女儿在吃黄油面包。小狗正在凳子上玩耍。茶桌摆放的器皿也显示了当时饮茶成为中上层社会的炫耀性消费生活方式,银质支架上的木质把手银质茶壶,下边有一盏酒精灯,用于加热。四只带茶托的中国青花瓷茶杯,带盖的糖碗,夹糖的镊子,盛装废水的碗,汤匙碟子,银质茶匙和银质八角形茶罐。整个家庭饮茶画面温馨、浪漫,很有仪式感,展现了一种浓浓的饮茶文化气息。右边是画家威廉·利德摩尔·比格(Wil-liamRedmoreBigg)所画《农舍内景:沏茶老妪》(ACottageInterior:An Old Woman PreparingTea)。帆布油画,1793年。比格的这幅18世纪晚期画作,描绘了当时社会下层家庭普遍的饮茶场景。一位老妪独自坐在里屋椅子上,尽管茅舍简陋,但是生活必备品茶不可缺少。老人手里握着抽风皮箱,火炉子上坐着一只铁壶,正在等待水被烧开,沏茶用。桌子上已经准备好了茶具,一只陶瓷茶壶,一套茶杯、茶碟,一个茶叶罐和糖碗。
教师总结 :从宫殿到茅舍,从贵族到平民,饮茶习俗已经随处可见,反映了茶已经成为大众消费饮品。
教师设问:为何原产中国的茶叶会成为英国日常消费品?中国的茶叶又是如何传播到英国?
设计意图:通过三幅英国下午茶的油画图片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环节一:茶叶传播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教师介绍:世界市场是世界范围内进行交换和流通的场所,也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商品贸易的交换场所。近代茶叶贸易正是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千多年来,茶叶由中国中原向边疆地区传播,并逐渐扩散到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促进民族间的交往交融。同时,还漂洋过海,从中国走向欧洲,融入各国人民的生活。欧洲人对于茶叶的认识源于16世纪中期欧洲旅行者的记述,最先将中国茶叶当作商品引入欧洲的是荷兰人。
出示材料:
材料一:茶在1610年第一次抵达阿姆斯特丹,17世纪30年代抵达法国,1657年抵达英国。——仲伟民《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
材料二:自17世纪初将茶叶引入欧洲后的100余年里,虽然荷兰人所购中国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等,但相比较而言其仍是西方最大的茶叶贩运者。荷印公司进口的茶叶除满足其国内消费外,还将多余部分贩运至欧洲其他国家以及北美殖民地。——刘勇《中国茶叶与近代欧洲》
教师提问:茶叶为何能够在17世纪被运往欧洲呢?联系所学知识,说明茶叶从中国传到欧洲的背景。
学生回答:新航路的开辟。
教师总结:因为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欧洲与亚洲开始建立起茶叶贸易往来。
教师讲解:主要欧洲国家与中国茶叶贸易脉络讲解。17—18世纪,欧洲人已习惯饮茶,茶叶逐渐成为已习惯饮茶的欧洲人日常重要消费品。为了获取茶叶,欧洲各国开始通过殖民的方式掠夺资源。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大规模殖民掠夺,而后荷、英、法等欧洲国家纷纷加入殖民地争夺行列,建立海外殖民地。在早期殖民活动中,荷兰、英国、法国先后与中国通过海路进行茶叶贸易,茶叶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上流动传播,加强世界各地区之间的商业联系,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在早期世界市场中,欧洲国家并不完全占据主导性,例如,在与中国的茶叶贸易中,由于广东贸易体制的影响,各国贸易常常处于入超地位。
教师:到了工业革命时期,欧洲茶叶需求扩大,促使欧洲各国进一步扩张。例如,英国的扩张与茶叶贸易密切相关。
出示材料:
材料三:一杯甘甜温热的茶可以让人心情舒畅,重新恢复精力。在以人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时代,一杯美好的茶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的重要推动力,它的重要性犹如非人力机械时代的蒸汽机。如果没有茶叶,大英帝国和英国工业化就不会出现。如果没有茶叶常规供应,英国企业将会倒闭。——[英]艾伦 麦克法兰、艾丽 麦克法兰著;扈喜林译;周重林校:《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教师提问:在英国工业革命过程中,茶叶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勤勉革命。
出示材料:
材料四:到18世纪后期,茶叶已经成为英国工人阶级新的饮食习惯中的主要食品之一;到19世纪后期,英国劳动者阶层一般要花费其食物总开支的10%在茶叶和糖的消费方面,相比之下,肉的支出为12%,啤酒的支出仅为2.5%,茶叶以及面包和奶酪构成日常饮食的核心部分。——[英]艾伦 麦克法兰、艾丽 麦克法兰著;扈喜林译;周重林校:《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教师讲解:从18世纪开始,饮茶已经成为英国人的民族习俗,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从此离不开茶。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茶叶需求,英国需要购买大量的中国茶叶。
出示表格:
4 1760—1833年东印度公司自中国输出的主要商品(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5 1760—1833年东印度公司采购中国货物的支付手段(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教师提问:观察表格,你能提取什么历史信息,这造成了什么结果?
学生回答:历史信息:茶叶成为英国主要进口产品,白银成为主要支付手段;结果: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教师追问:面对白银的大量流失,英国还会选择用白银交换茶叶吗?
学生回答:不会。
教师讲授:希望用工业产品同中国进行茶叶交换。工业革命后,英国需要海外市场消化工业品(棉织品)和获取原材料(棉花、茶叶)。
出示图片:“中国—英国—印度”三角贸易示意图。
6 英国东印度公司独占的贸易线(来源于陈慈玉《生津解渴:中国茶叶的全球化》)
教师讲解:印度和中国分别提供原料和市场。于是,英国为平衡贸易逆差,一方面,向殖民地印度输出棉织品,使其成为商品倾销市场;一方面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鸦片战争爆发,使中国开始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这场三角贸易中,茶叶、白银的单向流动打破以往英国“以银易茶”的不利局面,揭示了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市场的发展特征——资本主义成为主导者并对全球资源进行整合。
教师讲解:巨大的商业利润以及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促进英国积极寻求新的茶叶产地。
出示材料:
材料五:1825年,英国皇家艺术协会曾发出悬赏和承诺:“只要有人能够在印度东部或西部或其他任何英国殖民地土地上,种植和制作不少于20磅的高质量茶叶,将被授予金牌奖或50个金币。”1834年,东印度公司决定由查尔顿中尉和布鲁斯负责在萨地亚建立了第一个萨地亚茶叶试验场。1837年,东印度公司布鲁斯在萨地亚建立了帝国第一个茶叶种植园——“茶布瓦”茶叶种植园。——罗龙新《帝国茶园:茶的印度史》
教师讲解:18世纪,茶已经成为英国人所喜爱的饮品。为了满足英国日益增长的茶叶需求,打破中国的垄断,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就开始在英属印度殖民地引进中国茶种,进行茶树培植。直到19世纪中叶,阿萨姆地区新裁培的茶树才开始采摘,自此印度开始向英国及其属地供应茶叶。
出示表格:
7欧洲国家在殖民地开辟茶园情况表(根据[加拿大]琳达·盖拉德《茶叶百科》梳理)
教师分析:为了打破中国对茶叶生产的垄断,解决茶叶需求的问题,欧洲各国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他们移植茶叶,开辟茶园。殖民地茶园解决欧洲茶叶市场需求,打破了中国对全球茶叶供应的垄断,同时,致使越来越多的地区被纳入世界市场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在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能够将越来越多的地区会纳入世界市场之中?反映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工厂产品增加,需更广阔市场;原材料需求扩大,需从世界获取。交通运输条件改善,世界联系更便捷。资产阶级经济和军事实力强大,建立众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反映了世界市场进一步形成。
教师: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方式发生了什么转变?
学生:开始了资本输出。
出示地图:
8 1914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示意图 9 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世界示意图
教师分析:由图可知,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资本输出,牢牢地控制了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大量财富。这反映了世界市场是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教师讲授:为了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教师总结:
10世界市场形成过程
教师总结:人们对生活和生产需要的无限性促使世界市场产生并不断扩大。从世界市场的需求端来看,茶叶逐渐成为欧洲国家的日常饮食,需求的增加促使他们不断向外扩张;从世界市场的生产端来看,茶叶产于中国并且长期由中国所垄断,在一口通商的贸易环境中,欧洲国家不满中国对茶叶生产、供应的垄断,促进欧洲各国积极寻求新的茶叶产地,致使越来越多的地区被纳入世界市场中;从世界市场的销售端来看,茶叶的全球销售完全由欧洲商人掌控,中国仅承担国内运输。这种做法制约了中国茶叶商人参与世界市场的销售环节,无法在市场资源配置出现偏差时做出及时调整,而销售方则从欧洲的英国、荷兰、法国、瑞典、丹麦、普鲁士、俄国、美洲的美国的自由竞争,逐步形成了英国、俄国和美国三国垄断的局面,这也奠定了资本主义在世界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通过世界市场的“需求—生产—销售”,茶叶贸易揭示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引用有关茶叶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展现新航路开辟以来,茶叶在全球的流动与传播,学生理解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环节二: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1.国际贸易中心的变化
出示图片:
11 海上运茶,陆上运茶,茶的语言和传播
教师解析:新航路开辟后,茶叶的传播路径发生了改变,除了陆上传播外,还有海上传播,图片中的蓝色路线代表了海运。茶叶的外销路线沟通了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大西洋,形成了两个贸易中心。
出示图片:展示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从地中海到大西洋沿岸(来源:《历史地图册》)
12 新航路开辟前的洲际贸易路线示意图
13 三角贸易示意图
出示表格:展示亚洲贸易中心(西班牙横跨太平洋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葡萄牙跨三大洋的丝银贸易)
14 丝银贸易
教师讲解:贸易中心的转移和扩大,为茶叶贸易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推动茶叶传播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
2.商品种类的变化
出示图片:图片展示新航路开辟后,全球商品的种类的变化。
15 15世纪的“哥伦布大交换”
16 海上运茶,陆上运茶,茶的语言和传播
教师讲解: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出现在世界商业贸易中的商品种类不断丰富、扩大。美洲为欧洲、亚洲和非洲提供了种类丰富的新食品,如玉米、土豆、豆类、西红柿、花生、烟草和可可。来自亚洲的茶叶也传播到了欧洲、非洲和美洲。
3.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出示表格:罗列世界几大茶叶拍卖市场,表明随着茶叶贸易的繁荣催生了商品交易所这一商业组织。拍卖所获得的巨大利润也加快了茶叶贸易规模的扩展。
17 世界几大茶叶拍卖市场(来源:石涛《近世以来世界茶叶市场与中国茶业》)
出示材料:
材料六:17~18世纪被称为欧亚贸易的“茶叶世纪”,由于茶叶贸易的繁荣,世界各地的茶叶集散地相继出现一定规模的国际茶叶商品交易场所。商品交易所是一种有组织的商品市场,是伴随着贸易量的扩大所出现的大宗商品进行现货及期货买卖的交易场所,最先于欧洲出现,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有重大意义。——石涛《近世以来世界茶叶市场与中国茶业》
教师讲解:远渡重洋贩卖茶叶的风险与成本对于当时的商人是不可控的,因此催生了保险和信贷。在市场扩大之后,许多商品的交易都已经不再需要通过现货来进行,买卖双方只需订立一纸合同即可成交。因此,在16世纪时,首先是在安特卫普产生了近代的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随后在西欧各国都迅速地发展起来。17世纪中叶,东印度公司将中国茶叶投放到欧洲市场后,很快发展成为世界市场上的特殊需求商品,茶叶国际贸易正式兴起,这促使了国际商业银行的诞生。从18世纪开始,欧洲各国纷纷通过在印度建立的东印度公司从中国广州购买茶叶,以牟取高额利润。
教师讲解:为了有效垄断对外贸易,英、法、荷等国建立起一种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在早期殖民活动,荷兰凭借东印度公司在东方市场中挤走了葡萄牙,占据贸易有利地位,但随后17世纪,英国通过各种手段打击荷兰,并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逐渐控制了海上贸易。在18—19世纪,英国凭借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国际茶叶贸易,英国伦敦也成为了世界茶叶贸易中心。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茶叶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教师讲解: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
出示材料:
材料七:鸦片战争以后,通商口岸受限导致形成了英国以广州为中心、俄国则以恰克图为贸易点的茶叶国际贸易格局。上海、福州和汉口成为国内三大茶叶集散地之后,贸易规模的日益增大衍生出凭借商业信用进行的贸易,进而产生了茶栈、茶行等中介机构。——石涛《近世以来世界茶叶市场与中国茶业》
教师提问:阅读材料,鸦片战争后,中国国内茶叶贸易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形成了英国以广州为中心、俄国则以恰克图为贸易点的茶叶国际贸易格局,并且出现了茶栈、茶行等新的商业经营机构。
出示图片:
18 汉口洋商开办洋行统计
教师讲解:洋商由于特权的获得,不断深入中国大陆介入茶叶贸易,并且还设立了专营国际茶叶贸易的机构。至19世纪末,这种由商人群体组成的、具有商品交易所性质的中介机构已经遍布全国范围内各茶叶产区和集散地。
出示材料:
材料八:随着茶叶贸易资本的逐渐积累,商业信用开始应用于茶叶生产,主要体现为对设备、厂房的租赁。例如乾隆时期,行商伍秉鉴租用“旗昌号”货轮,将国内茶叶销往世界各地,特别是在美国,其商号所印“怡和”商标一定程度上成为茶叶品质的保证。——石涛《近世以来世界茶叶市场与中国茶业》
教师提问:阅读材料,伍氏经营茶叶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经营方式的改变,国外市场的需求,交通工具的发展,与洋商合作。
教师追问:中国茶叶贸易在外国资本的入侵下会一直兴盛吗?
出示表格:
19 茶叶出口价格(1862—1894)
20 茶叶出口量值(1867—1894)
教师提问:观察表格,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茶叶贸易出现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中国茶叶出口量增加,但价格却在下降。
教师讲解:五口通商之后,中国茶叶出现了没有增长的发展情况,到19世纪后期,中国茶叶出口量开始下降,逐渐丧失了国际茶叶市场,茶叶贸易走向衰弱。这其中有内部经营方面的问题,外部有强有力的竞争者(如印度茶叶市场的竞争),但不容忽视的是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制对中国茶叶市场起到的冲击作用。
教师总结:纵观近代中国茶叶贸易的发展变化,我们发现中国茶叶贸易经历了从繁荣走向衰弱,从世界茶叶市场的中心到边缘。贸易繁荣并不是主动寻求的结果,而是外部需求的刺激,一旦需求减少,中国的国际茶叶市场也将消失。当新的茶叶市场出现后,中国茶业走向衰弱。
设计意图:引用有关茶叶贸易的图片和表格,展现世界市场对近代茶叶贸易发展的影响,以小角度切入课本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市场的形成对近代商业贸易的影响。
课后作业:茶叶作为一种全球化的商品,同时也是一类物质,在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请你选择某一类具有相似影响力的物质或商品,梳理其在近代世界市场中的发展脉络。
设计意图:通过茶叶的课堂举例,学生联系其他的物质进行思考,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并丰富知识案例。
【板书设计】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
1.早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2,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张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二、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1.国际贸易中心的变化
2.商品种类的丰富
3.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4.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