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主题 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金属的活动性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认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初步建立研究一类物质性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评价任务 能设计实验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完成环节三)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时为初中化学的第八单元第二课题,在第一课时中已了解到金属的共性,能粗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本课时通过金属与化合物溶液的反应,知道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前面的金属能够置换后面的金属,通过实验探究,能从金属之间的置换角度理解金属活动性强弱。
学生实际水平 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是氢前金属能与酸反应,可以从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能初步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来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从微观角度理解反应实质。
学习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认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初步建立研究一类物质性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学习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 实验探究铁与硫酸铜反应的条件
【新课引入】 情境问题:观看视频,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波尔多液,配制过程中,不能使用铁桶的原因? (知识链接:1、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由硫酸铜、生石灰(氧化钙)加水配制而成。2、生石灰(氧化钙)、水、氢氧化钙都不与铁反应) 【改进实验】 铁粉与硫酸铜反应 实验操作: 折叠滤纸,打开,置于桌面。各取一药匙铁粉和硫酸铜固体,混合。 制作好过滤器,取一药匙铁粉平铺在滤纸中,向其中加入一滴管硫酸铜溶液,待液体过滤完后再加一滴管,如此重复5次。 观察现象,完成反应方程式,得出结论 解析微观过程:通过观察微观动画,学生移动磁力片等活动进行解析 【交流讨论】 你能得出金属与其他金属化合物反应的必备条件吗? 在溶液中进行,强换弱
活动设计意图 通过改进实验,采用金属粉末和过滤装置,反应速率快,实现固液分离溶液颜色无干扰现象明显,通过微观解析,让学生从宏观到微观辨析化学反应的实质
环节二:探究部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分组实验】 利用改进实验进行探究: 铜粉和硝酸银溶液 2、铁粉和硫酸铝溶液 完成书中实验表格的填写 【交流讨论1】 建立探究2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模型 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 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能否反应 【交流讨论2】 用最少的药品,比较铁、铜、银3种金属活动性顺序,你的方案是? (知识链接:含有银离子的溶液通常选择:硝酸银溶液) 模型构建:探究3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一般方法 中间金属两边溶液,中间溶液两边金属
活动设计意图 诊断学生对实验目的是否理解、对前面所学知识与本节课知识的逻辑内在联系是否清楚,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建模能力。
环节三: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决实际问题
观看视频,体会“变废为宝”! 实验后,同学们按老师要求将废液都倒在指定的大烧杯中,小科猜想该烧杯中的废液可能有硫酸铜、硫酸锌、硫酸亚铁…,应该可以从中提炼出铁和铜,并将溶液转化为硫酸锌。经思考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试回答: (1)操作l的名称: ,步骤①中锌粉必须过量的原是 。 (2)写出步骤①中任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要检验步骤④中加入X是 ,是否足量的方法是 。 (4)固体B是 ;固体D是 。 (5)刚开始在废液中加的是过量锌粉,可以换成其他金属吗? (填“可以”或“不可以”)。理由是 。 【交流总结】如何回收(或制备)金属?
活动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的能力、联系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业中的重要应用,体会化学学科价值。树立保护金属资源、回收金属等环保理念
板书设计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与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金属+金属化合物 新金属+新化合物 2、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规律: 规律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元素 规律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规律3:铁跟酸或化合物溶液反应,总生产+2价的亚铁化合物
学后反思 有哪些方法比较镁、锌、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