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复习仿真模拟卷(六)+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复习仿真模拟卷(六)+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8-18 13:24:26

文档简介

考试仿真模拟卷(六)
1.B 石墨烯能作电极,说明石墨烯能导电,具备良好的导电性,故选B。
2.C 碘酸钾电离产生金属阳离子K+和酸根阴离子I,因此属于盐,C正确。
3.A 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A。
4.A 不锈钢是铁合金,含有的主要元素是铁,故选A。
5.CP的质子数为15,质量数为32,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32-15=17,故A、B、D错误P与P的质子数相同,都是15,中子数不同,分别为17、18,互为同位素,故C正确。
6.C 该反应为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故
选C。
7.D Na2CO3的碱性较强,会腐蚀胃壁,A错误;晶体Si可用作半导体材料,B错误;Na2O2可用作呼吸面具的供氧剂,C错误;NH3易液化,可用作制冷剂,D正确。
8.D A项,Ba2+与S会发生反应生成BaSO4沉淀,离子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B项,
OH-与H+会发生反应生成H2O,OH-与N发生反应生成NH3·H2O,离子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C项,HC与H+会生成CO2和H2O,离子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D项,C与N、H+、S都不发生反应,离子能大量共存,符合题意。
9.B A项,氧气与臭氧互为同素异形体,不符合题意;B项,CH3CH2CH2CH3和CH3CH(CH3)CH3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符合题意;C项,12C和14C互为同位素,不符合题意;D项,CH4与CH3CH2CH3互为同系物,不符合题意。
10.A 干冰的成分为二氧化碳,B错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C错误;烧碱是氢氧化钠,对应的化学式为NaOH,D错误。
11.A NH3极易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NO2能与水反应,CO2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故均不能用排水法收集,B、C、D不符合题意;而O2难溶于水,能用排水法收集,符合题意,故选A。
12.A 4.0 g NaOH固体的物质的量为 =0.1 mol,将0.1 mol NaOH溶于水配成1 L溶液,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故选A。
13.D 乙酸乙酯的分子式为C4H8O2,其结构简式为CH3COOC2H5,A错误;硫化氢为共价化合物,其电子式为H,B错误;为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C错误。
14.C 纤维素属于多糖,故选C。
15.A NH4Cl与Ca(OH)2共热制取NH3,所选仪器合理,试管口向下倾斜,装置安装正确,A正确;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备Cl2时需要加热,该装置中缺少加热装置,B错误;NO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无法采用排空气法收集,应采用排水法收集,C错误;稀硫酸不能吸收SO2,D错误。
16.C A项,NH3易溶于水,不可用排水法收集,错误;B项,乙醇与水不分层,乙醇不能作萃取剂,错误;C项,胶体和溶液可以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正确;D项,KNO3和KCl均含有K+,不可用焰色试验鉴别,错误。
17.C 铜单质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气体,A错误;浓硫酸的稀释过程中须将浓硫酸加入水中,不能将水加入浓硫酸中,否则浓硫酸容易飞溅伤人,B错误;浓硫酸能够将蔗糖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按照2∶1的比例脱去,使蔗糖变黑,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C正确;浓硫酸具有酸性,不能用于干燥氨,D错误。
18.B 氯气液化为液氯,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A错误;氯气与水反应可生成HClO,
HClO具有强氧化性而能漂白有色物质,B正确;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C错误;
HClO光照后分解生成HCl而使溶液pH减小,D错误。
19.C NH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因此氨是还原剂,A错误;NH3中的氢元素化合价未变,B错误;Cl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氯原子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C正确,D错误。
20.B 升高温度能增大反应速率,A错误;增大反应物Cl2的浓度,能增大反应速率,B正确;增大压强,能够增大Cl2在水中的溶解度,使反应物氯气的浓度增大,可以增大反应速率,C错误;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物的转化率不能达到100%,D错误。
21.C 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2+,A错误;氧化铜为固体氧化物,化学式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拆分,B错误;醋酸为弱酸,化学式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拆分,D错误。
22.D 聚乙烯是由乙烯发生加聚反应生成的高聚物,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故选D。
23.C 乙酸是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A错误;乙酸(C2H4O2)和乙醇(C2H6O)的分子式不同,不是同分异构体,B错误;乙酸具有酸性,能与Na2CO3反应生成CH3COONa和CO2,C正确;乙酸具有酸性,可以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D错误。
24.D 乙炔与H2生成乙烯的反应属于加成反应,A不符合题意;乙烯与HBr生成CH3CH2Br的反应属于加成反应,B不符合题意;乙醇与O2生成乙酸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C不符合题意;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D符合题意。故选D。
25.B 钝化是在金属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不是没发生化学反应,A错误;烧碱(NaOH)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B正确;原溶液中含有Ag+也会产生白色沉淀,C错误;原溶液中含有Fe3+也会有题中现象,D错误。
26.C 该装置为原电池装置,电池工作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A错误;铜片作原电池的正极,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铜片质量增加,B错误;锌片作原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锌片被消耗,质量减小,C正确;电子从负极经过导线流向正极,即电子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D错误。
27.C 由题意可推知,W、X、Y、Z四种元素依次为C、N、F、S。r(S)>r(F),A错误;碳单质有金刚石、石墨、C60等,B错误;非金属性:F>O、O>S,故非金属性:F>S,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HF>H2S,C正确;H2CO3是弱酸,H2SO4是强酸,故H2SO4的酸性强于H2CO3的,D错误。
28.B 反应①中Fe和NaNO2碱性溶液反应生成Na2FeO2,铁元素化合价由0价上升到+2价,氮元素化合价由+3价下降到-3价,生成NH3,A正确;反应②为6Na2FeO2+NaNO2+
5H2O3Na2Fe2O4+NH3↑+7NaOH,每消耗1 mol NaNO2,转移电子数为6 mol,因此当转移的电子数目为3NA时,该反应需要消耗0.5 mol NaNO2,B错误;反应③中Na2FeO2与Na2Fe2O4反应生成Fe3O4,反应③为Na2FeO2+Na2Fe2O4+2H2OFe3O4+4NaOH,因此Na2FeO2与Na2Fe2O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1,C正确;根据电子守恒,关系式为3Fe~Fe3O4~8e-,69.6 g Fe3O4的物质的量为 0.3 mol,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4 mol,再根据NaNO2~NH3~6e-,当转移2.4 mol电子时,产生NH3的物质的量为0.4 mol,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8.96 L,D正确。
29.【答案】 (6分)(1)羧基(2分) (2)22.4(2分)
(3)H2+NaHCO3HCOONa+H2O(2分)
【解析】 (1)甲酸与乙酸都含有—COOH,即羧基。
(2)CO2被捕集后生成NaHCO3,即CO2+OH-HC,根据CO2~OH-,两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可知参加反应的CO2的物质的量为1 mol,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 22.4 L。
(3)H2还原NaHCO3得到HCOONa和H2O,据此写出化学方程式。
30.【答案】 (10分)(1)①O2(2分) ②增大氧气与溶液的接触面积,增大反应速率,使反应充分进行(2分)
(2)空气中氧气浓度小,反应速率小,耗时长、耗能大;热空气会带走大量热量,耗能大(2分)
(3)96% 恰好完全反应时,n(EDTA)=n(CuSO4·5H2O)=0.019 2 L×0.020 00 mol/L=
0.000 384 mol,则样品中CuSO4·5H2O的质量分数为×100%=
96.00%。(4分)
【解析】 (1)①反应中氧气得到电子,因此将Cu氧化为Cu2+的氧化剂为O2;②装置中多孔球泡可增大氧气与溶液的接触面积,增大反应速率,使反应充分进行。
(2)由于空气中氧气浓度小,反应速率小,耗时长、耗能大,且热空气会带走大量热量,耗能大,所以用空气代替氧气,会增加制备过程中能量的消耗。化 学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28题,共28题84分)、非选择题(第29题~第30题,共 2题 16分)。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本次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放在桌面,等待监考员收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本试卷及答题卡上。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右上角所粘贴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
4.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a 40 Fe 56 Cu 6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84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石墨烯(结构模型如图所示)可用作电极材料,体现了石墨烯具备良好的(  )
A.导热性 B.导电性
C.透光性 D.声音传导性
2.“加碘食盐”中加入的含碘物质是碘酸钾(KIO3),它属于(  )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3.成语言简意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成语描绘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煮豆燃萁 B.水落石出
C.破釜沉舟 D.沙里淘金
4.短道速滑队员所穿的速滑冰刀可用不锈钢制成,不锈钢含有的主要元素是(  )
A.铁 B.碳 C.镍 D.铬
5.基因测序研究中,常用 P作标记物。下列关于 P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质子数为32 B.质量数为15
C.与 P互为同位素 D.中子数为15
6.盐碱地往往含有较多的NaCl和Na2CO3,石膏可用于改良碱性土壤,发生的化学反应为CaSO4+Na2CO3CaCO3+Na2SO4,该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
7.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Na2CO3可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
B.SiO2晶体可用作半导体材料
C.Na2O可用作呼吸面具的供氧剂
D.NH3可用作制冷剂
8.某溶液中存在大量的N、H+、S,该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
A.Ba2+ B.OH- C.HC D.Cu2+
9.下列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一组是(  )
A.O2与O3
B.CH3CH2CH2CH3和CH3CH(CH3)CH3
C.12C和14C
D.CH4与CH3CH2CH3
10.下列常见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相对应的是(  )
A.纯碱——Na2CO3 B.干冰——H2O
C.天然气——CH3OH D.烧碱——Ca(OH)2
11.下列气体可用如图所示方法收集的是(  )
A.O2 B.NO2
C.CO2 D.NH3
12.用4.0 g NaOH固体配成1 L溶液,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1 mol/L B.0.2 mol/L
C.0.3 mol/L D.0.4 mol/L
13.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乙酸乙酯的结构简式:C4H8O2
B.硫化氢的电子式:H+]2-H+
C.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D.硫酸钾的电离方程式:K2SO42K++S
14.植物纤维可以加工成纸张,这种纸张的主要成分是(  )
A.蛋白质 B.塑料 C.糖类 D.油脂
15.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常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用NH4Cl与Ca(OH)2制取NH3
B.图乙:实验室制取Cl2
C.图丙:收集NO
D.图丁:用稀硫酸吸收含SO2的尾气
16.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A.用排水法收集NH3
B.用乙醇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
C.用丁达尔效应区分Al(OH)3胶体和KNO3溶液
D.用焰色试验鉴别KNO3溶液和KCl溶液
17.下列关于浓硫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氢气
B.稀释浓硫酸是将水沿着容器壁慢慢倒入浓硫酸中
C.浓硫酸能使蔗糖变黑,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
D.浓硫酸可用于干燥氨、氯气等气体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8~20题。
氯气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液化,溶于水可制氯水。工业上利用其与石灰乳反应制漂白粉,用浓氨水吸收残余氯气可生成NH4Cl。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氯气液化为液氯是化学变化
B.潮湿的氯气中含HClO而具有漂白性
C.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为CaCl2
D.密闭容器中的氯水经光照后pH增大
19.工业上利用浓氨水吸收氯气的反应为3Cl2+8NH36NH4Cl+N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H3是氧化剂 B.NH3中的氢元素被氧化
C.Cl2发生还原反应 D.Cl2中的氯原子失去电子
20.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可用于自来水消毒。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能减小反应速率
B.增大Cl2的浓度能增大反应速率
C.增大压强,对该反应的速率没有影响
D.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Cl2能100%转化
21.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铁和稀盐酸反应:Fe+2H+Fe3++H2↑
B.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O2-+2H+H2O
C.氯化铁溶液与铁反应:2Fe3++Fe3Fe2+
D.碳酸钙和醋酸溶液反应:CaCO3+2H+Ca2++H2O+CO2↑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22~24题。
我国科研团队提出了室温下乙炔(CH≡CH)电催化加氢制乙烯的新路径。乙烯与水反应能制备乙醇,乙醇氧化可生成乙酸,进而合成乙酸乙酯;乙烯还可以制备聚乙烯等物质。
22.下列物质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
A.乙炔 B.乙烯
C.乙酸乙酯 D.聚乙烯
23.下列有关乙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下为无色、无味的液体 B.与乙醇互为同分异构体
C.能与Na2CO3溶液反应 D.不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
24.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A.CH≡CH+H2CH2CH2
B.CH2CH2+HBrCH3CH2Br
C.CH3CH2OH+O2CH3COOH+H2O
D.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
25.下列对有关实验事实的说明或解释正确的是(  )
A.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铁制容器储存,说明铁与冷的浓硝酸不反应
B.向在空气中久置的烧碱溶液中滴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说明烧碱已变质
C.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
D.某溶液中滴加氯水后,再加入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26.某原电池装置如图所示。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装置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铜片质量不变
C.锌片质量减小
D.电子由铜片经导线流向锌片
27.X、Y、Z、W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这四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W X Y
Z
A.Y、Z的原子半径:Y>Z
B.W元素形成的单质只有一种
C.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Y>Z
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W>Z
28.发蓝工艺是将钢铁浸入热的NaNO2碱性溶液中,在其表面形成一层Fe3O4薄膜,其中Fe经历了如下转化(假设NaNO2的还原产物均为NH3,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①为3Fe+NaNO2+5NaOH3Na2FeO2+NH3↑+H2O
B.当反应②转移的电子数目为3NA时,该反应需要消耗1 mol NaNO2
C.反应③中Na2FeO2与Na2Fe2O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D.上述工艺过程中,生成69.6 g Fe3O4薄膜的同时产生8.96 L NH3(标准状况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计16分。
29.(6分)为实现“碳中和”的目标,CO2资源化利用成为研究热点。将CO2转化为甲酸(HCOOH)的一种流程如图所示。
(1)该流程还得到少量乙酸等副产物,甲酸与乙酸具有的相同的官能团是     (填名称)。
(2)理论上1 mol NaOH最多能捕集的C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     L。
(3)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H2还原NaHCO3得到HCOON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0.(10分)据史料记载,我国汉代已将CuSO4·5H2O用于制药等生活实践。
(1)实验室模拟工业制备CuSO4·5H2O:在锥形瓶中加入铜屑和稀硫酸,水浴加热使温度保持在80 ℃左右,向混合物中通入O2,充分反应。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所得溶液经分离提纯得CuSO4·5H2O。
①反应中将Cu氧化为Cu2+的氧化剂为    (填化学式);
②装置中多孔球泡的作用是  。
(2)工业上用上述方法制备CuSO4·5H2O时,若用空气代替氧气,会增加制备过程中能量的消耗。原因是  。
(3)为测定所制得样品中CuSO4·5H2O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称取1.000 g样品,配成250 mL溶液;取25.00 mL溶液,向其中加入0.020 00 mol/L EDTA溶液与Cu2+反应(参加反应的Cu2+与EDTA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EDTA溶液19.20 mL。计算样品中CuSO4·5H2O的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84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A][B][C][D]  8.[A][B][C][D]  15.[A][B][C][D] 22.[A][B][C][D] 2.[A][B][C][D] 9.[A][B][C][D] 16.[A][B][C][D] 23.[A][B][C][D] 3.[A][B][C][D] 10.[A][B][C][D] 17.[A][B][C][D] 24.[A][B][C][D] 4.[A][B][C][D] 11.[A][B][C][D] 18.[A][B][C][D] 25.[A][B][C][D] 5.[A][B][C][D] 12.[A][B][C][D] 19.[A][B][C][D] 26.[A][B][C][D] 6.[A][B][C][D] 13.[A][B][C][D] 20.[A][B][C][D] 27.[A][B][C][D] 7.[A][B][C][D] 14.[A][B][C][D] 21.[A][B][C][D] 28.[A][B][C][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计16分。 29.(6分)
30.(10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