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氧气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课题2 氧气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8-15 10:0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2 氧气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并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2.掌握木炭、硫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3.学会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化学反应,通过对反应共同特点的归纳,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宏观上观察并描述氧气参与反应的实验现象,从微观角度初步理解氧气化学性质活泼的原因。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得出氧气的性质,建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模型。
3.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体会实验探究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4.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认识氧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一、教学重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
难点:对氧化反应的理解、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和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源于人教版2024年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氧气是学生在学习了空气的组成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一种重要物质。它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首先介绍了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图片和文字描述,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氧气在不同状态下的颜色、气味、密度等特征。接着,通过四个实验(木炭、硫、铁丝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详细探究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书写文字表达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化学语言表达能力。最后,从这些实验反应中归纳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地认识化学反应的规律。这种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逐步构建化学知识体系。
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空气的组成,知道氧气是空气中的重要成分,并且对一些常见的燃烧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于氧气的具体性质和化学反应的本质认识还比较模糊。
在学习能力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在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上还有待提高。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可能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在思维方式上,他们习惯于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对于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实验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在面对复杂的化学反应和概念时,可能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的直观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和观察,逐步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同时,要结合生活实际,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此外,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环节一 新课导入
【提问】同学们,在开启今天精彩的化学学习之前,老师想考考大家。我们都知道生活中离不开氧气,那大家回忆一下,氧气都有什么用途呢?给大家一点时间思考,然后请几位同学来分享一下。
【学生回答】可用于医疗急救、支持燃烧等等
【讲解】下面我们一同看一段关于氧气的用途的视频,一起来回顾一下。从这个例子我们能看出氧气的作用是多么巨大。那么,氧气到底有着怎样的性质,才让它能在航天等众多领域发挥关键作用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究氧气的奥秘。
【设计意图】
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播放精彩的视频片段,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2.联系生活实际:从视频中的潜水、灭火、火箭发射等生活和科技场景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3.自然导入新课:在学生回答氧气的用途后,顺势提出关于氧气性质的问题,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去探索新知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环节二 氧气的性质
活动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引入】同学们,我们知道生活中离不开氧气,那大家能先说一说氧气有什么用途吗?在了解它的用途之前,我们先来探究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问题】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描述氧气的物理性质呢?
【学生思考】学生可能会回答从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沸点等方面。
【师生交互流程】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物理性质的描述角度,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关于氧气物理性质的内容。
2.教师提问:“标准状况下,氧气是什么颜色、什么气味、什么状态的?”学生回答:“标准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3.教师继续提问:“氧气的密度和溶解性如何?”学生回答:“密度略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
4.教师展示氧气三态变化的图片,讲解:“在一定条件下,氧气可以变成淡蓝色的液体和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对氧气的物理性质有初步的认识。
活动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 氧气的检验
【引入】我们已经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那如何检验一瓶气体是不是氧气呢?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2 - 1】,把带有火星的木条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让学生观察现象。
【问题】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学生回答:“木条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有助燃性。”
【师生交互流程】
1.教师先介绍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进行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现象。
3.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得出结论: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利用这一性质检验氧气。
4.教师总结检验氧气的方法:把带火星的木条伸进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证明气体是氧气。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氧气的助燃性,掌握氧气的检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活动三:氧气的化学性质 - 木炭与氧气反应
【引入】我们知道氧气能支持燃烧,那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会有什么现象呢?下面我们来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2 - 2】,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然后把燃着的木炭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再观察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问题】请同学们描述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并比较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学生回答:“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红光,放热;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发白光,放热。”
【师生交互流程】
1.教师介绍实验操作和注意事项,如夹木炭的坩埚钳应由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
2.进行实验,让学生记录现象。
.引导学生对比现象,分析原因:使木炭与氧气充分反应,若过快插入到瓶底,会由于受热膨胀使大量氧气逸出,造成实验现象不明显。
4.教师讲解木炭燃烧的产物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常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
5.写出木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碳(C)+氧气()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理解氧气含量对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四:氧气的化学性质 - 硫与氧气反应
【引入】除了木炭,硫在氧气中燃烧又会有怎样的现象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探究。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2 - 3】,在燃烧匙里放入少量硫,加热,直到发生燃烧,观察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然后把盛有燃着的硫的燃烧匙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再观察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问题】请同学们描述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并比较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学生回答:“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热,有刺激性气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有刺激性气味。”
【师生交互流程】
1.教师介绍实验操作和注意事项,如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且硫的用量不能过多,预先在集气瓶中加少量水,以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2.进行实验,让学生记录现象。
3.引导学生对比现象,分析原因:氧气含量不同导致燃烧剧烈程度不同。
4.写出硫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硫(S)+氧气()二氧化硫()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差异,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活动五 氧气的化学性质——铁与氧气反应
【引入】前面我们探究了木炭和硫在氧气中的燃烧,那铁丝在氧气中能燃烧吗?接下来我们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2 - 4】,把两根光亮的细铁丝分别盘成螺旋状。取一根在酒精灯火焰上烧至红热,观察现象。另取一根,在其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问题】请同学们描述铁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并比较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学生回答:“铁在空气中红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师生交互流程】
1.教师介绍实验操作和注意事项,如反应前,必须在集气瓶中放入少量水或在底部铺一层细沙,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铁丝若生锈,必须用砂纸打磨光亮;将铁丝绕成螺旋状以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有利于铁丝持续燃烧;当火柴快燃尽时,再将铁丝慢慢插入集气瓶中,否则会因火柴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而导致实验失败。
2.进行实验,让学生记录现象。
3.引导学生对比现象,分析原因:氧气含量不同导致燃烧情况不同。
4.写出铁燃烧的文字表达式:铁(Fe)+氧气()四氧化三铁()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铁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差异.........,掌握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操作要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活动六 :典例精讲
1.下列有关氧气的物理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一定条件下,氧气可以变成淡蓝色液体 B.氧气不能溶于水
C.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的 D.通常状况下氧气没有气味
【学生回答】B
【详解】A、在一定条件下,氧气可以变成淡蓝色液体。氧气在标准状况下是气体,当温度降至约-183℃时会液化成淡蓝色液体,这是其物理性质,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氧气虽难溶于水,但并非完全不溶(如水中溶解的氧气可供鱼类呼吸),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常温常压下,氧气为无色气体,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通常状况下氧气没有气味,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B.氧气极易溶于水
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氧气 D.氧气能供给呼吸
【学生回答】D
【详解】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如与硫、铁等反应,故说法错误;
B、氧气不易溶于水,水中溶解的少量氧气足够水生生物生存,故说法错误;
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约78%),氧气仅占约21%,故说法错误;
D、氧气能供给呼吸,是生物生存和医疗急救的重要气体,故说法正确。
故选D。
3.有两瓶氧气,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如图所示的方式实验,将带火星的木条迅速伸入集气瓶中,下列有关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的推测,正确的是
A.两根木条都不复燃 B.甲的木条复燃,乙的木条立即熄灭
C.都复燃,且甲的木条比乙的燃烧更旺 D.都复燃,且乙的木条比甲的燃烧更旺
【学生回答】C
【详解】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乙瓶中的氧气会很快的逸散掉,所以都复燃,且甲的木条比乙的燃烧更旺;故选C。
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放出热量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学生回答】C
【详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不符合题意;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符合题意;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符合题意;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氧气性质活泼,能支持燃烧。下列物质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生火星四射现象的是
A.硫粉 B.铁丝 C.红磷 D.木炭
【学生回答】B
【详解】A.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体,无火星四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故B符合题意;
C.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P2O5固体),无火星,故C不符合题意;
D. 木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气体(CO2),无火星,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步骤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红光,步骤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
B.步骤②中,木炭要由上向下缓慢伸入集气瓶,目的是防止氧气逸出,让木炭和氧气充分接触反应,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C.通过此实验可以看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更剧烈
D.本炭可以和氧气反应,因此可以代替红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学生回答】D
【详解】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红光,而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故说法正确;
B、木炭要由上向下缓慢伸入集气瓶,目的是防止氧气逸出,让木炭和氧气充分接触发生反应,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故说法正确;
C、因为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反应越剧烈。通过此实验可以看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更剧烈,故说法正确;
D、木炭燃烧生成的是二氧化碳气体,而红磷燃烧生成的是固体五氧化二磷。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需要生成固体产物,以便通过体积变化来测定氧气含量。因此,木炭不能代替红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说法错误。
故选D。
教学环节三 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活动一: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探究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木炭、硫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现在我们来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问题】请同学们分析实验2 - 2、实验2 - 3和实验2 - 4,填写下表:
实验编号 反应前的物质 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 - 2 碳、氧气 二氧化碳 碳+氧气二氧化碳
2 - 3 硫、氧气 二氧化硫 硫+氧气二氧化硫
2 - 4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学生思考】学生自主填写表格内容。
【师生交互流程】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实验,让学生完成表格填写。
2.教师提问:“观察这些反应,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学生回答:“反应物都有氧气,只生成一种物质,都是化学变化,都是点燃条件,都反应剧烈,都放出热量。”
3.教师讲解化合反应的概念: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作化合反应(多变一),用字母表示为,强调判断依据是生成物只有一种。
4教师讲解氧化反应的概念: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强调判断依据是反应物有氧气。
【设计意图】通过对具体反应的分析归纳,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总结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二 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
【引入】我们知道氧化反应有不同的类型,下面我们来了解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
【问题】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是剧烈氧化,哪些是缓慢氧化。
【学生思考】学生回答:“物质的燃烧、化学爆炸等属于剧烈氧化;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金属锈蚀等属于缓慢氧化。”
【师生交互流程】
教师讲解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的定义:进行得较快、现象明显的氧化反应是剧烈氧化;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是缓慢氧化。
引导学生举例,然后分析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的区别和联系:区别是现象不同,反应剧烈程度不同,反应条件不同;联系是都是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的概念,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活动三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问题】请同学们分析以下几个反应,判断它们分别属于哪种反应类型:碳+氧气二氧化碳;水+二氧化碳 → 碳酸;丙烷+氧气二氧化碳 + 水。
【学生思考】学生回答:“碳+氧气二氧化碳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水+二氧化碳 → 碳酸属于化合反应但不属于氧化反应;丙烷+氧气二氧化碳 + 水属于氧化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
【师生交互流程】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对上述反应进行分类。
教师总结: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教师用图示表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反应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四 典例精讲
1.下列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 B.
C.氢气+氧气水 D.
【学生回答】B
【详解】A、,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同时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符合 “多变一” 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A 选项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 “多变一” 的特点,不属于化合反应,B 选项符合题意;
C、氢气+氧气水,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符合 “多变一” 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C 选项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同时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符合 “多变一” 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D 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符合右图中C部分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A.氢气+氧气水 B.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水→碳酸 D.氢气+氧化铜铜+水
【学生回答】A
【详解】A、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符合题意;
B、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该反应的生成物有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点,不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该反应不是物质与氧的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是物质与氧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该反应的生成物有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点,不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包含缓慢氧化的是
A.动植物呼吸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酒的酿造 D.食物腐烂
【学生回答】B
【详解】A、动植物的呼吸,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不符合题意;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符合题意;
C、酒的酿造,是粮食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不符合题意;
D、食物腐败,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下列化学反应过程中属于剧烈氧化的是
A.天然气燃烧 B.水果的腐烂
C.酱油的酿造 D.动植物的呼吸
【学生回答】A
【分析】物质与氧气发生的氧化反应有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和不易察觉的缓慢氧化反应。
【详解】A、天然气燃烧是天然气与氧气的反应,有发光放热现象,是剧烈的氧化反应,符合题意;
B、水果腐烂过程中有氧化反应发生,不易察觉,属于缓慢氧化,不符合题意;
C、酱油酿造过程有氧化反应发生,不易察觉,属于缓慢氧化反应,不符合题意。
D、动植物呼吸过程中有氧化反应发生,不易察觉,属于缓慢氧化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课题2 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颜色:无色;气味:无味;状态:标准状况下为气体;密度:略大于空气;溶解性:不易溶于水
熔、沸点:熔点 -219°C,沸点 -183°C
三态变化:无色(氧气)→ 淡蓝色(液氧)→ 淡蓝色雪花状(固态氧)
(二)化学性质
1.助燃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与木炭反应
现象:空气中发红光,氧气中发白光,放热
文字表达式:碳(C)+ 氧气(O )二氧化碳(CO )
3.与硫反应
现象: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蓝紫色火焰,放热,有刺激性气味
文字表达式:硫(S)+ 氧气(O ) 二氧化硫(SO )
4.与铁反应
现象:空气中红热不燃烧,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Fe)+ 氧气(O ) 四氧化三铁(Fe O )
二、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一)化合反应
1.概念: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多变一)
2.判断依据:生成物只有一种
3.实例:碳 + 氧气 二氧化碳;硫 + 氧气 二氧化硫;铁 + 氧气四氧化三铁
(二)氧化反应
1.概念: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
2.分类
剧烈氧化:如物质的燃烧、化学爆炸等
缓慢氧化: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醋的酿造等
3.判断依据:反应物有氧气
氧气的性质: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
(三)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
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1下列有关氧气的物理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一定条件下氧气可变成淡蓝色液体
B. 氧气不能溶于水
C. 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的
D. 通常状况下氧气没有气味
【答案】B
【解析】氧气不易溶于水,而不是不能溶于水,B选项说法错误,A、C、D选项说法均正确。
2.有两瓶氧气,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如图所示的方式实验,将带火星的木条迅速伸入集气瓶中,下列有关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的推测,正确的是( )
A. 两根木条都不复燃
B. 甲的木条复燃,乙的木条立即熄灭
C. 都复燃,且甲的木条比乙的燃烧更旺
D. 都复燃,且乙的木条比甲的燃烧更旺
【答案】C
【解析】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甲的集气瓶瓶口向上,氧气更集中,木条燃烧更旺,乙的集气瓶瓶口向下,氧气容易逸出,所以都复燃,但甲的木条比乙的燃烧更旺,C选项正确。
3.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B.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C.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放出热量
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答案】C
【解析】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C选项描述错误,A、B、D选项描述均正确。
4.下列关于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B. 硫的用量可以多一些,现象更明显
C. 预先在集气瓶中加少量水可吸收二氧化硫
D. 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答案】B
【解析】硫的用量不能过多,否则会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B选项说法错误,A、C、D选项说法均正确。
5.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在集气瓶底部铺一层细沙
B. 把光亮的铁丝盘成螺旋状
C. 点燃系在铁丝下端的火柴,立即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D. 待火柴快燃尽时,再将铁丝慢慢插入集气瓶中
【答案】C
【解析】点燃系在铁丝下端的火柴,应待火柴快燃尽时,再将铁丝慢慢插入集气瓶中,否则会因火柴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而导致实验失败,C选项做法错误,A、B、D选项做法均正确。
6.下列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 氢气 + 氧气水
B. 氢气 + 氧气二氧化碳 + 水
C. 铝 + 氧气氧化铝
D. 红磷 + 氧气五氧化二磷
【答案】B
【解析】A、C、D选项的反应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B选项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生成物有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B选项正确。
7.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包含缓慢氧化的是( )
A. 动植物呼吸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 酒的酿造
D. 食物腐烂
【答案】B
【解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剧烈氧化,不属于缓慢氧化,A、C、D选项都包含缓慢氧化,B选项正确。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氧气的性质,学生积极性较高,对实验现象印象深刻。在讲解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时,结合具体的化学反应进行分析,学生基本能够理解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部分实验操作由于条件限制不够规范,影响了实验效果的呈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优化实验方案,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同时,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