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一中2026届高三8月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
一、阅读(68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气候的波动变化对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建古代气候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缺乏合适的温度代用指标,我国古温度重建结果分辨率较低,且多以定性记录为主,定量的古温度重建相对较少。全球历史温度变化曲线的重建主要借助冰芯、深海沉积物和树轮的记录,而我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陆地上的沉积记录才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历史气候变化。随着技术的革新,微生物分子化石的研究蓬勃发展,微生物分子化石中的一类化合物——brGDGTs(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酯)——被用于古气候研究。
brGDGTs是细菌细胞膜的组成部分,其分子结构中有4到6个甲基和0到2个环戊烷。如同人天冷需要加衣、天热需要减衣一样,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细菌倾向于合成更多的甲基,而温暖的环境下合成的甲基数量则减少。微生物活体死亡后,细胞膜中的brGDGTs等大分子能在地质体中长期保留下来,可以通过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推断当时的温度。
六盘山北联池靠近中华文明核心区,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选取这里的沉积物样品,借助brGDGTs,通过定量分析,重建了5000年以来我国北方更高分辨率的暖季(4月至10月)温度变化过程。结合山西某地沉积物的孢粉重建的降水记录,联合团队获得了我国北方地区5000年以来完整的气候演变历程。
从重建的温度与降水结果来看,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呈现出不断变冷、变干的大趋势。大约前3000年变化缓慢,之后的2000年变化加速。这主要与太阳辐射变化有关,太阳辐射能量在过去5000年间持续下降。另外,过去2000年以来的快速冷干现象还可能与太阳活动、局部火山活动等因素有关。而且这一时期内区域植被中木本植物逐渐减少,导致地表反射率上升,也可能加快了气候变冷变干的速度。
研究人员将气候重建的结果与中国历史朝代相对应,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气候呈现出冷暖交替的特点。比如,隋朝末年气候偏于冷干,唐朝初期和中期温暖湿润,后期快速转冷,与之相伴的是干旱化。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经历了70余年寒冷干燥的气候,北宋气候开始好转。
之前有研究发现,古代气候变化深刻影响了我国古代农耕社会文明的发展,我国历史上百年尺度的冷暖变化与社会经济波动之间呈现同期性,总体上表现出“冷抑暖扬”的特点,即暖期气候是有利的。历史上经济发达、社会安定、国力强盛、人口增加的时期往往出现在暖期,相反的情况则发生在冷期。联合团队的研究也证实了“冷抑暖扬”这一特点,比如,温暖湿润的气候推动了唐朝初期和中期的农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繁荣,寒冷干燥的气候使唐朝后期农业发展受到极大不利影响,这是造成当时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取材于程雅楠、葛全胜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我国古代是农耕文明社会,加之古人应对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业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依赖性,暖期的气候总体有利于农业发展,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这是历史上“冷抑暖扬”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粮食生产,从全国粮食亩产量和北方麦作亩产量的相对变化指数看,除了明清,秦汉以后气候寒冷时期,我国粮食亩产量均有下降。
尽管历史上暖期的影响总体好于冷期,但我国地域广阔,不论在暖期还是冷期,气候都可能有区域性差异,给区域社会经济带来有利或不利影响。唐朝和宋朝两个时期中国平均温度均偏高,但在地域分布上有很大差异。唐朝初期增温主要出现在黄河流域、中原腹地,其原因是区域尺度上大气净能量的增加以及有利的热量输送。而北宋初期,全国普遍增温是太阳辐射强度的增加造成的,是全球或半球尺度上的暖事件在中国的体现。暖期中的北宋时期,我国华北及北方农牧交错带相对湿润,而江南地区则受到干旱的威胁。
暖期气候温暖湿润,会推动社会的繁荣和人口的较快增长。然而众多的人口也加大了社会对资源的需求,增加了环境的压力,导致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系统风险增加,这种在暖期尚能承受的压力,可能会因气候变冷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而凸显,甚至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人类社会并未因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而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开拓创新、积累经验,从而取得更大的繁荣。为适应暖期干湿变化的地域格局,北宋朝廷在变湿的华北地区积极推广水稻种植,在变干的南方则积极推广占城稻和稻麦连种。这一举措使粮食生产受气候制约的影响渐趋减少,是中国粮食生产史上的一次革命。
(取材于葛全胜、申敏夏、刘嘉慧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联合团队重建古代温度变化过程使用的是深海沉积记录。
B. 联合团队重建古代温度变化过程使用的是定量分析方法。
C. 联合团队的研究结果反映的是我国北方5000年来暖季的温度变化。
D. 联合团队的研究结果证实了之前研究得出的“冷抑暖扬”的结论。
2. 根据材料一,brGDGTs被用于我国古温度重建,下列能说明其依据的一项是(3分)
A. 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高。
B. 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低。
C. brGDGTs结构中的环戊烷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高。
D. brGDGTs结构中的环戊烷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低。
3. 根据材料一,关于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总体变冷、变干的主要原因,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太阳辐射能量持续下降。
B. 太阳活动、局部火山活动。
C. 木本植物减少导致地表反射率上升。
D. 我国古代北方农耕社会文明的发展。
4. 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的比较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指出了“冷抑暖扬”这一特点,材料二分析了该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
B. 材料一指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冷暖交替,材料二分析了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
C. 材料一显示唐朝初期温暖湿润,材料二说明了增温的具体区域以及具体原因。
D. 材料一显示北宋气候开始好转,材料二说明了北宋初期增温的范围及其原因。
5.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气候影响我国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并说明影响的复杂性。(5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故乡的纹路
很长一段时间,“故乡”在我心目中并不是一个情深义重的概念。故乡的景象、习俗、食物和乡音汇成了地域文化。然而,地域文化会不会成为放眼四方的局限?【甲】我倾心于万物的普遍意义,对于地域之分相当迟钝,记住水的分子式是H2O即可,加上一个“故乡”的定语又会增添哪些意义?
故乡意识相对薄弱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始终居住在故乡。我所出生的城市福州是一个不大的盆地,我的寓所每一个窗口都看得见钢蓝色的起伏山脉。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原一带的人口多次大规模南迁,这些移民性格之中似乎存有“说走就走”的基因。我几度有机会移居外地,却又阴差阳错耽误了。有一天我惊醒似的问自己:老祖宗那种“说走就走”的基因已经在我身上失传了吗?我既不想刻意浪迹天涯,也未曾承诺踞守故乡。之所以至今栖身于那些钢蓝色山脉的屏风后面,顺其自然罢了。于我而言,不论故乡还是异乡,“此心安处是吾乡”。
鳞次栉比的高楼,明灭闪烁的霓虹灯,大部分城市如此相像,福州也不例外。可若是异乡人踏入福州的地盘,便立即会陷入一个奇特的声音世界——巷口晒太阳的老太婆、肉铺子的老板或者水果摊的女主人正在说些什么?他们的语言似乎来自另一个发音体系。这种语言与标准的普通话相距太远,以至于丧失了猜测的可能性。起初,我对方言没有多少好感,仿佛它是小地方的可笑印记,不登大雅之堂。方言不适合阐述普遍的公共命题,只能在一小块地皮上流通——只能形容本地风味小吃的口感,叙述婆媳不和的家长里短,或者用于菜市场砍价。
后来我才明白,这种感觉多么错误,方言恰恰是文化脉络的见证。当年中原移民陆续南下,同时带来一波又一波的语言潮汐。福州方言存留大量古汉语遗迹,例如称“你”为“汝”,“他”为“伊”,“锅”为“鼎”,“筷子”为“箸”,“如何”为“何如”。方言吟诵的古典诗词音韵铿锵,古意盎然。福州人林则徐讲不好京城的官话,据说道光皇帝声称“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林则徐说官话”。这又有什么关系?他老人家的方言口音威风凛凛,一声令下,虎门销烟。持一口福州方言,仍然可以闯荡四海,放眼世界,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转换为流利的英语。严复年少时就读于福州的船政学堂,继而留学英伦,翻译了《天演论》等诸多名著。他的各种头衔之中,翻译家排在相当靠前的位置。还原这些历史人物的方言口音,他们仿佛悠然跨出教科书,徜徉于附近的大街小巷。这时,故乡的形象开始在我心目中矗立。我告诉自己,故乡是一个有历史有故事的地方,不要自以为是、一叶障目。
故乡产生过哪些耀眼的性格 这个问题将我的目光转向了三坊七巷。这个区域聚集众多名门望族,遗留数百幢古老的大宅院。林则徐与严复都曾经居住在这里,他们的宅院仅仅相距几步路、穿行于窄窄的巷子,石板条铺就的路面光滑如洗,厚厚的木门与雪白的风火墙背后锁住无数秘密。如果说繁闹的街道属于城市的浮华表象,那么,街道背后的巷子往往隐藏了城市的幽深。寂静的街巷将一些碎片细心收藏起来,沉淀下来,慢慢形成故乡历史的另一种纹路。
我时常路过位于杨桥巷口的林觉民纪念馆,有一天突然被林觉民二十四岁的面容深深吸引。他的形象既单纯又复杂。黄花岗烈士义薄云天,绢帕上《与妻书》愁肠百结,国事与家事的矛盾交织在这个男人的内心,块垒难消。林觉民结交许多侠客义士,身上涌动着逼人的英豪之气。但是,他并非独往独来漂泊于江湖,而是始终放不下大宅院里的爱妻。这个人物既慷慨激昂,又儿女情长;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革命家,又是一个缠绵悱恻的丈夫。我从他身上发现了故乡深处闪亮的性格。只要有一个林觉民,故乡就值得放手书写。沿着林觉民的线索,我又在三坊七巷找到了沈葆桢、林旭、林长民、林徽因等一干人物。他们的行迹虽逐渐隐入历史尘烟,但他们那种神气活现、大开大合的人生姿态仍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后来,我的寓所迁到江边,闽江日复一日流淌在窗前。“一条大江穿城而过”不再是一句概括的形容,而是时刻可见的事实。与闽江比邻而居的日常景象是:江流,潮汐,滩涂,白鹭,码头,江风,雕像一般的钓鱼者,沿着江岸跑步、跳舞与放风筝的人……离开窗口的取景框,可以寻访下游两岸的古炮台,如果将目光转向上游,可以看见江岸山巅的古塔,江流途经的山间古城。写作《与大江为邻》的时候,我想起许多事情来:少年时代泡在江里游泳,母亲与外婆曾经逃难到闽江上游的山城,父亲与母亲相识于江畔,后来又双双迁往闽江上游的一个小村落。【乙】伴随这一次写作的是又一次小小的自问:我的视野之中,为什么这一条大江姗姗来迟?这一派汹涌的大水难道不是故乡地理最为显眼的印记?
我不想过多责怪自己的迟钝。凡事皆有时机,故乡总会找到各种机会恰当地展示自己。既然我一直住在这里,那就不必着急,耐心的等待必有所获。我的心目中,故乡曾经是一个符号,仅仅承担标识身份的功能,后来演变为意识的一瓣,承担建构情感与记忆的功能。当然,我还有更多的期待——期待故乡酿造与组织各种瑰丽的想象。这时,故乡将会进一步成为心灵的栖居之地。
(取材于南帆的同名文章)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也未曾承诺踞守故乡 踞守:一直守在
B. 故乡产生过哪些耀眼的性格 耀眼:光彩夺目
C. 块垒难消 块垒:郁积的情绪
D. 我不想过多责怪自己的迟钝 迟钝:愚笨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中林则徐和严复的事迹,说明方言并没有影响福州人建功立业、放眼世界。
B. 第六段多次使用“既……又……”句式,有力地表现了林觉民形象的丰富性。
C. 文章列举作者与闽江比邻而居所见的日常景象,富有镜头感,语言节奏变化有致。
D. 作者认为,为了加深对故乡的理解,增进与故乡的感情,应该尽早唤醒故乡意识。
8. 文章多用问句,请分别解说【甲】【乙】两处画线句的内涵和作用。(4分)
9.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标题“故乡的纹路”有哪些涵义。(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魏君贤A人B是礼C国人D称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图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同“宴”,指宴饮,成语有“新婚燕尔”,其中的“燕”字意思与此相同。
B.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C.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
D.式,同“轼”,指扶轼,与《周亚夫军细柳》“改容式车”的“式”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文侯曾经师从子夏学习儒家经艺,他崇礼敬贤,在诸侯之中享有美誉。每次乘车经过名士段干木居住的里巷时,他一定会行礼致意。
B.汉高祖想废掉太子,改立赵王如意,吕后为此十分恐慌,派人强行要留侯出主意,留侯认为如请到汉高祖景仰已久的四位贤人,将会对太子有利。
C.四位贤人表示太子仁孝爱士,汉高祖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希望他们好好辅助太子;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这也是没有另立太子的一个因素。
D.王充认为,假如有儿童持刀与孟贲相斗,儿童肯定不能取胜;如果儿童对孟贲恭敬有加,孟贲就不忍心伤害,魏国与秦国的情况正与此相类似。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4分)
(2)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4分)
14.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3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咏省壁①画鹤
宋之问
粉壁图仙鹤,昂藏真气多。
鶱飞②竟不去,当是恋恩波③。
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
陈子昂
古壁仙人画,丹青尚有文。
独舞纷如雪,孤飞暖似云。
自矜彩色重,宁忆故池群。
江海联翩翼,长鸣谁复闻。
【注】①省壁:中央官署的墙壁。②鶱飞:飞腾。③恩波:帝王的恩泽。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陈这两首诗的题材相同,都是以墙壁上的画鹤作为吟咏对象。
B.在两首诗歌的后半部分,两位诗人都发挥主观想象,以表达情感。
C.宋之问诗的第二句从外在形态与内在气质两方面展现仙鹤的形象。
D.陈子昂诗用“古壁”一词强调墙壁的古旧,以衬托画鹤色彩鲜艳。
16.两首诗各自展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境界?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文质彬彬”,如果处理不好文质关系,就会产生两种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至群山深处,见到一挂瀑布飞泻而下,水石激荡,轰鸣作响。于老师回头对学生们说:“这不就是古诗中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嘛!”
(3)唐代诗人写时事,常常托之于汉代,如“ , ”,就是借汉喻唐,以古方今。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2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小题。
看云似乎是很多北京人的日常,自到了北京,我也入乡随了俗,经常看起云来。那天是周六,我和几个朋友在一家书店闲聊,因为一直留意着窗外的云,聊天时我有些心不在焉。书店是整幅的玻璃幕墙,大大小小的云在窗框里,如画一般,还带有特别随意任性的毛边儿。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的大块云和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的小块云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哪怕再高妙的丹青手,也画不出来那个劲儿,实在是美翻了。
云这么好看,却也不妨碍它下雨。那天,我们在宋庄的街道上闲逛,走着走着雨就来了。雨来了,云还在,太阳也还在。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太阳雨了吧?淋着这雨,我们都没有打伞。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不是吗?
18.文中画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19.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小题。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 ① 。可是最近,樊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那么,使用耳机 ② ?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限制在6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事实上, ③ ,还可能逐渐升级。
对耳朵来说,过大的声音就是噪音,噪音会对耳道产生压力,压力又会撞击鼓膜听骨链传到内耳,震荡前庭淋巴液,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下来,会出现晕车一样的头晕症状。声音过大还会损坏耳蜗中的听觉毛细胞,导致耳鸣。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形成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20.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一)1. A 2. B 3. A 4. B
5. (5分)规律:气候变化与我国古代社会文明发展呈现同期性,总体上表现出“冷抑暖扬”的特点:温暖潮湿的气候有利于文明发展,寒冷干旱的气候则不利。
复杂性:①我国地域广阔,暖期和冷期的气候都可能有区域性差异,给区域社会经济带来有利或不利影响。②暖期也可能有不利影响,因为人口的快速增长会加大社会对资源的需求,增加环境的压力,进而导致社会系统风险增加。③人类有主动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其积极影响,降低其消极影响。
(二)6. D 7. D
8. (4分)甲处:
内涵:作者质疑地域文化的局限性,认为事物的普遍性比地域性更有意义,反映其早期对故乡情感的淡漠。作用:引出下文作者对“故乡意识”的反思,为后文情感转变做铺垫。
乙处:
内涵:反思自己对闽江这一具有故乡意识的标志的忽视,表现作者对故乡地域性意义的认同。 作用:呼应开头的“迟钝”,深化故乡意识的“觉醒”,强调地理印记与情感记忆的关联,深化文章主旨。
9. (6分)①福州的山脉、江流、古塔等自然景观构成的故乡地理印记。
②一脉相承的方言,众多的名门望族、名人足迹等文化脉络。
③铿锵正气、放眼世界、义薄云天等神气活现、大开大合的人物精神。
④从对方言的排斥到珍视,从质疑“故乡意识”到发现其历史深度的情感转变。
(三)10.CEH 11.A 12.C
13.(1)我找你们好几年,你们躲着不见我,现在你们为什么来跟我儿子交往呢
(2)(秦国)退兵还师,不进犯魏国边境的原因,是看重段干木的操守,推崇魏文侯的重礼。 14.①魏国、汉太子均因力弱而面临险境;②魏文侯、汉太子均通过修德敬贤避开了风险。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文侯师从子夏学经书,以客礼对待段干木,经过他的乡里,没有一次不凭轼敬礼的。秦国曾想进攻魏国。有人说:“魏君对贤人特别敬重,魏国人都称赞他的仁德,上下和谐同心,不能谋取。”文侯因此得到诸侯的赞誉。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皇上想废掉太子,立戚夫人生的儿子赵王如意。吕后很害怕,就派建成侯吕泽胁迫留侯,竭力要挟说:“一定得给我出个主意。”留侯说:“回想皇上不能招致而来的,天下有四个人。现在您果真能不惜金玉璧帛,让太子写一封信,言辞谦恭,驾着(用四匹马拉的)安车,趁机派能言善辩之士恳切地聘请,他们应当会来。皇上知道这四个人贤能,那么这对太子是一大帮助。”汉十二年,皇上随着击败黥布的军队回来,病势更加沉重,愈发想更换太子。等到宴饮的时候,设置酒宴,太子在旁侍奉。那四人跟着太子,他们的年龄都已八十多岁,须眉洁白,衣冠非常奇特。皇上感到奇怪,问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四个人上前对答,各自说出姓名。皇上于是大惊说:“我访求先生们好几年了,先生们都逃避我,现在先生们为何自愿跟随我儿交游呢?”四人都说:“陛下轻慢士人,喜欢骂人,我们讲求道义,不愿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跑躲藏起来。我们私下闻知太子为人仁义孝顺,谦恭有礼,喜爱士人,天下人没有谁不伸长脖子想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们就来了。”皇上说:“烦劳诸位始终如一(善始善终)地好好调教保护太子吧。”四个人敬酒祝福已毕,小步快走离去。皇上起身离去,一直到酒宴结束,皇上最终没有更换太子,原本是留侯招致这四个人发生了效力。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议论者中有人说:“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经过,手扶车轼表示敬意,秦军因此不去攻打魏国,并不是法制的功效。虽然在保全国家方面有好处,也不值得重视。”那么,法制的功能,指的是什么呢?养活三军士兵,明确赏罚法令,严厉刑法,富国强兵,这就是法制。六国灭亡,都灭亡在秦国的军队。六国的军队并非不精锐,士兵的力量也并非不强,然而甚至于被打败灭亡,这是因为强弱不相当,多少不一样,即使明确了法制,那又有什么益处呢?假使小孩违背了大力士孟贲的心意,孟贲发怒,小孩持刀跟孟贲对打,小孩肯定不能取胜,因为力量远远不如孟贲。要是孟贲发怒,而小孩讲究礼节,对他非常恭敬,孟贲才会不忍加害。秦国与魏国,就像孟贲与小孩一样。力量弱小就该修养德行,军队强大就该发扬威力。秦国凭借军队强大,威力无穷战无不胜。撤回军队,不去侵犯魏国领土,是因为秦军尊重段干木操行贤良,推崇魏文侯的礼义。汉高皇帝主张想废掉太子刘盈,吕后很担忧,张子房(张良)教太子用谦恭的态度去迎请四皓,并丰厚地礼遇他们。太子的地位安稳了太子敬重厚待四皓,来消除了高皇帝废掉太子的想法,就像魏文侯到里巷对段干木表示敬意,退掉了强大的秦军一样。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四)15.D
16.(6分)①宋之问诗:诗人借画鹤表达了自己对皇帝的感恩和忠诚,同时也流露出希望得到皇帝更多恩宠的心理。侧重政治隐喻,思想境界以忠君颂恩为主,带有封建官僚的价值取向。 ②陈子昂诗:诗中处处以鹤自比,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鹤的描写中,反映出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诗歌侧重人性批判与精神追求,思想境界更具哲理性与超脱世俗的色彩。
(五)17. (6分)【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1)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2)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二、(一)18.(3分)大块云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小块云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它们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
19.(6分)①直接跟读者对话,希望得到读者的认同;②使文段结束得自然、不突兀;③给读者带来亲切活泼之感,并与全文风格保持一致。
(二)20.B
21.(6分)①你只需要一副耳机 ②有什么限度 ③过度使用耳机的危害
22.(4分)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听觉毛细胞会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导致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三、写作(60分)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科技手段不断更新。凭借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人们已经脱离了以往凡事亲力亲为、低效劳动的生活模式,进入了一种节时省力、高能高速的全新状态。随着智能搜索引擎、OSO系统、图文人像识别、chat-gpt等人工智能产品的上线及迭代,人们在医疗保健、金融服务、零售业、交通运输、教育、农业、智能城市等领域如鱼得水。科技的进步减少甚至避免了人为错误,大大节省了人工与时间成本。时间变得可省可控,有利于人们对劳动的进程、节奏、结果进行预判、提前规划,有利于人们更自由、更合理、更轻松地协调生活、安排工作,被节省下来的大量时间,可以按需分配、充分使用,实现时间效益的最大化。这就是材料中所说“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的含义。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技术的发展固然让人们拥有了更多能自由掌控的时间,也逐渐提高了人们对于时间速度的阈值,求速求快已经成为当代各行业领域的通用意识形态:触屏灵敏度、网站更新率、网速、时速、手速……都被要求越快越好。生活中此类现象并不少见:美团可买“准时宝”,网购可选“次日达”,快递可用“当天到”……人们都在尽量争取时间、捕捉时间,又继续在空余出来的时间里,漫无目的地以“加速度”的节奏生活着。如此,不仅不能支配、控制时间,反被时间操纵、拿捏,最终变成了时间的“仆人”。
此外,考生也可以进行这样的思考:正因为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时间变得充裕、使人们对时间的使用更加自由,一部分人又不可避免地会沉浸在科技产品带来的麻醉性快乐里从而模糊了时间概念,不再重视、珍惜时间,任由时间在短视频、游戏、影视等娱乐产品中悄悄流逝,茫然而机械地为消耗的时间投入心力,奉献生命,欲罢不能。
材料并未给出明确观点,需要考生调动联想、迁移、实证、推理等能力,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形成观点、展开论证。因此,考生在写作时,既要思考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便利——“更好地掌控时间”,又要思考技术发展给部分人带来的负面影响——被时间所控制而无法挣脱,成为“仆人”,并对此进行辩证思考:作为现代人,我们既要肯定技术发展的不凡成果和积极意义,又要避免因技术发展而产生的隐患——使人忘记初心的快节奏、快生活,让人消弭斗志的泛娱乐、大流量;今天,我们更应坚持本心,不失真我,客观理性地看待技术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君子使物”而“不为物使”。
写作时,考生可以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善使时而不困于时”,然后分别论述在技术发展的条件下善于利用时间的方法、意义和“困于时”的乱象、原因,由此论证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应该善于使用、把控时间,而不能一味被“快生活”牵引、诱惑、操纵,从而随波逐流,失去了独立思考、正确判断的能力。写作过程中,要注意立足现实,联系生活,尽量使用有时代气息、贴合社会发展节奏的论据。最后强调观点,收束全文。
立意:
1.把握主旋律,避免泛娱乐。
2.君子用时,不为时用。
3.欣赏“快时代”,拒绝“快生活”。
4.校自己的“时钟”,做时间的主人。
例文:
享受“快时代”,拒绝“快生活”
武侠小说有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折射出的是侠士对武学境界的热切向往。时至今日,“快”已经成为一种人们乐于追求、致力升级的生活状态。然而,时代可以“快”发展,社会可以“快”进步,技术可以“快”更新,人生的节奏却不能太快,生活的步伐不能太快,生命的进程不能太快。
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技术的更新迭代拓展了人们的想象力,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带给现代人无限便利。凭借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人们已经脱离了以往凡事亲力亲为、低效劳动的生活模式,进入了节时省力、高能高速的全新状态。随着智能搜索引擎、OSO系统、图文人像识别、ChatGPT等人工智能产品的上线,以往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的大量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得以压缩,以往紧张匮乏的光阴陡然间变得富余,时间变得可省可控,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劳动的进程、节奏、结果进行预判与规划,有利于人们更自由、更合理地协调生活、安排工作。人们尽情地享受着“快时代”带来的轻松满足,任意挥洒着“快时代”赐予的简易便捷,将节省下来的大量时间按需分配、充分使用,实现了时间效益的最大化。
遗憾的是,在技术发展使时间变得充裕、人们对时间的使用更加自由的同时,现代人又往往陷入一味以“快”来衡量科技水准、娱乐效果、生活质量的怪圈。键盘代替了手写、5G覆盖了全球、GPS遮蔽了视线、短视频霸占了视听平台、阅读器替换了纸质书、Apple Vision Pro开启了新虚拟世界……我们开始无法忍受缓冲与等待,无法面对时间的滞留与拖延,我们在“快时代”的裹挟和冲击下,像风一样往前追赶,不断刷新更快的生活“加速度”:网速不能不快,“当日达”网购不能不快,“准时宝”服务不能不快,通讯产品的发布不能不快,游戏续作的产出不能不快……人们匆匆忙忙,步履仓促,盲目机械、漫无目的地不停飞奔,将压缩出来的时间投掷于下一轮对“快”的追逐——当现代人走得太久太忙,便早已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诚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进步不可阻挡,留恋旧日的缓慢、盼望时光的逆流并不可取,但茫然求快、懵懂浮躁的生活态度同样不可倡行。我们不应只懂得享受“快时代”的产品升级、技术更新、人力解放,更应重视当下,积极体验,感受生活原有的节奏与过程,追寻生命本身的沉淀与况味,不被乱象迷眼,不被“速度”迷心,不被潮流迷本。
技术发展开启全新局面,科技飞跃提供无限机遇,新时代的青年更应妥善利用技术革新所缩减出的宝贵时间,奋足向前,砥砺耕耘,致力攀登学业与事业的高峰,享受“快时代”,拒绝“快生活”,从而收获智慧圆满、幸福充实的丰盛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