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义诗》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就义诗》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8 12:3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恨不抗日死,
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就义诗》
吉鸿昌(1895-1934),河南扶沟人。早年参加西北军,以英勇善战升为旅、师长。1928年入北平陆军大学特训班学习。1929年起任宁夏省政府主席、国民党第十军军长、第二十二路军总指挥兼第三十军军长。1930年所部被蒋介石调驻河南,因反对进攻中国工农红军,被强令出国。“一二八事变”后回国。1933年5月联合冯玉祥等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二军军长兼北路前敌总指挥,出师抗日,收复多伦等地,使全国抗日士气大振。同年10月,同盟军在国民党军队和日伪军夹攻下失败。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天津继续从事抗日活动,同年11月9日被国民党复兴社特务刺伤被捕,24日在北平陆军监狱英勇就义。学习目标1.品味诗意,体会诗人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
2.感悟革命者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3.了解吉鸿昌,背诵诗歌。 吉鸿昌说“我是中国人”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剌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招待中国人,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以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到:“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了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1932年,吉鸿昌回到祖国,率领抗日同盟军,转战长城内外,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后来不幸被敌人诱捕,就义前他挥笔写下了正气凛然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今日羞”是指作者被捕后没被杀害,被国民党反动派凌辱。【赏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虽寥寥几笔,却将他临难时的愤懑之情直泻而出。1933年5月,吉鸿昌联合冯玉祥等组织抗日同盟军,同日军展开了英勇的战斗。同盟军军纪严明,同仇敌忾,收复了许多失地,深受全国人民的拥护。大敌当前,外侮在即,然而蒋介石政府却不顾全国人民的意志,公然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外屈膝退让,对内疯狂屠杀抗日爱国志士。在生死的关头,吉鸿昌已将自己个人的命运同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自觉地联系在了一起。体现出了一个革命者博大宽广的胸怀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表现了作者为抗日而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赏析】
这两句,紧承上句,“国破尚如此”, “国破”是因其壮志未酬身先卒之憾恨而让他刻骨难忘。东北沦陷,生灵涂炭,而日寇的野心也肆意膨胀,华北危急,平津告难,在此国之将亡之际,腐败的国民党政府依然推行其不抵抗的卖国政策。吉鸿昌早已抱定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毅然决心。如果不能死在抗日前线上,那么留此头颅又有何意。其悲壮之势,豪迈之情,直逼云霄。小结: 诗歌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袒露了作者不甘受奴役,不愿意当亡国奴的民族气节,为没有能够死在抗日的战场而深感遗憾和对民族前途的无比担忧以及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牺牲精神。杨超烈士就义诗满天风雪满天愁,
革命何须怕断头?
留得子胥豪气在,
三年归报楚王仇。朗读背诵 烈士的身躯倒下了,可我们仍然好像听到了他的放声大笑,他的共产党员的自白,他那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高大的英雄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大声朗读背诵,来表达我们对千千万万位革命烈士深深的敬意和怀念!课后作业清明是个缅怀、悼念先烈的日子。转眼又是清明,在学了革命烈士诗三首后,我们对他们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不禁想对他们说……
抒写真情庄严宣誓:
敬爱的先烈们,你们安息吧,我们一定继承你们的遗志,弘扬你们精神。刻苦学习,努力奋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让革命英烈之光点燃我们的理想之火!就义诗恨: 未抗日死羞:被捕遭辱悲:国家破败立志:为国献身爱国坚贞
视死如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