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小数加法和减法
4.1 小数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2.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和算法上的内在联系。
3.在互动学习活动中,体会合作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的算理。
【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谈话法。
学法:合作交流法。
一、导入新课
出示教材48页例1情境图。
师:同学们,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用加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吗?(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对应的问题)
让学生根据问题列式,教师板书。
4.75+3.4=
4.75-3.4=
…
师:同学们不仅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还列出了算式,这些算式的共同点是什么?
生:都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师:对,这些都是小数的加、减法,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二、探究新知
1.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出示教材48页例1第(1)题。
师:刚才我们列出了算式4.75+3.4,你会用竖式计算4.75+3.4吗?先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并收集学生算法,再指名学生汇报板演。
生1:
4. 7 5
+ 3. 4
5. 0 9
师:说一说你这样算的理由。
生1:我是先把两个数的末尾对齐,然后再计算的。
生2:
4. 7 5
+ 3. 4
8. 1 5
师:同样说一说你这样算的理由。
生2:我是先把两个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再计算的。
师:两名同学说得似乎都有道理,但是两人计算的结果不同,到底哪一种算法正确呢?为什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生3:我认为第2名同学的算法是正确的。4.75元是4元7角5分,3.4元是3元4角,4.75+3.4的竖式应该把元、角、分的数分别对齐着写,才便于相加。
生4:我同意第2名同学的算法。4.75是由4个1,7个0.1和5个0.01组成的,3.4是由3个1和4个0.1组成的,根据整数加法的经验,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而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师:你们两人阐述得很有条理,点赞!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最后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使它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2.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出示教材48页例1第(2)题。
师:我们学会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那么你会用竖式计算4.75-3.4吗?
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如有困难可寻求组内同学的帮助。
指名某个小组代表说一说他们组的解决方案,然后其他组员补充,完善本小组的意见。(重点让学生明白差的百分位上的5不是直接移下来的,而是经过5-0=5计算得来的)
指名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边总结边板书规范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也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
3.和或差末尾有0的小数加、减法。
出示教材48页“试一试”题目。
师:怎样列算式?
生:4.75+2.65= 4.75-2.65=
学生先独立计算,再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名学生板演。
4. 7 5
+ 2. 6 5
7. 4 0
4. 7 5
- 2. 6 5
2. 1 0
师:7.40和2.10末尾的“0”应该怎么处理?
生:应该去掉小数末尾的“0”,也就是要把计算的结果化简。
师:化简的依据是什么?
生:依据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4.归纳总结。
师: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
师: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生: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得数里的小数点要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计算的结果要化简。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49页上面的“练一练”。
各个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做得又对又快。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时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得数里的小数点要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计算的结果要化简。
五、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八的第1~3题,以及相应课时的练习部分。
小数加法和减法
4.75+3.4=8.15 4.75-3.4=1.35
4. 7 5
+ 3. 4
8. 1 5
4. 7 5
- 3. 4
1. 3 5
4.75+2.65=7.4 4.75-2.65=2.1
4. 7 5
+ 2. 6 5
7. 4 0
4. 7 5
- 2. 6 5
2. 1 0
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从低位算起。
小数点对齐,计算的结果要化简。
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发挥集体的智慧去完成学习任务,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还有利于因材施教,弥补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教学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