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疆域
第1课时 优越的地理位置 海阔陆广的大国
本课教材以“优越的地理位置”“海阔陆广的大国”为标题,阐释我国得天独厚的空间位置以及我国辽阔的国土。其中叙述式课文重点阐述了我国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说明了我国地域范围广大,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辽阔;活动式课文让学生通过对比,认识我国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优越性,并从不同角度认识我国的邻国,旨在帮助学生强化国家领土主权、国土安全意识。
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和知识积累,学生对我国的国土面积和邻国会有初步的了解,因此学习兴趣会比较浓厚;同时由于其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我国海陆位置及其优势的学习会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在课堂活动设计中应采用趣味、灵活的方式,帮助学生识记图中信息,引导学生学习有意思的地理。
目标要求及核心素养 ·能够运用中国在世界的位置示意图,描述我国的地理位置(区域认知)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对比,感受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能够运用中国的疆域及邻国图,找出我国疆域的四至点,理解我国东西端的时间差异和南北部的气候差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能够在中国的疆域及邻国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增强国家版图意识与海洋权益意识(区域认知)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区域认知)
学业质量要求 ·熟练阅读中国疆域图,并会描述中国的地理位置与疆域特征 ·会用文字或图示表达自己对“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的理解,知道原因和依据
教学重点:结合地图描述我国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并能描述我国的陆地领土与海洋领土;我国邻国及临海;南海诸岛和钓鱼岛。
教学难点: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一、导入新课
播放《航拍中国》视频,带着学生欣赏我国的大好河山,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疆域,激发学生认识中国辽阔疆域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1.引发思考:如此美丽的中国在哪里?我们该如何用地理的语言描述它的位置呢?
2.指导读图:学生阅读教材图1.1“中国在世界的位置”,结合教材内容,逐步分析得出:
(1)半球位置:我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纬度位置: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南部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地区位于寒带。
(3)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陆兼备。
3.教师启发:我国的地理位置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有什么优越性吗?下面我们通过分组探究活动来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
合作探究: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俄罗斯、巴西、哈萨克斯坦、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安排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完成下列任务。
小组一:阅读教材图1.2“中国、俄罗斯、巴西、哈萨克斯坦、日本在世界的位置”,说出俄罗斯、巴西在地球五带中所处的位置,并将它们与我国比较,讨论我国在纬度位置方面有什么优越性。
小组二:阅读教材图1.2“中国、俄罗斯、巴西、哈萨克斯坦、日本在世界的位置”,说出哈萨克斯坦、日本的海陆位置,并将它们与我国比较,讨论我国在海陆位置方面有什么优越性。
教师点拨:纬度位置能够影响气候,气候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重要的影响;海陆位置对于发展对外贸易和交往有重要的影响。
提示:小组一:俄罗斯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巴西纬度较低,气候炎热;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小组二:哈萨克斯坦是一个内陆国,与海洋距离较远,不利于发展海洋事业;日本是一个岛国,四周被海洋环绕,不利于边境贸易发展;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可以从海陆两方面进行对外贸易,也能够发展海洋事业。
学生总结:我国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南部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地区位于寒带,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太平洋,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有利于从海陆两方面同世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和友好交往,也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
(二)海阔陆广的大国
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图1.5“中国的疆域及邻国”,结合教材内容,得出:
(1)领土四至点:最南端在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市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最西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最东端位于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
(2)我国疆域面积辽阔: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陆上国界线长约2.2万千米。大陆海岸线长约1.8万千米,主张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3)我国大陆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海峡有台湾海峡、琼州海峡。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重要岛屿有台湾岛、舟山群岛、海南岛、南海诸岛等。
补充:歌诀记四至。
头上顶着黑龙江,脚踏曾母暗沙岛;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上摆摆尾。
2.教师提问:(1)结合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阅读教材图1.3“中国领土南北部的气候差异(1月)”,思考: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国南北存在巨大的纬度差异,气温的差异导致了自然景观的不同。
(2)阅读教材图1.4“中国领土东西端的时间差异”,思考:我国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在同一时间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提示:由于我国东西跨经度很广,因此东西端产生了明显的时间差异。
教师归纳:我国东西之间的距离约为5 000千米,南北之间的距离约为5 500千米,再加上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来描述我们伟大祖国的辽阔国土和悠久历史,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3.合作学习:学生阅读教材图1.5,合作完成教材“活动”第1题的表1.1。
类型 国家名称
陆上相邻 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隔海相望 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日本、韩国、朝鲜
既陆上相邻又隔海相望 朝鲜、越南
补充:歌诀记邻国
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尼和不丹;南面缅老和越南;隔海六国要记全,印尼马文菲日韩。
4.我们刚才了解了我国辽阔的疆域,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理解,从国家之间商品贸易的角度,谈谈我国邻国数量多的优势,完成教材“活动”第2题。
教师精讲点拨:邻国众多,为我国提供了广阔、多样的贸易市场;可以通过陆路和海路建立便捷的贸易通道;有利于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带动我国同邻国的贸易增长。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知道了我国地理位置具有优越性,优越的地理位置也是我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了解了我国领土的四至点,知道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本课时内容是学生在八年级的起始课程,既有回顾、承接七年级学过的知识的部分,又有拓展延伸、综合应用的部分,学生也正是从这里开始,正式进入了中国地理的综合学习。因此,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是综合分析地理思维的培养,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体会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让学生能够将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与地理原理结合起来,赋予其真正的“地理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