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学习模型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通过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解决问题,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该模型的核心特征包括问题的真实性、探究的自主性、过程的合作性以及评价的多元性。历史学科具有丰富的史料资源,为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引导学生围绕具体历史问题展开探究,可以使学生更加深人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在内容上,本课主要介绍了南亚印度、东亚日本与朝鲜、美洲印第安文化的概况。第一子目主要从宗教、史诗、艺术介绍了印度的文化成就,并指出了印度文化的影响,着重突出印度文化的丰富多彩;第二子目主要介绍了朝鲜、日本的文化成就与其和中华文化的相互交流,突出在借鉴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第三子目主要介绍了印第安文化在宗教、历法等多方面的文化成就,突出其文化的特色鲜明,与遭到入侵的遗憾。在单元观上,本课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与前两课介绍欧洲、非洲与南亚的文化呈现并列关系,三课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课目观上,本课向上将讲述欧洲文化的主题转移到亚洲与美洲,向下承接传递文化文明的途径—人类迁徙;在子目观上,三个子目分别介绍南亚、西亚与美洲的文化,呈现并列关系。综合来看,本课主要是通过与前面两课一起,向学生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领悟到这样多样性之上,进一步分析多样的成因,并产生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正确看待各地区文化的感悟。学生情况分析:本课面向的是高二年级学生。在学识水平上,学生在中外历史纲要(下)已学习过印度、朝鲜、日本等相关情况,对种姓制度、日本朝鲜发展历程等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基础。但学生缺乏将细碎零散的知识组合起来,宏观看待的能力,未能从中领悟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成因,通过文化交流促进文明进步的更高层次的结论。在学习能力上,学生通过高一以及高二大半学期的学习,已初步学会分角度去思考问题,历史思辨能力有一定提升,教师可以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在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深化历史认识,提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成就,认识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并进一步了解其形成原因,感悟文化交流的重要性(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家国情怀);能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梳理出印度、日本、朝鲜、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与印加帝国的发展历史与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认识到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对不同地区文明地理位置与文明成就的对比,认识到影响文明发展、多元性的不同影响因素(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通过对比不同地区文明的兴衰发展,认识到文明交流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文明之间需要交流借鉴的观念(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南亚、东亚与美洲各自的文明成就、文化特点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理解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讲授法、史料研习法、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南亚:印度有历史吗? ——文化发生的可能性东亚:日本朝鲜文化是中国的附庸吗? ——文化多元的必然性美洲:如果没有殖民者,美洲能独立发展出高水平文化吗? ——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三张图片趣味引入新课:【呈现材料】【设问】印度文化丰富多彩,马克思却说:印度没有历史;日本文化似乎都很有特色,让人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来自日本,辜鸿铭却说:日本文化不过是中国的附庸;美洲文化曾被西方殖民者入侵,文明并不发达,但其实美洲也创造出了灿烂非凡的文化,所以伯恩斯说:如果未被殖民,美洲的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州的文化相媲美。【呈现材料】【设问】学者们所提出的几个观点,似乎和我们惯有的对于这三个地区的文明的印象并不一致,那么学者们为什么这么说?他们一定是正确的吗?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样三个问题,第一,印度究竟有历史吗?来看文化产生的可能性;第二,日本和朝鲜是中国文化的附庸吗?来看文化多元的必然性;第三,如果没有殖民者,美洲能独立发展出高水平文化吗?来看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三个问题,产生对本课的思考,主动了解南亚、东亚与美洲文化;建立起本课的学习框架 通过三个问题建立起本课的学习框架,让学生对本课有更为清晰的认知与知识结构;以设置认知冲突、问题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一、南亚:印度有历史吗? —文化发生的可能性 【呈现材料】【设问】马克思曾经这样说:印度的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而我们通常说的印度的历史,不过是一个接着一个入侵印度的侵略者的历史。他所指的其实是印度一直被外来侵略,未发展出自己的本民族的历史。马克思为何这么说呢?从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度南面被印度洋包围,东面有喜马拉雅山,西北有兴都库什山脉,西边则有苏莱曼山脉,天然屏障看起来将印度包裹得密不透风,但是唯独这个位置,藏着一条从中亚通向南亚的秘密通道—开伯尔山口”。正是这个山口,给外来民族提供了从西边进入,侵略印度的便利。【呈现材料】【设问】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印度的发展历史,原始的哈拉帕文化,被雅利安人从西边入侵,经历列国时代、孔雀王朝,中间被希腊人、波斯人等入侵,文明中断,在建立起几多帝国的统一中央集权国家之后,近代又被突厥人蒙古人英国人入侵。从政治发展史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思的话是有道理的。但是说一个国家有没有历史,还要从其文化发展史来看。在雅利安人的冲击之下,印度创造了婆罗门教、种姓制度等文化,接着佛教、印度教相继兴起,后来的殖民者又将伊斯兰教、基督教带来了印度。印度由此成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融合的国家。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看到,印度有历史,而且是多样性、包容性的历史。【过渡】:那么这是我们从宏观的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论证了马克思的观点是片面的。而我们知道,历史除了宏观角度,还包含微观的文化、艺术等方面。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能不能从宗教、艺术等角度找到更多的更全面的论据。【呈现材料】【设问】这是印度的宗教发展概况,同学们在纲要下已经大概学习过印度的宗教,请同学们通过这几个宗教的发展概况,思考印度宗教整体有怎样的特点,而这样的特点又能证明印度有怎样的历史?【呈现材料】【设问】尽管宗教繁多,但其等级性始终不变,而这也给印度社会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现代社会,这种等级性仍然有突出的体现。所以我们可以说,印度有历史,而且是一种等级性明显的历史。【过渡】:而除了宗教,印度也还有其他的文学艺术成就,它们又能体现出印度文化怎样的特点呢?【呈现材料】【设问】从这些多样丰富、令人惊叹的成就中,能看出印度文化有怎样的共性?这样的共性又能体现出印度历史文化怎样的特点?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印度文化成就大多都与宗教有关,且佛教的地位尤为突出。所以,我们可以说,印度有历史,并且是宗教性明显的历史:文学、艺术、法律、道德观念等都深受宗教的影响。【过渡】:说到这里,我们已经从印度的历史、宗教以及艺术发展概况证明了印度并非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没有历史,它有包容性强、等级性明显、宗教性突出的历史。相信同学们也学习到了一些如何从不同角度论证或者是反驳某个观点的方法。那么运用这些方法,我们一齐来看第二个问题,日本和朝鲜是中国的附庸吗? 通过图片,思考马克思作出这样论述的原因。树立印度发展的历程与文化成就,从政治发展史的角度思考马克思观点的合理性;从文化发展成就的角度思考马克思观点的片面性自主回顾印度宗教的内容,梳理不同宗教的概况,思考其共同点与其对印度社会的影响。提炼总结印度文艺成就的共同点 结合历史地图认识到文化发生的原因,培养学生读历史地图,通过历史地图联系历史知识,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不同的角度思考历史观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证明与反驳历史观点的能力,培养辩证的历史思维 通过让学生自主回顾与思考已学习过的内容,巩固其已有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延展出更深层次的认知。在较为简单的历史现象的问题上让学生自主梳理并寻找共性,培养其阅读、提炼历史材料的能力。
二、东亚:日本朝鲜文化是中国的附庸吗? ——文化多元的必然性 【呈现材料】【设问】伯恩斯曾说,日本向中国学习,想要发展自己的人才,但却变成了全盘抄袭中国的文化。这个观点必然有其偏颇之处,但存在即合理,有这个观点存在那么说明日本朝鲜文化必然有其与中国文化的相似之处,那我们先来看,日本朝鲜文化有没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这个论述是不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呈现材料】【设问】文字上两国都借鉴汉字发明自己民族的文字;制度上两国都学习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政治官职、经济土地制度、日常文化上都学习中国。中国古代实力强大,文化广泛辐射周边地区,由此形成了东亚的儒家文化圈,而朝鲜日本也就是这个小圈里的成员。因此刚才学者的观点是合理的吗?似乎有其合理性。我们可以以此证明,日本、朝鲜的文化与中国文化是相似的:文学、艺术、制度等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成为中华儒家文化圈的一员。【过渡】:但同时,相似就等于抄袭吗?他们有照搬照抄中国的文化吗?似乎它们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我们以日本的武士道文化为例来进一步了解。【呈现材料】【设问】日本武士从神道继承下来,要忠于天皇;同时,又吸收了儒家的思想,要知耻;此外,还在佛教身上学习了,要看透死亡。所以我们看到,日本以本民族的神道为基础,吸收儒家文化、佛教文化,最后共同成为了自己独特的武士道。因此,日本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具有持续性、稳定性;在此基础上不断学习发展,具有外向性、创新型;而也正是这样不断地融合,造就了它的矛盾性、独立性。【过渡】:学习到这里,我们已经领略到了南亚与东亚文明的风光,他们都在不断的向外求索,吸收外来的文明,然接下来我们要看到的美洲却是一个独立封闭发展出来的文明。 梳理日本、朝鲜的历史发展进程与文化成就,从不同的角度提炼它们与中国文化的相似之处总结提炼武士道精神的内涵,并以武士道精神为例,体会日本与朝鲜的文化独特性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与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其历史思维的长期塑造培养学生从图片材料、文字史料、文学著作中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三、美洲:如果没有殖民者,美洲能独立发展出高水平文化吗? ——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呈现材料】【设问】直到近代地理大发现美洲才被人们所广泛接触到,然而地理大发现所带来的却不仅仅有美洲的知名度,殖民者同时也给美洲带来了许许多多的苦难。因此有学者说,美洲的文明特征极高,如果不是被征服的话,美洲可以同房其他任何洲的文化相媲美。那么美洲文明是否真如他所说的那样高?假如没有殖民者,美洲能独立发展出与其他州相媲美的高水平文化吗? 【呈现材料】【设问】如果直观地从这个表格看成就,并且是在一个没有借鉴任何外来因素的环境下独立发展出来这样的成就,美洲的文化看起来是很先进的。 【呈现材料】【设问】但从这段材料,并结合这幅地图,美洲文化又呈现出农业成就突出,但生产工具简陋;科技成就突出,但发展畸形;独立发展,封闭性强的特点,社会总体处于落后水平。【呈现材料】【设问】所以,正如人类学家博厄斯所说,两个社会群体之间彼此的交流越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越多,那么进步与发展也就会更加的明显。在缺乏交流的情况下,美洲也许能够发现发展出自己独立的高水平文化,但是需要花费的时间是不可估量的。而这也证明了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同学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当下中国如此的强调对外开放交流。世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梳理美洲文化的发展历程与成就,总结美洲文化发展的特点阅读材料,分析美洲文化的特点通过美洲文化由独立发展到近代被外来侵略者强行打断发展的历程,思考美洲文化带给我们的教训,探究当下应当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不同文化。 通过对同一事物,两种不同观点的呈现,制造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对真实案例与学者权威观点的了解,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形成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对当下正确对待不同文化态度的认识,提升其世界视野。
课堂小结 【呈现材料】【小结】 本堂课通过提问印度是否有历史,领略到了南亚古代印度文化的丰富多元,看到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所影响到的文明发生的可能性;通过思考朝鲜与日本文化是否是中国文明的附庸,领略到了东亚古代朝鲜日本文化的借鉴同时也在创新,看到了每个民族自己的特性所影响到的文明多元的必然性;最后通过探究如果没有殖民者,美洲是否能独立发展出高水平的文化。领略到了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独立神秘,认识到了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总结梳理本课知识框架,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尝试回答课前提出的三个问题,运用学习到的论证历史观点的学习方法 教会学生理性看待、独立思考历史观点的能力;培养学生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历史事物;培养学生以历史事实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
教学反思
本堂课总体来说内容较为繁杂,PPT呈现内容较多,还有再精简材料之处;课堂对某些材料的角度历史严谨性还有待加强,有部分解读为了贴合教学内容而有些偏离作者本意;由于是常规课堂的涉及,在考虑到时间因素的情况下,课堂最后的升华深度不足,还可以再设计一些对于文明交流重要性、在现实的意义等问题的思考进行思想深度的拔高。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