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扇形统计图
1.会制作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
2.能解释数据分析的结果,能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1.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制作扇形统计图.
2.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重点: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学会制作扇形统计图.
难点:从扇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并且正确地获取信息,利用数据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见”过扇形统计图,当时可以从中读取信息,但是不会画.由于前面已经具体学习过数据的收集问题,因此,本节教学中建议从一个具体问题出发,直接进入数据的表示环节,指导学生学习扇形统计图的画法步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明确在扇形统计图中如果没有其他条件,是无法得出具体的数量的.
(一)情境导入
通过调查、试验收集到的数据,怎样才能清晰地反映信息 如何制作扇形统计图呢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大家小学里已经学过,有印象吗 能回忆起来是怎样的一个图吗
(二)新知初探
探究一 扇形统计图及其画法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办好学校阅读周的活动,校图书馆计划购买200册图书,奖励在阅读周各项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图书馆张老师想了解现在同学们更喜欢读什么类型的图书,以便购买的图书受同学们欢迎.于是他设计了如下调查问卷,在全校随机选取了120名同学进行调查.
调查问卷 你最喜欢阅读的图书类型是什么 (单选) A.文学 B.历史 C.科普 D.军事 E.艺术 F.其他
调查结果如下表:
最喜欢阅读 的图书类型 文学 历史 科普 军事 艺术 其他
人数 36 24 27 12 12 9
(1)如果让你协助张老师买书,你会提出什么购买建议 你是如何考虑的
(2)喜欢文学类图书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 喜欢历史、科普、军事、艺术、其他类型图书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分别是多少 上述所有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3)你能尝试用扇形统计图表示上述结果吗
解:略
归纳:
1.用圆和扇形分别表示总体和各个组成部分数据的统计图叫作扇形统计图(或称饼形图),其特点是能直观地、生动地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
2.在扇形统计图中,每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等于该部分所对应的扇形 圆心角 的度数与 360 °的比.
2.根据上述张老师的调查数据,按如下方法绘制扇形统计图:
(1)计算各选项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并填在下表中.
(2)计算各个扇形圆心角的度数,并填在下表中.其中,圆心角度数=360°×该项所占的百分比.(3)在下面圆中画出各个扇形,并标上百分比.
最喜欢阅读 的图书类型 文学 历史 科普 军事 艺术 其他
百分比
对应的圆 心角度数
解:略
3.议一议: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1)圆代表总体;
(2)扇形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
(3)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
归纳:
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 所占的比例 .
针对训练:见导学案.
任务一 意图说明
通过实例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画法步骤.
探究二 从扇形统计图获取信息
观察·思考
观察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用整个圆表示总体,那么哪个扇形表示总体的25%
(2)如果用整个圆表示你们班的人数,那么扇形B大约表示多少人
(3)如果用整个圆表示9 hm2稻田,那么扇形C表示多少公顷稻田
解:(1)扇形A.
(2)根据实际回答.
(3)约3.78公顷.
思考·交流
如图所示是甲、乙两家庭全年支出费用的扇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小刚认为就全年食品支出费用来说,乙家庭比甲家庭多,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为什么 与同伴交流.
解:不同意小刚的看法.因为从扇形统计图中只能看出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如果没有其他条件,是无法得出具体的数量的.
小结:圆代表的是总体1(即100%),圆的大小与具体的数量大小没有关系.
尝试·思考
小亮对全班40名学生进行了“你对哪些课程非常感兴趣”的调查,获得如下数据:语文20人,数学25人,英语18人,生物学10人,信息科技34人,其他12人.他想用扇形统计图表示这些数据,却发现6项的百分比之和大于1.为什么会这样呢
解:原因在于这一调查可以多选.
针对训练:见导学案.
任务二 意图说明
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学会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数据信息解决问题,同时明确从扇形统计图中看不出具体的数量,绘制扇形统计图设置调查问卷只能是单选等事宜.
(三)当堂达标(要求:限时5分钟,独立完成)
见课件
(四)课堂小结
见课件
(五)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1.扇形统计图及画法 例题与板演练习
2.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应用
通过课堂展示讲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此过程更利于发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以便指导今后的教学.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