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飞跃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飞跃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5 13:5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届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飞跃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意境”在中国诗学中也常常称为“境”“境界”。“意境”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诞生,是中国哲学美学思想和艺术实践的产物。“意境”理论正式形成于唐代,唐人关于“意境”的理解,有两个方面的规定至关重要,即“意与境会”和“境生于象外”,它既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精神的体现,也是唐代美学诗学实践的产物。“意与境会”这一命题为中唐权德舆明确提出。所谓“意与境会”,强调意境创造是审美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与景、意与境的浑然一体和不可分割。不过,在“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关系中,唐代诗学家又特别强调“心”的作用。唐代诗歌创作和诗学主张的一大特色就是重视艺术家的心源开启,以达到心与物、意与境的统一。“境生于象外”则是唐代诗人关于意境创造的另一重要原则,“境生于象外”并不否定境与象的关系,但它更重视的是对有限“象”的突破与超越。所谓“象外”,不在感性经验和语言文字的实象之美,而在于超越实象、超越可感的经验进入到心灵世界。
唐代关于“意境”内涵这两方面的基本规定,也成为后世理解“意境”的基本原则。王国维的“境界”说无疑也继承了古典意境说的这些基本原则。虽然,“境界”说将“观物”与“观我”并举,提出情景二原质等说法,已明显呈现出西方哲学美学二元论思维方式的特征。不过并不能因此就将它与传统诗学对立起来。在“境界”说的物我、情景的关系模式中,有着传统诗学的情景相生、物我双会思维模式的深刻影响。所谓“意与境浑”“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等说法,基本意思还是强调“意”与“境”二者是不能偏废的,意境的构成同情与景、意与境融合的程度密切相关。这与唐人的“意与境会”的意境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另外,王国维谈意境,非常重视意境的象外之象和言外之味。更重要的是,王国维的“境界”说,并不只是与传统诗学理论观点存在着某种对应,它本就是中国古代美学诗学实践的产物。
(摘编自毛宣国《“意境”之争:从理论回归艺术实践》)
材料二:
“境界”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王国维继承了中国传统词话的形式以及中国传统诗学理论中的范畴,融会西方思维方式和理论资源,标举“境界”说。“意境”与“境界”本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文论范畴。在“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影响下,“意境”重在强调“情”与“景”的相互依存与相互融合,注重诗词整体效果的阐释。王国维引进西方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用主客体的关系转换了原来的情景关系,将情与景置换为主观和客观,摆脱了单纯从情景关系立论的拘限,以一种超越性的整体直观来实现主体与客体的审美交融。这种“境界”说既承继了中国传统的诗学脉络,又得益于康德、叔本华等人美学思想的启迪,是具有新的意义之维的现代化概念。
王国维的境界说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意境”“境界”说的承接,他拈取佛学中的“境界”一词,总结传统意境理论;另一方面吸纳了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以融会中西的阐释态度对“境界”作出了现代化改造。王国维从主客二元论出发,将“景”扩大为文学描写对象的“自然及人生的事实”,把“情”解说为“对事实之精神的态度”,对情景关系作了二元对立的划分,用审美主客体的关系转换了原来的情景关系。这是把西方辩证法二元对立统一的程式引入了“意境”的范畴,与中国古代“情景同构”下的“情景交融”意境论内涵大不相同。王国维摆脱了单纯从情景关系立论的拘限,从境界说中引申出“造境”“写境”、“理想”“写实”、“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隔”“不隔”等一系列二元对立新范畴,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诗论体系。据此系列阐释理念,王国维对于诗词的评价和阐释也超乎传统,对传统词派颇具冲击力。王国维从中国具体的文学创作实践出发,以西方主客二分的视角予以观照,跳脱中国传统物我不分的模式,彰显出与传统词学大相径庭的阐释特点。其可贵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局限于或停滞于西方的思维,而是落脚中国,由“分”再到“合”,以一种超越性的整体直观来实现主体与客体的审美交融,达到主客二分后的天人合一。
自王国维始,学界谈意境和境界开始引入西方理论资源,为中国传统的意境理论不断注入新的理论血液。且意境、境界已成为诗学理论的核心范畴。无疑,王国维的境界说影响了后世诸多学者。虽然各学者对意境的阐释各不相同,但无一不受到王国维阐释模式的影响,其对于意境的审美性以及融会中西的追求是一脉相承的,“意境”也在各位学者的阐释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转入现代美学的行列之中。
(摘编自薄莉璠《王国维的文学阐释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与境会”和“境生于象外”是唐人关于“意境”理解的两方面的规定,也是后世理解“意境”的基本原则。
B.唐人认为“情”与“景”浑然一体,王国维则对情景关系作了二元对立的划分,并代之以审美主客体的关系。
C.《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在兼收并蓄研究思路下的成果,其独特性在于书中首创“境界”说这一全新诗学理论。
D.王国维的“境界”说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模式,启发后世学者开始融会中西,不断赋予“意境”新的时代内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意与境会”的规则下,唐代的诗歌创作重视艺术家的心源开启,以达到心与物、意与境的统一。
B.传统的诗学研究中,诗论家对意境的研究重在强调情与景的关系,存在单纯从情景关系立论的拘限。
C.王国维在创新、完善诗论体系的基础上,对诗词做出了超乎传统的阐释,使得传统词派受到冲击。
D.王国维发展“境界”说的经历表明,吸收西方理论资源是创造性地发展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基础。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唐代诗人重视“对有限‘象’的突破与超越”观点的一项是( )
A.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
B.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C.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D.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
4.为什么说不能将王国维的“境界”说与传统诗学对立起来,请结合材料一简述理由。
5.“境界”的研究对鉴赏古代诗词有哪些启示? 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白鹇相约
范晓波
第一次到金刚岭时,我已陪父亲在江西婺源虹关和飞凤峡转悠了两天。他过了年就80岁了,在外一般只愿住一晚,路过金刚岭时,身心已有些疲乏。只因听说有可能拍到白鹇,才同意进山看看。
我们到达时是午后,白花花的秋阳在屋瓦、树冠和剪影般的山脊上一闪一闪,问从村口路过的村民,这里是否有白鹇出没。他说,有。随后掏出手机打电话把老汪喊来。老汪看上去60多岁,听说我们为白鹇而来,他说要等到傍晚5点左右,白鹇才会下山来觅食。
父亲问:“一定会来吗?”
老汪憨笑着答:“一般都会来的,我每天会撒点玉米给它们吃。”
父亲看看手机上的时间,担心赶夜路回去不安全,犹豫了很久,说:“还是下次再来吧。”
我记下了老汪的手机号,并约好,下次再来。
此后半个月,我多次向老汪询问白鹇的消息。老汪答:“差不多每天都下山来,有时是早晨,有时是傍晚。”
20多天后,我接上父亲往婺源赶。到达金刚岭时,夜色把整个村落藏在怀抱里,①只有寥落的几点灯光把村庄和山野区分开来。打了几次电话,才找到老汪的民宿。他的民宿就是他的家,有十几间房,两个房间留给自己和儿子,其他都能住客。
晚餐吃的是面条。父亲问:“明天一早能拍到白鹇吗?”
老汪像没把握答出标准答案的小学生,望望老伴,又看看桌面,说:“这两天风大,每天早上都有人进山捡板栗,白鹇看见人可能不敢下来。”
老汪的老伴接过话来:“是哦,刚才我看见有人戴着头灯进山了。风把板栗都刮到地上了,厚厚一层,一晚上能捡几筐。”
②老汪见父亲送到嘴边的面条停住了,赶忙说:“明天傍晚肯定能拍到的。我去山边守着,不让他们干扰白鹇。早晨实在拦不住,好多人舍不得睡,半夜就进山了。”
我也怕父亲失望,问老汪:“除了白鹇,金刚岭还有哪些鸟和动物?”
老汪才说到每天早上红嘴蓝鹊好吵,他老伴就把话头抢了过去:“老鹰也多。我们的鸡放养在菜园里,老鹰常冲下来偷小鸡崽。有一次,我家的母鸡被它吃了半天,我冲到边上,它才不甘心地飞走。”
见我面露好奇,她干脆坐到桌边,摆起架势开讲:“蛇也偷鸡的。有次我去捡鸡蛋,看见一条手腕粗的乌梢蛇卡在鸡栏的网上,网眼太小,它钻不过去,也不晓得退回去。猴子也很多的,有时会来菜地里偷萝卜。猴子胆子大呢,我们隔着溪水大声驱赶,它们理都不理……”
听到这些故事,我和父亲这一晚都睡得很香。
第二天公鸡还没叫,父亲就去山口的观鸟棚碰运气。果然如老汪夫妇所言,陆续有村民背着箩筐从山里回来,发梢上闪着露水的光,箩筐里全是毛茸茸乒乓球大小的板栗。
吃过早餐,父亲坐在屋前的院子里晒太阳。③老汪的房子地势全村最高,门前就是层层叠叠的徽派防火墙和屋脊,波浪状往前展开,再远处是狭窄的田野和高耸的山峰。此刻,还有起得晚的人家在生火做早饭,乳白的炊烟被朝阳镀出华美的金边。
上午在村里拍了点林鸟。我们去飞凤峡的溪流边转了一圈,午餐吃了山泉水里养大的草鱼和苦槠豆腐。回到老汪家二楼阳光通透的房间,身子往被褥上一靠,倦意舒适地袭来。
鸡鸣、狗吠、蜜蜂忽远忽近的哼唱、风掀动竹风铃的脆响、锄头砸进泥地的闷响、山林里敲打木头的声音……声响连成一条路,牵引着思绪回到遥远的童年。我枕着这些声响迷迷糊糊地沉入睡梦中。醒来时,墙壁上斜框状的阳光已经移到了墙角。
父亲不在房间。我从窗户探头出去张望,见他正扛着相机往观鸟棚走。我带上长焦镜头追出去,发现老汪正在路口站着,劝说几个追逐嬉闹的孩子远离观鸟棚。老汪说,刚才有一只白鹇下到了山脚平地,有个游客刚好也走到那里,把它吓了回去。他要守在路口,确保白鹇能放心下来。我在观鸟棚和父亲会合不到两分钟,10米外的树丛中又有白影闪动。我曾在赣南近距离拍到过成群的白鹇,了解它们的特点。父亲从未见过白鹇,听我说白鹇要出来了,显得有点紧张。两只雄性白鹇,一前一后,歪着头,试探着往山下老汪撒过玉米的草地上慢慢移动,一边走,一边在草丛里啄食。当它们雪白的长尾完整地显露出来时,父亲的相机咔咔咔响个不停。
羽毛这么白,长得真好啊!父亲一边拍一边感叹。
等夜幕降临白鹇回山时,父亲因匍匐太久都有点直不起身子了。原本计划拍到白鹇就返程,他忽然改口说:“④如果你愿意多住一晚,我也没有意见,这地方太好了。”
第二天早上我睡到自然醒时,父亲已扛着相机在村边守候红嘴蓝鹊了。可能是因为昨天已了却夙愿,他的步态不像先前那么着急了,一边走,一边悠闲地和早起的村民聊天,似乎他已在金刚岭居住生活了很久。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第一人称视角记录了“我”与父亲在金刚岭寻找并拍摄白鹇的经历,过程虽一波三折,但“我们”最终成功拍到白鹇。
B.文章多处细节写出父亲对白鹇的渴望,如感到身心疲乏却愿意进山,相比之下,“我”对白鹇兴趣寥寥,只为陪父亲实现愿望。
C.老汪作为金刚岭的居民,十分熟悉白鹇的习性,他是白鹇与父亲的“中间人”,在父亲与白鹇相见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D.老汪家附近充斥着各种声响,但“我”却不觉得吵闹,反而在这声响中睡了很长一觉,因为“我”内心已经深深地被这里吸引了。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描写村庄与山野在黑暗中几乎融为一体,说明我们到达金刚岭的时间较晚,也暗示出村庄保持着较为原生态的风格。
B.句子②中的“停住了”,与《哦,香雪》中香雪初次看到火车时“双手紧紧捂着耳朵”的描写一样,都通过细节刻画出人物的紧张。
C.句子③以老汪家的视角描写金刚岭的建筑特点和自然环境,因房屋地势高对金刚岭一览无余,视角由近及远,极具空间层次感。
D.句子④与前文“在外一般只愿住一晚”呼应,顺利看到白鹇使父亲态度发生转变,而父亲愿意留下只是因为还想继续观赏白鹇。
8.“我”与父亲为白鹇而来,但文中穿插了大量关于金刚岭其他动物的描写,请结合文本分析其效果。
9.文章记叙了“我”与父亲两次“主动寻找”白鹇的故事,却以“与白鹇相约”为标题,是否存在文不对题的问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章,少为吏,给事使府。国初,授三司使、检校太傅,从征杜重威于邺下。章尽心王室,知无不为,罢不急之务,惜无用之费,收聚财赋,专事西征,军旅所资,供馈无乏。及三叛平,赐与之外,国有余积。然以专于权利,剥下过当,敛怨归上,物论非之。章急于财赋,峻于刑法,民有犯盐矾酒曲之令,虽丝毫滴沥,尽处极刑。吏缘为奸,民不堪命。
(节选自《旧五代史·列传四》)
材料二:
苏逢吉,长安人。高祖①建号于太原,逢吉自节度判官拜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车驾至汴,朝廷百司庶务,逢吉以为己任,参决处置,并出胸臆,虽有当有否,而事无留滞。李涛与逢吉论甥舅之契相得甚欢涛之入相逢吉甚有力焉。逢吉尤贪财货,无所顾避,求进之士,稍有物力者,即遣人微露风旨,许以美秩。及杨邠为相,稍夺二苏之权,自是尽敛手而已。邠每惩二苏之失,艰于除拜,至于诸司补吏,与门胄出身,一切停罢。时论以邠之蔽,固亦由逢吉、禹珪本不能至公于物之所致也。
(节选自《旧五代史·列传五》)
材料三:
《易》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汉、唐之兴,其亲也,不能如周、召之一心,而分土为侯王者,固不可拔也;其贤也,不能如伊、吕之一德,而居中为宰辅者,固不可乱也。亲不可恃,天也,则庶几恃有贤辅以左右之耳。刘知远之命相,竞求之于军幕执笔之客佐,天下贱之恶之,狎而蔑之,倏起旋灭,无为太息者,尤无足怪矣。故刘氏之亡,亡于苏禹珪、苏逢吉之为相,王章之为三司使也。四年而刘氏之庙荡为寒灰,尚谁推哉?
天之下,民所仰者君也;君之下,民所仰者相也。君非君,则天不能息其乱;相非相,则君不能保其国。开国承家,小人亟用,人之所鄙,天之所弃,不能一朝居矣。二苏从幕中贱士躐②辅弼之荣,即求如敬翔、任圜、和凝而不可得,乃欲伸弱主以折强臣,其待四年而亡犹晚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高祖:指后汉高祖刘知远。②躐(liè):指超越等级。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李涛与逢吉论A甥舅之契B相得C甚欢D涛之入E相F逢吉G甚H有力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心,为……竭尽心思,为动用法,与《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的“哀”用法不同。
B.而,表示转折,与《师说》中“而耻学于师”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
C.《易》,指《周易》,亦称《易经》,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为“六经”之首。
D.足,值得,配,成语有“微不足道”,其中的“足”字意思与此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章为政期间优缺点并存,一方面他一心为朝廷,集中财力与物力以供军需,但另一方面又存在执法过严的问题。
B.苏逢吉身为朝中重臣,参与处理朝中各项事务,但其未能坚守清正廉洁的为官原则,反而大行卖官受贿之事。
C.杨邠吸取教训,谨慎对待官职任免之事,禁止任用各部补充官员和名门之后,这获得了众人的认可与赞扬。
D.王夫之认为国家的持久发展取决于明君与贤臣的互相配合,后汉仅维系四年就灭亡,正是因为没有做到这一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杨邠为相,稍夺二苏之权,自是尽敛手而已。
(2)亲不可恃,天也,则庶几恃有贤辅以左右之耳。
14.材料三开篇引用古语,提出观点“小人勿用”。王夫之在论证该观点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苏轼
持杯遥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持杯更复劝花枝,且愿花枝常在莫离披。
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愿月圆无缺”与“且愿花枝常在”两句描写,表达出词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B.词人选择暂时放下世间的荣辱沉浮,因为此时恰有良辰美景,只须豪放一饮。
C.相较李白《将进酒》中有酒有朋友陪伴,词人此时没有知音,只能孤独自饮。
D.本词选取“花”“月”等意象,营造出清丽、柔美的意境,体现婉约的词风。
16.词中反复提及了“持杯”这一动作,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亮入学时看到学校的校训为“宽宏、坚毅、行远、担当”,便猜想校训可能源自《论语·泰伯》中的“ , ”两句。
(2)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用沉默的场景表现深切哀伤和无尽思念的句子是“ , ”。
(3)语文老师要求大家思考“云”这一意象并谈谈个人感想,小敏第一个发言:“云蕴含着思乡之情,古诗词中常以云象征游子,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这个大杂院里,总是有人养鸡。当年养起鸡来,并非习惯使然,而是经济使然。鸡蛋涨价,人们需要营养,主妇们就想:养只母鸡,下个蛋吧!总之,养鸡在那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 ① 。
有鸡就有鸡叫。我现在老了,一个人睡在屋子里,又好失眠,夜里常常听到后边邻居家的鸡叫。人家的鸡养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毛色,我 ② ,但听这声音,是很熟悉的,很动人的。说白了,我很爱听鸡叫,尤其是夜间的鸡叫。我以为,在这昼夜喧嚣,人海如潮的大城市,能听到这种富有天籁情趣的声音,是 ③ 的享受。美中不足的是:这里的鸡叫,没有什么准头。这可能是灯光和噪音干扰了它。鸡是司晨的,晨鸡三唱。这三唱的顺序,应是下一点,下三点,下五点。鸡叫三遍,人们就该起床了。
我十二岁的时候,就在外地求学。每逢学校开课之日,母亲总是听着窗外的鸡叫。鸡叫头遍,她就起来给我做饭,鸡叫二遍再把我叫醒。我在农村听到的鸡叫,是伴着晨星,伴着寒露,伴着严霜的;伴着母亲对我的期望,伴着我自身青春的奋发。
现在听到的鸡叫,只是唤起我对童年的回忆,对逝去的时光和亲人的思念。彩云流散了,留在记忆里的,仍是彩云。莺歌远去了,留在耳边的,还是莺歌。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根据下面所给的一组意象,仿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月光、荷花
20.文中加点处连续使用多个“伴着”,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1.选文中的“鸡叫”声藏着作者对逝去岁月的无限情思,读来令人动容。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同样有这样“执着而坦诚”的表达。请你阅读下面的文字,从“情”和“景”关系的角度,为其写一段评点性文字。要求:100字以内。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节选自《我与地坛》)
22.下面的文字是小明给爷爷转述的用药说明,不够简明扼要,不利于爷爷记忆用药相关事宜。请对这段转述进行缩写。要求:保留必要信息,不超过100个字。
爷爷,这盒药是医生专门给您开的,您一定要按时吃,千万不能忘了。每天早上起床后,记得要吃一片,不能多也不能少。这个药是肠溶片,所以一定要整片吞下去,不能咬碎或者嚼碎,不然药效就不好了。每天早上吃完早饭后再吃药,饭后吃药对胃好一些。如果早上忘记了,中午想起来的话,就赶紧补上,但是不要一次吃两片,还是按照一天一片的剂量来。晚上睡觉前就不要再吃了,因为晚上吃药可能会影响您的睡眠。这个药的副作用不大,但如果您感觉有什么不舒服,比如肚子疼、恶心或者头晕等,应该立即停止吃药,然后去医院门诊看看。还有,药要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不要放在潮湿的地方,不然药会受潮失效。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科技日新月异、文化丰富多彩的今天,“输入”与“输出”成为人们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话题。我们该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D 3.B 4.①王国维“境界”说强调“意”与“境”不可偏废,与传统诗学中“意与境会”的意境理论一脉相承。
②王国维“境界”说重视象外之象和言外之味,与传统诗学重视对有限“象”的突破与超越一致。
③王国维“境界”说本就是中国古代美学诗学实践的产物,不能将二者对立。 5.①鉴赏古诗词时,既要善于区分诗歌中的客观意象和主观感情,又要整体上把握二者的关联。
②鉴赏古诗词时,既要从中国传统研究中汲取营养,又要吸收新知,从多角度出发,理解其内涵。
6.B 7.D 8.①内容上,其他动物的故事抚慰了“我”和父亲因可能见不到白鹇而担忧的心情,同时使文本更具生活气息与乡土韵味。
②结构上,讲述其他动物舒缓了叙事节奏,丰富了文章内容,避免文章只围绕白鹇展开而显得单调,为后文父亲融入金刚岭的生活埋下伏笔。
③主旨上,动物趣事展现出动物不惧人类的场景,勾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9.观点一:不存在。
①父亲多次不顾疲乏来到金刚岭“邀约”白鹇,白鹇克服对人类的恐惧最终来到此地“赴约”,有尽力赴友人之约的意味。
②父亲初见白鹇的紧张,与白鹇出现在父亲面前的“试探”,仿佛两位素未谋面的友人初次相约见面时的状态。
观点二:存在。
①与白鹇相见是“我”与父亲多次主动寻找的结果,“我们”只能被动地等待白鹇的出现,这是一种单方面的行为。
②白鹇看见人便不敢下山,可见其对人类的态度是害怕与恐惧,故其不可能与“我们”相约见面。
10.BDF 11.D 12.C 13.(1)等到杨邠担任宰相的时候,(他)逐渐剥夺了苏逢吉和苏禹珪的权力,从此他们全部约束了自己的行为。
(2)亲族的力量不可以依仗,这是天意,那么或许只能依仗有贤能的宰辅来在君王身边辅佐他了。 14.①举例论证。以汉唐因贤相而兴,后汉从幕僚中选相为例,强调小人勿用的意义,凸显论点。
②对比论证。将汉唐之兴与刘氏之亡、后汉之臣与他国之臣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凸显任用小人的弊端,强化观点。
15.C 16.①从叙事视角来看,词人连续的三次“持杯”动作,使得全词始终以词人的第一人称视角来表情达意。
②从人物形象来看,“持杯”多次出现,反复吟唱,强化了词人与酒为伴、畅饮而醉的形象,独具韵味。
③从诗歌情感来看,词人从“持杯劝饮”到“持杯而醉”,“持杯”为全词的线索,串联起词人由无奈到豁达的情感变化。
17.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18.①权宜之计
②不以为意
③绝无仅有/独一无二 19.示例:月光隐去了,留在记忆里的,仍是月光。荷花凋谢了,留在心中的,还是荷花。 20.①连续使用五个“伴着”,构成排比的句式结构,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②将鸡鸣与“我”的成长环境并举,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恩与对青春奋斗的铭记。 21.示例:作者笔下的蜂、蚁、瓢虫、蝉蜕、露水与草叶,都于地坛这方天地自在活动。他将细微的生命动态与园子的荒芜相融合,以景衬情,借生灵的活力展现对生命的热爱与思索,传递出虽历经苦难,但生命依然不息的信念。
22.示例:爷爷,这是医生专门给您开的药,您记得不要让它受潮。每天只能吃一片,吃的时候要整片吞下去,不能嚼碎。需要在早饭或午饭后吃,但不能在晚上吃。吃药后如果感觉身体哪里不舒服,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
23.例文:
输入与输出共舞,成长与发展同歌
在科技浪潮奔涌向前、文化画卷绚丽多彩的今天,“输入”与“输出”成为人们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话题。如何平衡“输入”与“输出”,让二者和谐共舞,成为我们亟待探寻的智慧密码。
输入,是成长的基石,是知识的蓄水池。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广泛地输入,能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知识的广袤天地。牛顿,这位科学巨匠,正是站在前人研究的坚实基础上,不断汲取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等多领域的知识,才得以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为人类探索宇宙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孔子韦编三绝,博览群书,终成一代圣贤;苏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留下了诸多千古名篇。他们的成功,无不源于对知识输入的重视。输入,如同种子深埋土壤,拼命吸收养分,只为有朝一日破土而出,绽放生机。
而输出,是对输入的检验和升华,是展现个人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它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将我们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成果。它恰似夏日里的骄阳,激发我们的创造热情。达·芬奇,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传奇人物,不仅广泛涉猎绘画、雕塑、建筑、解剖学等多个领域,不断输入知识,更将所学所思通过惊世骇俗的作品呈现给世界。《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背后,是他对绘画技巧、人物情感的深刻理解与独特输出;《最后的晚餐》的场景描绘,是他对宗教文化、人性洞察的精彩展现。正是通过不断的输出,才让他实现了从知识到智慧的华丽转身。
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输入与输出需要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输入与输出,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输入是输出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足够的输入,输出就会缺乏深度和广度,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一个人不读书、不学习,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那么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也会束手无策。而输出则是输入的动力和目的,通过输出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或增强自信力,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吸收。
因此,“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输入是跬步,是小流,是成长的点滴积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输出是破浪之风,是济海之帆,是成长的飞跃与升华。在科技日新月异、文化丰富多彩的当下,我们应如技艺精湛的舞者,在输入与输出的舞台上,以知识为旋律,以创造为舞步,跳出优美动人的成长之舞。
让我们以输入为基础,饱蘸知识的墨水,在成长的画卷上勾勒出梦想的轮廓;以输出为动力,挥洒创造的激情,为画卷添加上绚丽的色彩。在输入与输出的和谐共舞中,奏响成长发展的激昂乐章,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