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5 13:5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八年级学业质量监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试卷和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2.考生要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3.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中国文化崇尚“和”,八年级开展“以和为贵”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任务。
探“和”之义
汉字简化前,“和”与“龢”常常通用。“龢”字左边是形旁“龠”,字形似屋宇,内悬一组编钟,下设笙箫之类的吹奏乐器;右边为声旁“禾”。这些乐器一齐吹奏,声音悦耳动听,故“龢”字的本义是乐声调和、和谐。“和”字的出现比“龢”晚,“说文解字”将“和”与“龢”分成不同意义的两个字。“和”指声音相应和、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后渐引申为“平和、温和、柔和”等意思。“和”字衍生的成语有很多,如和衷共济、和而不同、 【甲】 ……足见“和”在语言文化中jìn润之深。
1. 请给语段中的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 语段中画横线句子,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3. 请在【甲】处补充一个包含“和”字的成语。
品“和”之美
“和”之美,流淌在书本的字里行间:它是《社戏》中少年月夜归航时的潺潺水声与温柔晚风,勾勒出人与自然的恬淡和谐;它是《回延安》里“手抓黄土我不放”的赤子热泪与贴在心窝的深情,诉说着游子与故土的血脉相融;它是《安塞腰鼓》中如骤雨急促的鼓点,似旋风飞转的舞步,演绎着力量与节奏的激昂和鸣;它是《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中各国健儿掌心相握的温度与五环旗升腾的光芒, 【乙】 。
4. 语段中画横线句子的主干是:______________。
5. 用正楷准确、规范抄写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6. 综合语境,在【乙】处补写相应内容,使语段表意完整。
话“和”之境
“和”之境,自古便是文人墨客心之所系。陶渊明绘“①______,②______”(《桃花源记》)老幼共乐图,勾勒民生和睦之景;《诗经》中“窈窕淑女,③______”(《关雎》)以弦乐共鸣的悠扬韵律,传递倾慕之意,尽显情思和融;王勃以“④______,⑤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胸襟,让情谊穿越万水千山,展现跨越时空的心灵和鸣……这些千古绝唱,无不诉说着中华民族对“和”之境界的永恒追求。
7. 请根据语境,用正楷横写语段中空缺的古诗文。
8. 本次活动即将结束,请结合校园生活或社会现象,阐述你对“和”的理解。
二、阅读(40分)
(一)(11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各题。
【甲】
夫世称子美者,概以为诗人。愚以为诗道极于子美,而子美重于人者,不独诗也。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①于后者,仅可指数。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独以其诗哉?蜀自先秦以来,数千年间,通祭祀者才数人。若秦之李冰②,汉之文翁③、孔明④,皆以功德流远。而子美徒以羁旅困穷之人,轩然⑤与之并,是诚不独以其诗也。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读其诗,考其素履,一一可见。志其墓者,不过称之为文先生耳。矜乎!此何足以知子美哉?不知于当时,而知于后世,一世之短,百世之长,子美之名若草堂,虽与天壤俱存可也。
(选自《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四十三,有删节)
【注】①祠:祭祀。②李冰:战国时期著名水利工程学家。③文翁:西汉著名循吏。④孔明:即诸葛亮,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⑤轩然:高举的样子。
【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9. 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语。
提示 解释词语
“考其素履”中的“履”在《古代汉语词典》中的义项为:①跺,踏;②鞋;③步履;④经历。 (1)考其素履________
“志其墓者”中的“志”与“《齐谐》者,志怪者也”中的“志”词义相近。 (2)志其墓者________
10. 将下面选自【甲】文段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美之名若草堂,虽与天壤俱存可也。
11. 【乙】诗中杜甫用生动的画面展现了“羁旅困穷”之状,请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12. 【甲】文认为杜甫“重于人者,不独诗也”,结合两则材料,分析杜甫有哪些值得推重之处。
(二)(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瓦屋山行思
杨献平
①随“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采风团一行再度来到眉山,行游东坡区、丹棱等奇地胜景之后,转道洪雅。于一个早晨,攀登瓦屋山。这是一座桌子一样的山,位于四川省洪雅县瓦屋山镇境内,四川盆地西缘大相岭东南麓,为邛崃山峨眉之支脉,与雅安市的荥经县相连。
②由洪雅县城进山,正行之间,忽然大雾并小雨。如此的天气,在眉山的大多数地区很常见。我们一行到雅女湖岸边,环顾四周,只见裸露的湖边长满了青嫩的绿草,像极了姑娘光洁的头发,美妙而纤柔,一会儿集中散开,一会儿又兀自耸起。这种自然的陈设和铺排,充满诗意,好像仙境中的地毯,再配上两岸山坡根部散落的白色民舍,这种情境,令人想起美好的隐居。
③这瓦屋山,若是在北方,肯定是一派刚雄之姿,尽管也会草木丰茂,但绝不会如此丰饶。在索道上俯瞰,山体陡峭,草木静默,不见岩石与土坡,只有翠鸟的鸣叫,在沟谷和树林之间穿梭,仿佛温柔的响箭,令人心神宁静而又澄明。沿着木板铺排的索道前行,可以看到一些古树,苍苍郁郁,弯曲的和挺拔的,像极了人世间各个不同的人生。有些枝丫上长满了绿色的苔藓,粗大的根部缠绕的藤蔓上,甚至开着红色的绚丽花朵。【甲】我不知它的名字,只觉得,事物之间的相互依附与成就却是匪夷所思,看起来朽而无用的,却对其他生命来说,是肥沃的生身之地甚至一展风采的疆场。
④在山中行走,空气发甜,似乎可以荡涤身心。沿途之间,偶尔的小风吹过,这轻微的动作,惊动了树叶上的水珠,一颗颗地,如同银子,跳将下来,噗然作响,转瞬又在湿润的土地上无声而灭,好像乌有。【乙】远处白雾包裹一切,就连在其中的我们,也都成为这瓦屋山当中的一部分,和这山里的野猪、猴子、大熊猫、牛羚、林麝、黑熊等动物,同样有着休戚与共的生命与精神联系。在一面瀑布前站定,仰望飞流直下,这轰隆隆的声响,仿佛是大山在向所有有灵性的事物进行诉说。
⑤这浩浩之水,竟然来自山顶,真令人难以置信,山顶怎么会有如此大的水呢,而且不止一处,无休无尽。闭上眼睛,那种持续的砸地的声音,忽然就到了身体里面。这是瓦屋山最大的瀑布——兰溪。【丙】仰望这总高1055米的巨型瀑布,方才觉得万千事物,不过是稍纵即逝。人世滔滔,不过是后来继往。如此循环往复,无有休止。
⑥下山时候,落日彤红,犹如堆满明亮火星的炉火,余晖照耀的瓦屋山,呈现出一种幽秘与莽苍之色,还有一些难以表述的深邃和丰饶,自在和逍遥。
⑦瓦屋山之自然生态,是一种伟大的收藏与孕育。瓦屋山也是一种无限的敞开,向着所有的动物,当然也包括我们每一个人,更向着这个由来已久的世界,乃至徐徐降临的未来。因为,地球是人最好的生存生活场所,也是我们心灵与精神所寄的阆苑仙葩、美境胜地。夜间,再从县城的高处远眺瓦屋山,苍茫之间,庞然之山,巍巍而立。而高处的繁星,似乎飞舞的墨点,使得这山和天空浑然一体,优雅深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3.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按照登山顺序描写了瓦屋山的景色。请梳理作者的游踪及所见之景,完成表格内容。
游踪 所见景色 观景视角
雅女湖岸边 ①________ 平视
索道上 山体陡峭,草木静穆,古树苍苔交织 俯瞰
②________ 空气清新,白雾弥漫,充满野趣生机 环顾
瀑布前 飞流直下,水声轰隆,气势磅礴壮观 仰望
县城高处 山峰苍茫,繁星点点,天山一色交融 ③________
14. 请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沿途之间,偶尔的小风吹过,这轻微的动作,惊动了树叶上的水珠,一颗颗地,如同银子,跳将下来,噗然作响,转瞬又在湿润的土地上无声而灭,好像乌有。
15. 文中作者在描写景物时,多次融入个人感悟。请从【甲】【乙】【丙】中任选一处表达作者“所感”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16. 如果你是瓦屋山景区文化宣传员,请选择文中的一处景色作为打卡点,为该打卡点取一个名称,并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宣传语。
(三)(1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说到朗读,我们常常会想起学生的晨读课,大家一起举着书本大声诵读课文的情景想必人人都经历过。然而,这种朗读的方式真的有助于学习吗?是否朗读能让我们加深记忆呢?
②记忆有三种不同的类型:甲、乙和丙。
③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背古诗为例,“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句古诗,但这只是一个感觉记忆,大概只能保持0.25~2秒。如果我们想将感觉记忆转化为更长时间的记忆,就要对它进行编码。编码的过程带有很多个人色彩,有些人会根据诗句内容来想象画面加以记忆,有些人会根据诗句读音来加以记忆。如果没有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记忆的死敌一“遗忘”就会马上将它带走。
④短时记忆有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通过图像依次呈现B,C,P,E,V,F几个宇母,再要求被试者按照顺序进行回忆。结果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如E和F,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由此看来,边看边读是一个双编码的过程,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
⑤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朗读时,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也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不过,要实现终生不忘,还需要不断重复,及时巩固。
⑥改善记忆力,除了朗读这种深加工之外,还有一些简单易学的方法。
⑦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也是一种记忆的好方法。大脑的觉醒状态是指大脑的兴奋水平。早在19世纪,心理学家就已发现,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记忆效率最高,下午6点到8点效率最低。当然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会随个体生理机能的状态不同而产生差异。关于记忆规律,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我们继续探索和发现。
【材料二】
【材料三】
①形成长期记忆的第一步是付出注意力。如果你对周围的世界关注度不足,大脑根本不会把你体验到的感觉存留下来。大脑通过连接神经细胞形成长期记忆。神经连接的大网将所有感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段记忆:某个场景看起来是什么样子,摸起来是什么感觉,闻起来是什么气味。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越频繁,你的记忆就越鲜明。
②科学家做了一项实验,让几百位受试者在没有导游带领的情况下自行游览了一座教堂。游览过程中,受试者需要根据指令记录一些细节,一部分受试者带相机,他们需要按指令拍摄照片,另一些受试者什么都不做。游览结束后一周,所有受试者接受突击测试,研究人员问他们在游览过程中理应记得的一些细节。结果发现,不带相机的受试者在10道题里大约能答对7道,而带了相机的受试者大约能答对6道。二者区别细微却不容忽视,线索从A到D。
17. 请根据材料一补全甲、乙、丙三处内容。
18. 请根据材料二的图表信息,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19. 小语经常苦恼于记不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长诗,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和学习经历给他提三点建议。
(四)名著阅读(5分)
20. 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有同学认为保尔·柯察金是“苦难磨砺精神”的典范;但也有同学认为,其多次经历的苦难已超出常人承受范围,可能导致“过度的苦难消磨意志”。你赞同哪种观点?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1.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小语:“在家看见的总是墙,走出去才能遇见山海。当脚步迈出门槛,世界的精彩便扑面而来。”
小文:“是啊,登一座山,云海会拓宽你的眼界;读一本书,思想能穿越千年时空。走出去自己的世界,才能拥抱远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请结合你的生活或学习经历,以“走出我的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你可以叙述故事,也可以写一篇演讲稿,还可以进行其他文学创作……
要求:
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内容具体充实,表达真情实感;
③不少于500字,不得抄袭、套作;
④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八年级学业质量监测
语文答案
注意事项:
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试卷和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2.考生要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3.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1~8题答案】
【答案】1. xuán 浸
2. 将“说文解字”的双引号改为书名号/应为《说文解字》
3. 示例:和风细雨/风和日丽/和颜悦色/和蔼可亲
4. 它水声与晚风/它是声与风
5. 如骤雨急促的鼓点,似旋风飞转的舞步
6. 示例:谱写出竞技与团结的和美乐章/演奏着竞争与友谊的国际交响
7. ①黄发垂髫②并怡然自乐③琴瑟友之④海内存知己⑤天涯若比邻
8. 示例1(校园视角):校园里,“和”是包容与协作。课间讨论时,同学们分享不同思路,碰撞创意;社团排练中,同学们彼此配合,相得益彰,让节目更精彩。“和”让差异化作成长助力,编织青春里互助共进的温暖图景。
示例2(社会视角):社会中,“和”是多元与共生。乘坐公共交通时,不同职业、背景的人们彼此礼让,共享有限空间;社区生活中,居民们跨越年龄与文化的差异,共同维护家园的整洁与安宁。“和”将个体差异转化为社会活力,构筑起文明有序、温暖互助的城市底色。
二、阅读(40分)
(一)(11分)
【9~12题答案】
【答案】9. ①. 经历 ②. 记载
10. 示例:杜甫的美名像草堂,即使和天地一起存在也是可以的。
11. 示例1:秋风破屋。“风怒号”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听觉角度写出秋风的猛烈。“飞”“洒”“挂罥”运用动词生动刻画茅草四散飘落的场景,写出诗人的痛惜。
示例2:群童破茅。运用动作描写将孩童抱茅的天真可恶与诗人倚杖叹息的虚弱无力形成对比,以自嘲口吻用“盗茅”一事表现生存困境,表达诗人的无奈。
示例3:娇儿破被。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铁衾棉被,夸张表现被子陈旧,棉絮结块;孩子因寒冷蹬破被褥的细节,更突显被子破烂不堪,从而体现诗人的困顿与悲凉。
示例4:破屋漏雨。以“无干处”的极端环境描写,配合“雨脚如麻”的比喻,既表现漏雨之密集,又暗示愁绪之纷乱,表现诗人的痛苦难眠。
12. 示例:①杜甫既有诗歌的卓越成就,更有孝友忠信的节操。②诗人虽自身遭遇不幸,茅屋破败,但能够推己及人,联想到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表现了诗人广济苍生的博爱情怀。
(二)(14分)
【13~16题答案】
【答案】13. ①. 绿草青嫩,民舍散落,情境诗意美好 ②. 在山中(或:沿途之间) ③. 远眺
14. 示例1:(多角度)画波浪线句视听结合,以目视微风中水珠跳落的动态、耳听“噗然作响”的声音,来表现雨中山林的静谧与润泽。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水珠比作银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水珠晶莹、饱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沉醉与欣喜。四字短句与长句结合,句式兼具轻快灵动与舒缓自由。
示例2:(单角度)画波浪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惊动”“跳将”给水珠赋予了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水珠在小风吹过时纷纷掉落的场景,表达了作者沉醉和欣喜。
15. 示例1:甲作者从苔藓生长于枝丫,花朵绽放于朽木,悟出自然界中生命相互依存、彼此成就的关系。表面腐朽的树干,对苔藓却是赖以生存的“沃土”,说明那些看似无用之物,也许存在的巨大价值。藤蔓上开着红色的绚丽花朵,表现出生命在逆境或卑微处依然能够焕发光彩。
示例2:乙作者通过山中雾气朦胧,包裹一切,写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我们成为山的一部分,使作者从“观察者”转变为“参与者”,我们不再是山中的过客,而是与草木鸟兽共同组成了山中的风景。作者将自己与“野猪、猴子、大熊猫……”并列,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平等,所有生命共享一片山林。
示例3:丙作者站在巨大的瀑布前,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由此产生了对生命的感慨。瀑布的壮阔让作者感到生命的渺小与短暂,我们的生命就如这水流一样转瞬即逝。然而瀑布的水流循环不止,正如生命的长河永无止尽。所以我们平日更应该珍惜时间,用开阔的心胸对待生活。
16. 示例1:打卡点名称:仙雾秘境·雅女湖畔
宣传词:欢迎来到仙雾秘境·雅女湖畔!这里湖水如镜,岸边绿草如少女秀发般柔美飘逸。晨雾缭绕时,白色民居若隐若现,宛如人间仙境。雅女湖是这秀美山水的精华所在。打卡这片诗意栖息地,您不仅能拍出绝美大片,更能体验古人“采菊东篱下”的隐逸情怀!
示例2:打卡点名称:古木奇缘
宣传词:网红打卡点“古木奇缘”值得一游。看这些千年古树,挺拔如勇士,盘曲似哲人,苔藓为它们披上翡翠外衣,藤蔓绽放着火焰般的红花。这里诠释着“朽木可栖”的自然智慧,老树孕育新生命,就像瓦屋山孕育着万千生灵。快来触摸岁月的年轮,感受生命轮回的奥秘吧!
示例3:打卡点名称:兰溪飞瀑
宣传词:瓦屋山的兰溪瀑布,似银河从天际飞泻而下,1055米的落差造就磅礴气势。站在瀑布前,感受自然的雄浑,亦能领悟生命的奔腾不息与永恒轮回。传说在此静立三分钟,瀑布的轰鸣会带走所有烦恼!快来打卡,开启一场心灵之旅!
(三)(10分)
【17~19题答案】
【答案】17 示例:甲:感觉记忆;乙:短时记忆;丙:长时记忆
18. 示例:①记忆保持百分率随着学习后的天数增加而下降。
②记忆保持的百分率在前5天急剧下降,之后逐渐平缓。
③大脑对诗和散文等有意义音节的记忆保持的百分率较高,而对无意义音节会更快遗忘。
19. 示例1:小语,别担心!首先,找个安静的地方,每天固定15-20分钟专心背诵,只有全神贯注大脑才会形成长期记忆。其次,你可以边读边想象诗里的画面,比如“八月秋高风怒号”的狂风场景,还可以配合动作来记忆,这样多重感官一起用,记得更牢。最后,复习特别重要,你可以默写或者讲给别人听。相信你一定能背下来的!加油!
示例2:①多朗读,边看边读,对易混淆字词重点标注:如“怒号”与“号呼”等发音相似处用不同颜色标记;②调动多重感官,想象诗中场景,如将“八月秋高风怒号”想象成狂风卷茅草的动态画面等来记忆;③选择上午11-12点大脑活跃时段进行背诵,并在安静环境,全神贯注地背诵;④及时巩固复习,减少被动记录,主动进行默写检测。
(四)名著阅读(5分)
【20题答案】
【答案】示例1:我赞同保尔是“苦难磨砺精神”典范。他历经战斗重伤、筑路饥寒、失明瘫痪等苦难,却未被打倒。失明后他转向文学,凭顽强意志完成《暴风雨所诞生的》。苦难如磨刀石,让他革命意志更坚定、对理想追求更执着,在苦难中成长,尽显超越常人的坚韧,是“苦难磨砺精神”的杰出代表。
示例2:我赞同“过度苦难消磨意志”。保尔一生苦难缠身,战场重伤、筑路遭恶劣环境与饥寒侵蚀,后来失明瘫痪。虽然他很顽强,但这些超常人承受的苦难也有负面影响,失明后他曾绝望到想自杀,说明过度苦难让其精神濒崩溃,意志受动摇。可见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苦难的限度。
【21题答案】
【答案】例文:
山风拂过窗台时
我曾以为,书桌前的窗台就是世界的边界。玻璃外是熟悉的老巷,玻璃内是习题册堆叠的方寸天地,直到那阵带着草木气息的山风,从千里之外吹来。
初二那年暑假,父亲带我去黔东南的山区支教。出发前,我对着地图上那个小点皱眉——那里没有恒温空调,没有24小时便利店,光是想想就让人窒息。抵达的第一个清晨,我被露水打湿的鸟鸣惊醒,推开门,整座山的绿意突然涌进眼里:梯田像被巨人折叠的绿绸,云雾在峡谷间慢慢游弋,穿蓝布衫的老人背着竹篓,沿着石阶稳稳向上,竹篓里的野猕猴桃偶尔滚出来,在石板上弹起清脆的响。
我负责教孩子们数学,可第一堂课就闹了笑话。我在黑板上画坐标系,问谁知道“原点”是什么。后排扎羊角辫的女孩举起手:“是山路转弯的地方!”我愣住的瞬间,山风从窗棂钻进来,掀动她洗得发白的衣角。后来我才知道,她每天要走两小时山路来上学,课本里的铅字,是她认识山外世界的唯一窗口。
周末,孩子们带我去采蘑菇。我踩着湿滑的苔藓,几次差点摔倒,他们却像小鹿般灵活。穿迷彩服的男孩突然停下,指着崖壁上一簇淡紫色的花:“老师你看,那是独蒜兰,只有下雨后才开花。”他眼里的光,比我见过的任何霓虹都亮。那天傍晚,我们坐在溪边,看夕阳把溪水染成蜜糖色。女孩说她想当医生,“这样就能给阿婆治腿疼”;男孩想造会爬山的机器人,“让山路不再难走”。他们的梦想,像山间的竹笋,带着泥土的韧劲,直直地指向天空。
离开那天,孩子们往我包里塞野核桃和晒干金银花。车开时,他们追着车尾跑,羊角辫在风里飞成小小的蝴蝶。我忽然想起出发前的自己,总抱怨习题太多、世界太小,却从没想过,困住我的从不是空间,而是不肯向外张望的眼睛。
如今,我的窗台摆着那簇压干的独蒜兰。每当山风(或是窗外的穿堂风)拂过,我就会想起那些在云端奔跑的孩子——他们让我明白,“走出我的世界”,不是去远方打卡,而是放下偏见与胆怯,像山风一样,穿过峡谷,越过溪流,去触摸那些真实而热烈的生命。
世界从不在地图上,而在每一步踏出去的勇气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