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第四十二中学人教版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一单元第1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南宁市第四十二中学人教版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一单元第1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8 12:5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概说 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
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能文能武,博学多才的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先秦诸子包括儒、道、法、墨、名、阴阳等。 儒 家儒家是由孔子开创。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克己复礼),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确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响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制度。 儒 家孔子:
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者。
1、孔子的生平经历:先祖是宋贵族,父叔梁 纥是奴隶主的下层。
“少也贱”。当过“乘田”“委吏”,“博学多能”。一生困厄,致力于思想、、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孔子的影响:
韩国:尊孔崇儒基地有232座
日本:尊孔子为“先儒孔宣父”
越南:定孔子诞辰为教师节。
3、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变化:
子贡使孔子由普通贤人变为超级贤人
孟轲、荀况使孔子由贤人变为圣人
董仲舒们使孔子从不得志向的圣人变为“素王”
王莽等使孔子由“素王”变为通天教主。
4、真实的孔子— 实际的教育家;不得志的政治家、专研道德的伦 理学家。 儒 家 孟子(前372~前289年),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又一位重要学者。思想要点:
一、张扬性善说(人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二、宣扬民本思想。
三、提倡仁政。 儒 家 荀子(前313~前230年),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
他提出了人能依据礼义征服自然的思想。认为人的是邪恶的——性恶论,所以弘扬“克己复礼”的思想。并试图把伦理道德规范落实到法制当中。 意思为: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选文展示孔子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品质。 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篇名只是摘取各篇开头两三个字。  了解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
(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
(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学习第一则:思考:
1、仪封人认为孔子是怎样的人?用原文段的语句回答并翻译。
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孔夫子为圣人来宣扬大道。
学习第二则:
1、长沮、桀溺是怎样的人?他们对孔子的态度是怎样的?
隐者。躲避世道的纷乱。嘲讽、瞧不起。
2、翻译孔子的答话并体会其内涵。
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我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参与变革了。
孔子的话有两层意思:人不可以与鸟兽同群,自己知会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告诉长沮、桀溺等,自己知会生活在世间众生之中)
自己之所以要改变这个世界,是以为天下没有德政— 假如天下有德政或政治清明,我就不会投身到变革天下的活动中去了。(告诉长沮、桀溺等,天下越是混乱自己越不会选择避世,因为自己有改变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
2【评析】
 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文中“丈人”的身份是什么?
他与孔子的主张有什么不同?
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13.
隐者。
主张:消极避世,认为社会混乱无法整治,还是回归田园去自力更生,洁身自好 .
子路: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不出来做官,就是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长幼间的礼节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义又怎么能废弃呢?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老人家想使自己保持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
主张:积极入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尽一切可能而去整治天下 .#14. 4【评析】
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
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反映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 5【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中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在我国传统中,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都是先秦儒家的大师,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模式。在修身为立足点上,无论是进还是退,两者并无差异。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更为执着。思考与探究 以“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 为格式写出一组排比句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一种勇于担当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一种对不平现实的勇敢抗争,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对真理的坚决捍卫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拓展练习拓展练习归纳整理一些“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作文素材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史可法(抗清名将): 城亡我亡,头可断,志不可屈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关押审问八年,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上 “火会更使真理永恒”。
西西弗斯:蔑视众神的命运安排,每天将巨石推上山顶,滚落,再推,决不屈服。
……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1掌握下列通假字。
(1)仪封人请见:
(2)桀溺:
(3)是鲁孔丘与:
(4)而谁以易之:
(5)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6)植其杖而芸:
(7)使子路反见之:“见”通“现”,引见之意。“桀”通“杰”,形容高大“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而”通“尔”,第二人称代“辟”通“避”“芸”通“耘”"反"通"返"
(1)长沮、桀溺耦而耕/子路拱而立
表修饰

表并列
罢了
表顺承
表顺承
表转折
(6)杀鸡为黍而食之
(7)欲洁其身,而乱大伦(2)而谁与易之(3)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4)已而、已而(5)趋而避之2、重点虚词“而”:3、古今异议词:
(1)遇丈人:
(2)明日:
(3)不仕无义:古,老年男子 今,妻子的父亲古,第二天 今,明天古,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
今,没有义气
4、词类活用:
(1)子路从而后:
(2)孔子下
(3)植其杖而芸
(4)止子路宿
(5)不仕无义
(6)欲洁其身
(7)歌而过孔子:
(8)而乱大伦:
(9)杀鸡为黍而食之:
名词活用作动词,落在后面名作动,下车
使动使动名作动,做官使动
名作动,唱着歌形使动动使动思考问题: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提示:孔子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
    2、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这”。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提示: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发点。言之成理即可。(在我国传统中,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都是先秦儒家的大师。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模式。在修身为立足点上,无论是进还是退,两者并无差异。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更为执着。)孔子的人生态度
积极入世;
勇于担当;
以天下为己任;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