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5 14:0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骨碌gū 硕果shuò 胆怯què 心有灵息xī
B.斑斓lán 震悚shǒng 袄襟jīn 大厅广众tíng
C.修葺qì 毛坯pī 贰臣èr 鲜为人知xiǎn
D.梭標biāo 俯瞰kàn 矗立zhù 忍俊不禁jīn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近年来,借助虚拟的数字空间开展年俗活动越发受到人们的欢迎。数字空间的年俗活动虽以虚拟形式呈现,但其_________的共通情感和文化认同却是真实而深沉的,而且它在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上更灵活,更贴近当代审美,因而备受_________。这种当代与传统的双向奔赴,_________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的道理。
A.装载 吹捧 印证 B.承载 青睐 印证
C.装载 青睐 印记 D.承载 吹捧 印记
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②此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而得名“清明”。③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④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清明承继着许多约定俗成的习惯和活动,催发着无数文人的诗情雅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A.“阳光明媚”“习惯和活动”“名篇佳作”三个短语的结构类型是各不相同的。
B.句②中的“此”指代的内容是“春季”。
C.句②中的“因而”是连词,句④中的“着”“了”都是介词。
D.句③是病句,修改方法是在“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后面加上“的景象”。
4.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犁,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我们学过他的《山地回忆》。
B.“卿”是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爱称,朋友间不能以“卿”为爱称。“孤”是古时王侯的自称。
C.《骆驼祥子》具有独特的“京味儿”。老舍不仅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老北京的人情风俗、市井生活,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位在革命烈火中百炼成钢的无产阶级战士——保尔·柯察金的成长故事。
二、名著阅读
5.名著阅读
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面对挫折,有的人选择退缩或逃避,而有的人则选择迎难而上。挫折是一块石头,懦夫被它绊倒止步,勇士却因它站得更高。
请任选以下一个人物,结合人物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骆驼祥子》祥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
三、名句名篇默写
6.古诗文默写
(1)双兔傍地走, 。(《木兰诗》)
(2)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3)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4)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5)青年杜甫在《望岳》一诗中表现出登临的决心、豪迈的气概以及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诗句是 , 。”
四、诗歌鉴赏
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农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拉杖无时夜叩门。
【乙】
寻春①
苏轼
东风来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②,野老③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④。
【注释】①题目为后人所加。此诗作于元丰五年,诗人被贬黄州期间。②酽(yàn):(汁液)浓,味厚。③野老:乡间老人。④招魂:宋玉曾作《招魂》,传说是为屈原招魂,这里指老朋友为自己还京奔忙。
下面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颔联写出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B.乙诗颔联以鸿雁的规律和春梦的虚无对比,传递诗人对人生荣辱的淡然。
C.两诗尾联都表达了诗人想再回此地的意愿以及对当地百姓的热爱。
D.两诗都借用“酒”这个意象,写出了农家在丰年殷勤待客的情谊。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②记》)
【注释】①楚之逐臣:指屈原。②幽芳亭:黄庭坚贬居戎州时自建小亭,名为“幽芳亭”。
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香远益清 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C.楚之逐臣 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D.平居与萧艾不殊 则字平如砥(《活板》)
9.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10.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11.根据甲、乙两文内容,概括两位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等,春节时用红纸书写吉祥或祝颂语句贴于门上。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张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的重要习俗。
②一说春联来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③另一说春联来源于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④据说贴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贴春联已成风俗,红色的对联贴在大门上,顿时就有了过年的气氛。
(选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①春联的内容有许多讲究。不同的人家,不同的行业,都会有不同于他人的祈望与祝福。春联的内容,不仅应符合自身的特点,更应体现出一种健康的审美趣味和追求。如“一夜连双岁岁岁如意,五更分二年年年称心”这样的春联概括了除夕连接旧年和新年,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追求和向往。
②春联在形式上有诸多限制。首先,上下联字数要相等。其次,上下联词性要相对。此外,春联采用平仄相间的节律,上联的平声、仄声分别对下联的仄声、平声,并且上联末尾字用仄声,听起来字调高扬、意犹未尽;下联末尾字用平声,听起来字调平缓、悠然而止。(现在的一声、二声大致相当子古代的平声,三声、四声大致相当于古代的仄声。)如七言春联“人逢盛世精神爽,岁转阳春气象新”的格律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巧妙的平仄安排,使春联诵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自带一种和谐的音律美。五言春联“春风吹绿柳,瑞雪兆丰年”,上下联末的“柳”和“年”就分别是仄声和平声。这就叫“仄起平收”。
③春联的张贴也有很多规矩:对联要竖贴,横批要贴在上下两联的上端正中的位置。由于中国古代的书写格式是从右往左写,所以规范的横批写法应是从右往左,那么贴对联时的基本方法是人朝门立,右手为上联,左手为下联。(这是最规范、最传统的贴对联的方法。)
(选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临近年关,出现了“智能春联”。百度联合央视网将人工智能(AI)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点燃了大众创作春联的热情。用户只需输入2至4个关键词,一副对仗工整、喜气洋洋的春联即刻呈现,还能生成带有姓名的专属春联卡片,为亲友送上定制的新春祝福。腾讯用户输入姓名,腾讯的互动页面就会为其“写”出一副“私人定制”的藏头春联。通过“学习”大量古诗词和对联,腾讯春联AI从最基本的规则开始,逐渐学会了对仗、平仄、韵律、起承转合等。科学家还从对联语料库里筛出一大批春联,让AI进行专门的“小样本”学习,了解在春节这种特定环境下,常用的字词、意象和表达。
(选自《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12.对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联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张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的重要习俗。
B.据说贴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已成风俗,现在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C.春联的内容,不仅应符合自身的特点,更应体现出一种健康的审美趣味和追求。
D.对联要竖贴,横批要贴在上下两联的上端正中的位置。贴对联时人朝门立,右手为上联,左手为下联。
13.春节将至,文文家里春联的横批“龙凤呈祥”贴好后,“年头喜至凤呈祥”“岁首春临龙献瑞”上下联的顺序却弄混淆了。请你帮她分辨一下吧!并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上联:
下联:
理由:
14.小亮想在互联网上选择一副“智能春联”送给爷爷奶奶,他可以输入哪些恰当的关键词呢?“智能春联”有哪些优势?请结合材料三的内容回答。
关键词:
优势: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又到椿芽飘香时
毕传高
①我的老家在鄂东一个名叫“乌沙畈”的小山村。记忆中,老家的云雾总是带着三分药香。四月的风掠过青砖黛瓦,将山坳里新发的椿芽香揉碎了撒向人间。
②老家的春天是从石缝里钻出来的。这时候,若往小镇的早集上走一走,定能遇见头戴蓝布巾的阿婆,竹篮里码着扎成小把的香椿芽。叶片上沾着露水,茎秆掐断处凝着琥珀色的汁,空气里浮动的香气,裹挟着泥土与晨雾的湿润,直往人肺腑里钻。
③“椿树打头不作梁,四月芽尖赛参汤。”祖父在世时常念叨这句老话。故乡人家多在檐前屋后栽种香椿,倒不图它成材,单为这年年岁岁守时的馈赠。我总记得屋前那株,树干虬曲如卧龙,树皮 裂似百岁老人的手。惊蛰过后,枝丫间便缀满玛瑙般的芽苞,待到清明雨落,嫩叶舒展如孔雀翎羽,在炊烟里轻轻摇曳。
④采椿芽是门讲究活儿。父亲会选在露水将散未散的清晨,扛着带钩的竹竿往山上去。父亲教我们姐弟看叶尖颜色:紫红者味醇,碧绿者气清。采时不可贪心,每枝只取顶芽两三片,留得母树续生机。我们拎着篾篮跟在后面,看父亲用竹竿轻巧一勾,嫩芽便簌簌落进篾篮里。
⑤最妙的还是母亲灶台上的戏法。青石垒的土灶烧着松针,铁锅热得泛青时,菜籽油“滋啦”一声跳起舞来。焯过山泉水的香椿切得细碎,拌上自家老母鸡下的蛋,金玉相融倒入锅中。这味道不同于城里的香精调料,倒像把整个春天的山野之气都收在碗里——初尝微苦,细品回甘,末了舌尖还留着草木的清气。
⑥椿芽炒蛋刚出锅,总要先给隔壁老人送一碗。他常说我家的香椿是沾了医圣的灵气——李时珍当年在泗流山采药,曾在我家歇脚饮茶,临走时将药篓里几粒椿实遗落院中。这话我原是不信的,直到某日在《本草纲目》翻见“椿樗”篇:“香者名椿,臭者名樗……椿木实而叶香可啖”,心中不觉一怔,对香椿的爱便又多了几分。
⑦山里的春天总伴着交换与分享。四一奶端来腌得透亮的香椿酱,敦六叔送来新挖的野竹笋,母亲则用晒干的香椿芽包了艾草青团回赠。最难忘那年春旱,香椿发得稀落,母亲把攒了半月的芽尖全给了坐月子的菊芬嫂。
⑧那年椿芽季,我告别了生我养我的大山,调到了县城。临行前,母亲往车里塞了一包连夜焙制的香椿茶,叶片蜷曲如碧螺,热水一冲便舒展成振翅的绿蝶。这些年东奔西走,尝过湖南的腌腊肉,吃过重庆的辣子鸡,却总在春雨绵绵的夜,想起老屋瓦檐滴落的椿芽香。小城也能买到香椿,但城里的香椿用保鲜膜裹着,躺在冷气充足的货架上,终究少了山野的魂魄。
⑨前日收到老家带来的包裹。粗布包着的玻璃瓶里,紫红的香椿芽浸在琥珀色的茶油中,底下沉着几粒青花椒。按母亲所嘱,取一勺拌在刚出锅的挂面里,倏然又见老屋炊烟袅袅。窗外的霓虹映着玻璃上的雨痕,竟幻化成老家山涧的飞瀑流泉。
⑩又到椿芽飘香时。我披衣起身,听见远山的香椿正在抽芽,那声音轻得像母亲年轻时哼的采茶调。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5.文章围绕“椿芽”回忆了多个生活场景,请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
场景 事件 情感
集市遇椿 小镇早集上阿婆售卖带露的香椿芽,香气沁人 (1)
(2) 父亲教我们采椿芽的技巧 对父亲的敬佩
灶台烹椿 (3) 对母亲厨艺的赞美
邻里赠椿 邻里间交换分享香椿美食,春旱时母亲赠椿 (4)
16.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四月的风掠过青砖黛瓦,将山坳里新发的椿芽香揉碎了撒向人间。
17.请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心中不觉一怔,对香椿的爱便又多了几分。
18.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19.文章以“又到椿芽飘香时”为题,有什么妙处?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外卖员的睡姿
徐玉向
①我从未想过,有一天会被几个不寻常的睡姿打动。
②我如往常一样穿梭在城市的街巷,周围是行色匆匆的路人、川流不息的车辆,城市的喧嚣如同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就在我不经意的转头间,一个身影闯入了我的视线。那是一个外卖员,他以一种奇特的姿势睡着。而这个瞬间,即将为我展开一幅关于生活真相的画卷,一个藏在繁华背后的故事。
③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星星点点地洒在街边公园的长椅上。一个外卖员斜倚在那里,他的头盔还未摘下,压在额边,帽檐下的脸庞带着深深的倦意。他的双腿微微蜷缩,像是在睡梦中仍保持着骑车时的紧张姿态,仿佛随时准备再次出发。身旁的外卖箱静静地靠在长椅旁,那是他的伙伴,装着无数的期待与忙碌。他的呼吸,像是在为这疲惫的生活打着节拍。或许在梦里,他正奔跑在故乡的田野,风拂过麦浪的声音,如同顾客接过外卖时的那一声“谢谢”,短暂却能慰藉他思乡的心。
④商场的角落,瓷砖地面有些凉意,但那个外卖员却毫不在意。他以臂为枕,横卧在那里,身上的制服沾染了些许灰尘。他的手机放在一旁,屏幕上还闪烁着未完成订单的信息,但此时,他已无暇顾及。他就像一座孤岛,在这繁华的商场边缘。他睡得那么沉,周围嘈杂的人声、脚步声,都成了他的催眠曲。他的眉头时而微微皱起,是在梦中也遇到了送餐迟到的焦急,还是被这坚硬的地面硌疼了身体?他的嘴唇有些干裂,那是长时间未喝水的迹象。在这短暂的睡眠中,他像是在积蓄力量,等待再次被订单唤醒,然后如离弦之箭般冲向城市的各个角落。
⑤当夕阳的余晖给城市镶上一层金边,街边的电动车上,一个外卖员的睡姿更是令人揪心。他把车停在路边,身体前倾,趴在车把上,头靠在仪表盘上,就像一个忠诚的卫士,即使在睡梦中也守护着自己的交通工具。他的头发被汗水浸湿,有几缕贴在额头上。他的手指因长时间紧握车把而有些泛白,那粗糙的手背上青筋凸起。车后座的外卖箱上,或许还残留着饭菜的香气。他的睡姿是那么局促,他的睡姿是那么自然。
⑥夜幕像一块巨大的黑色绸缎,轻轻覆盖着小区。保安亭边昏黄的灯光如摇曳的烛火,勉强驱散着周围的黑暗。灯光下,一个外卖员裹着一件旧外套,像被世界遗忘的孩子。他坐在台阶上睡着了,周围是静谧的夜,只有偶尔传来的虫鸣声,仿佛在为他唱着一首不知名的摇篮曲。他的头低垂着,像是在向大地诉说着什么。他的手还紧紧地抓着车钥匙,仿佛害怕一松手,就会失去这赖以生存的工具。他的梦里或许有故乡的小路,有母亲做的饭菜,那是支撑他继续前行的动力。
⑦我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他。晚风吹过,他身上那件破旧的外套微微抖动,像是在寒夜中瑟瑟发抖的孤叶。我转身离开,脚步很轻,生怕惊扰了他这来之不易的片刻安宁,而他的睡姿却像烙印一样刻在我的脑海。此时,城市的夜依旧繁华,但我知道,在某个角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这样的睡姿编织着生活的梦。我们都是这梦中人,只是各自的剧本不同罢了。
(选自《工人日报》)
20.文章描写了外卖员在不同场景中的睡姿,请根据行文脉络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街边公园的长椅上→(1) →(2) →(3)
21.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2.对选文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入微观察细腻用笔,透过外卖员的睡姿,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关于生活真相的画卷。
B.文中只刻画了外卖员的梦中场景,动静结合,这是对忙碌的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射。
C.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真实地塑造了芸芸众生中外卖员这一群像,具有典型性。
D.本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形象鲜明,情感饱满。
23.文章结尾“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这样的睡姿编织着生活的梦”,请结合选文及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链接材料】
小人物从来不是大时代的被动接受者,每一个小人物的参与和行动,汇成大时代的洪流。
——《南方周末》
七、作文
24.作文
送你一朵小红花,奖励你热心助人,温暖似霞;送你一朵小红花,奖励你勇敢追梦,不负年华;送你一朵小红花,奖励你初心不改,坚韧不拔……
请以“送你一朵小红花”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③不少于500字。
④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25.作文
教育家陶行知这样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真”字道出了教育的根本、做人的真谛。生活中,为真才善,为真才坚……
请以“真”为话题,将你在成长历程中的所遇、所思写成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③不少于500字。
④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C
2.B
3.D
4.B
5.示例一:我选祥子。虎妞难产而死,他不得不卖掉车来料理丧事;小福子的自杀,彻底击垮了他对生活的希望。祥子放弃自己的理想,变成了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示例二:我选保尔。他经历了战场上的搏杀、感情上的波折、工地上的磨难,后来双腿瘫痪,双目失明。但保尔从未屈服命运,最终以写作的方式践行了生命的誓言。
6. 安能辨我是雄雌 惟吾德馨 烟笼寒水月笼沙 落红不是无情物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7.D
8.B 9.(1)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艳丽。
(2)一阵清风吹来,它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如果在内室,香气就充满内室;如果在正屋,香气就会充满正屋),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10.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11.君子洁身自好;君子正直不苟,不趋炎附势;君子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君子身临逆境能安贫守贱、泰然处之;君子坚韧顽强、坚守节操。
12.B 13. 岁首春临龙献瑞 年头喜至凤呈祥 上联末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尾字用平声。“瑞”是仄声,“祥”是平声,符合“仄起平收”的要求。 14. “老人”“祝寿”“平安”。 点燃了大众创作春联的热情;使用方便快捷;能生成带有姓名的专属春联卡片,为亲友送上定制的新春祝福;可以“私人定制”藏头春联。
15. 对故乡春日的喜爱 上山采椿 母亲用椿芽炒蛋,味道充满山野之气 对故乡淳朴乡情的怀念 16.拟人,赋予“风”以人的动作,“揉碎”“撒”,生动形象地写出春风轻柔传递椿芽香气的画面,突出椿芽香的浓郁与弥漫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春日的喜爱与怀念。 17.“一怔”是发愣、失神的样子,体现作者看到《本草纲目》记载时的意外与触动。效果: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作者对香椿的认知从“不信传说”到“心生认同”的转变,深化了对香椿的喜爱与对故乡文化的认同感。 18.勤劳能干:如“母亲灶台上的戏法”,用椿芽炒蛋、焙制香椿茶等,展现其厨艺精湛、善于操持家务。善良慷慨:春旱时将攒了半月的椿芽尖送给坐月子的菊芬嫂,体现邻里间的无私分享。重情念旧:离别时给“我”装香椿茶,寄来腌香椿,通过食物传递对子女的关爱与对故乡的眷恋。 19.结构上:“又到”点明时间循环,贯穿全文,作为线索串联起采椿、烹椿、赠椿等回忆场景,使结构紧凑。内容上:“椿芽飘香”既是写实(椿芽的自然香气),又象征故乡的生活气息、亲情与乡情,含蓄表达情感。以“飘香”营造温馨美好的氛围,奠定全文对故乡往事的怀念基调。主题上:通过椿芽寄托对故乡风土、亲人及淳朴乡情的眷恋,标题富有诗意,引发读者对故土与时光的共鸣。
20. 商场瓷砖地面 街边的电动车上 保安亭边灯光下 21.①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对外卖员睡姿的描写。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好奇为何会被不寻常的睡姿打动。 22.B 23.示例:外卖员梦中有着奔波、思乡、焦虑、力量、温馨等生活场景,他们是城市中平凡的“追梦人”,每日为柴米油盐奔波;虽然辛苦,但他们也在积蓄力量,为实现内心最初的梦想而奋斗。外卖员是我们生活中的“小人物”,他们用疲惫的身躯努力生活着,默默为城市、时代贡献力量,时代需要这样的“小人物”;表现了作者对那些辛苦付出的“小人物”们的赞美、敬佩之情。
24.
例文:
送你一朵小红花
楼下的张奶奶又在翻垃圾桶了。
她总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佝偻着背,右手攥着铁钩子,左手拎着蛇皮袋,在堆积如山的废品里翻找。阳光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银丝般的头发粘在汗湿的额角。我以前总躲着她走,直到那个暴雨天。
那天放学,我没带伞,抱着书包在单元楼门口打转。雨点砸在地上溅起水花,风卷着树叶往人身上扑。张奶奶背着半袋纸壳子回来,看见我,把湿漉漉的草帽摘下来往我头上一扣:“傻站着干啥?快进去。”她的手粗糙得像老树皮,却带着暖烘烘的温度。
我后来才知道,张奶奶捡废品不是为自己。小区保安说,她每月都把卖废品的钱攒起来,寄给山区的孩子买文具。那天我看见她趴在桌前,戴着老花镜给信封写字,桌上摊着几张照片,穿校服的孩子们笑得像向日葵。“这是山坳里的娃,”她指着照片给我看,“去年寄的字典,他们说可管用了。”
今早出门,我在口袋里藏了朵纸折的小红花。张奶奶正把捆好的塑料瓶放上三轮车,车把上挂着个褪色的布娃娃,许是捡来的,却洗得干干净净。“奶奶,”我跑过去把小红花别在她的布衫上,“这个给您。”
她愣了愣,抬手摸了摸小红花,眼角的皱纹笑得像朵菊花,说:“这花儿,真好看。”阳光穿过树叶落在花瓣上,亮得像撒了层金粉。我忽然明白,有些人不像玫瑰那样耀眼,却像蒲公英,默默把温暖的种子撒向远方。
这朵小红花,该送她。奖励她用布满老茧的手,托举起别人的春天。
25.
例文:
那束不带包装的野菊
外婆的菜园总藏着惊喜。暮春时节,篱笆脚下会冒出星星点点的野菊,紫的、黄的,顶着毛茸茸的花盘,没一点正经花的模样。
我十岁那年,跟外婆学种番茄。她教我把种子泡在温水里,说:“种子得见真章,捂不得,骗不得。”可我嫌麻烦,偷偷抓了把干种子埋进土里,每天浇水时都谎报“已经发芽了”。直到外婆翻土时发现硬邦邦的种子,她没骂我,只是蹲下来指着野菊说:“你看它们,该冒芽时冒芽,该开花时开花,从不来虚的。”
那天下午,外婆带我重新泡种子。阳光透过她的白发,在搪瓷盆里投下细碎的光斑。她的指甲缝里嵌着泥土,却把每粒种子都擦得干干净净:“做人跟种庄稼一样,掺不得假。你骗了地,地就给你长草;你对人真,人才把心给你。”
后来我去城里读书,每次放假回家,外婆都会在我书包里塞一把野菊。它们没插在花瓶里,就用棉线捆着,带着露水和泥土的腥气。有次我嫌土气,偷偷扔在车站的垃圾桶旁,回头却看见外婆蹲在那里,小心翼翼地把花捡起来,用袖口擦着花瓣上的灰。
“这花虽野,可开得真。”她抬头看我,眼里的光像小时候菜园里的星星,“就像人,不用装,不用藏,本来的样子就最好。”
现在外婆的菜园还在,野菊每年都准时冒出来。我学会了像她那样,把真心捧出来时,从不用华丽的包装。就像那束野菊,带着泥土的温度,却比任何温室里的玫瑰都更能捂热人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