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第二中学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第二中学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5 14:2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百校联赢·2025安徽名校大联考一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6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 默写。
(1)读古诗文,我们能走进古人的情感世界。《无题》中,李商隐用“_________,_________”,道尽时光易逝、相会无期的感慨;《渔家傲·秋思》中,范仲淹用“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功业未成、归期无望的愁思;《示儿》中,陆游用“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收复失地的热切期望。
(2)读古诗文,我们聆听古人的谆谆教诲。《〈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_________, _________”,告诉我们,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出师表》中,诸葛亮言辞恳切,用“_________,_________”告诫后主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用同一标准。
2.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甲]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远房的叔祖)是很疏lǎn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乙]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心着,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丙]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zào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页,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疏lǎn( ) 忐忑( ) 枯zào( ) 幼稚( )
(2)[甲][乙]语段中提到“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乙]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是( )
A. 转折复句 B. 递进复句 C. 承接复句 D. 并列复句
(4)请结合三个语段,说说鲁迅先生在儿童教育方面的观点(至少两点)。
3. 光明中学开展以“徽州竹编——指尖上的艺术”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为此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下面是李明同学搜集介绍徽州竹编的材料,其中有一些错误,请你帮他修改。
[甲]徽州竹编制品有300多种,主要有平面竹画、宫灯、花篮、花瓶、鸟兽果罐……等。徽州竹编短片薄如绢,篾丝细如发,最考究的能达到每寸排列一百二十根。[乙]徽州竹编的花纹分为镂空、密织和空密相间等。色泽有素色,彩色和漆色多种,均秀雅宜人。
①[甲]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不当,请修改。_______
②[乙]处画线句有语病,可以改:________________。
(3)在活动中,图片组的同学搜集到一幅竹编年画(如图)。请你代表该组,向同学们介绍这幅图画。(提示:从图画的题材及寓意入手)
(4)李明和赵红围绕着“徽州竹编的传承”展开了讨论,请你根据情境,将对话内容补充完整。
赵红:随着社会的发展,世代传承的竹编技艺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那么,①________________?
李明:首先,政府应该针对徽州竹编传承人制定有效的鼓励政策,成立竹业协会促进竹编技艺发展。
赵红:其次,应该举行一些活动,如,②________________。
李明:我相信,政策支持和活动的开展,一定会让徽州竹编技艺发扬光大!
二、阅读(55分)
[一](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于木匠
侯发山
①于木匠,顾名思义,是个木匠,邻村的,方圆十几里就数他的手艺高。大家当面尊称他“于师傅”,背后称呼他“愚师傅”或者“榆师傅”。为何?其中的原因是我成为他的徒弟后才知道的。
②我的个子矮,中学毕业后,还没锄把高,爹让我跟于木匠学本事,说木匠干的虽然是粗活儿,但好赖有个手艺,风吹不着,雨打不到,也说不上有多累,雇主家请去干活儿时还高接远送的。我答应了,于木匠却不答应,不知道爹跑了多少趟于木匠才松口。
③当学徒的第一天,师父就问我:“你想学油漆还是学木工?”师父会做家具,油漆匠的活儿也会干,是个全把式。我说:“都学。”师父冷着脸说:“只能学一样。”我觉得油漆匠的活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便说:“学木工。”师父没再说话,算是应允了。
④木工的活儿看似是粗活儿,实际是个细活儿,不比教书轻松。师父做家具不画图纸,图纸都在脑子里装着。他对着雇主给的木料看一眼便已心中有数,即刻就能动手。他忙活的时候,哑巴似的极少说话,让我打下手。有时候,我手脚迟一点儿,他就会用尺子打我,或用铅笔戳我。我不敢有任何反抗的行为——自己还小,真打起来也不是他的对手。有时我真想撂挑子,但想到爹低三下四地求他的样子,我忍了。
⑤那天晚上,给一户人家做完活儿后,天已经黑得瞅不到人影了。主人极力挽留我们住下。师父拒绝了,说:“三四里路,抬脚就到家了。”走出大门没多远,师父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我说:“说好的,管吃不管住,不能给人落下话柄。”
⑥走到半路,忽然,路旁蹿出一只野狗。它不声不响地扑到我的腿上咬了一口,然后转身跑了。我哇地哭了。师父挥舞着手中的铁斧,狠狠地对着逃跑的野狗叫道:“宰了你这野畜生!”然后,他背上我,一路小跑来到镇卫生院。谁知道,镇里没有狂犬疫苗,他就拦了辆顺路的货车,把我送到县防疫站打了疫苗,回来时已经是凌晨两点。后来,我爹给师父送医药费,师父不耐烦地说:“六个指头挠痒————多一道子。跟着我出的事,咋能让你出钱?”这件事让我对于师傅有了好感,原来他并没有那么冷漠。
⑦我学徒三年将要期满的时候,本村的张全请师父做一张梳妆台。师父照例去看主人家备的木料。张全说:“要是有剩余的料头,可以做个小板凳或小桌子。”“料头”指的是做完家具后剩余的边角料。
⑧“你方圆左右打听一下,老于打家具,哪有多余的料头?”师父的脸色阴沉着,一瞅就是不高兴。张全知道自己捅到了马蜂窝,赔着笑脸解释:“于师傅,我不是那个意思,真不是那个意思。”师父不再理睬他,开始选木料。果然,梳妆台做好后,没有剩余一块板一根横撑,地上只有白花花的锯末和刨花。师父说过,高明的木匠从来不多费木料,用边角料做小家具是同行在讨好主人,在遮自己的丑。
⑨梳妆台做好后,张全拿出事先预备好的油漆,让师父给刷上颜色。师父拒绝了,说:“我只做家具,不干这活儿。”“您不是会这个吗?”张全说。在他看来,这是放羊拾柴火——顺手捎带的事。“会也不干!”师父的话硬邦邦的,落在地上能砸个坑。
⑩“我可以加钱。”
“加钱也不干。”师父一边收拾家具一边说。
张全没辙,只得讪讪地说:“好,好,我再找油漆匠。”师父真是不开窍,怪不得人们都叫他“榆师傅”。难道他的脑袋真是榆木疙瘩?还是怕我学了他的本事?回来的路上,我忍不住问他:“师父,有钱怎么不赚呢?”师父叹口气,说:“巩县有个康百万庄园,镇园之宝是‘留余匾’。匾上讲,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遇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啰唆这么多,到底说的啥呢?就是说凡事留有余地,给别人留口饭吃,不能做尽做绝了。”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师父好可敬,好可爱,真想跟着他再学三年。
(《百花园》2024年第05期)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爹让“我”学木匠活的原因是风吹不着,雨打不到,也说不上有多累,雇主家请去干活儿时高接远送的。
B. 于木匠是位油漆和木工的全把式,但他认为带徒授艺要有所保留,不能倾囊相授,可是爹想让“我”两样都学习。
C. 小说写出了我态度转变的过程:厌烦——有了好感——不理解——敬爱,先抑后扬,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D. 小说通过张全想用料头做小家具和让于木匠给家具上漆两个情节,批评了个别木匠技艺不精、做事太绝的现象。
5. 背后大家称呼“于师傅”为“愚师傅”或者“榆师傅”,请简要概括于师傅“不开窍”的具体表现。
6.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你方圆左右打听一下,老于打家具,哪有多余的料头?”师父的脸色阴沉着,一瞅就是不高兴。
7. 于木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8. “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二](16分)
材料一:
①巴黎奥运会上,18岁的自由式小轮车运动员邓雅文夺金后,头戴发簪,向世界展现东方之美;年轻人身穿汉服,走在城市街头、旅游景点,成为一道风景;传统服饰元素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海时装周等专业舞台,频频引发关注。近年来,以中国传统服饰为代表的“新中式”美学风靡一时,尤其受到年轻一代的青睐。
②所谓“新中式”其实并没有精确的定义,在当代年轻一代的消费者看来,那些将中国传统元素与当下审美潮流相结合的服装,都可以被归类为“新中式”。只不过,它并没有多么的隆重华丽,而是更加追求日常穿搭的简约与实用感。“新中式”的新,也恰体现于此。它并不是对传统元素的大量堆砌,而是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完成对服饰与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探索。
③当然不只是服装,近来在家居装潢、奶茶餐饮、美妆时尚等多个领域,都能看到“新中式”的影子。
④“新中式”为何能火出圈?首先因为它是足够有美感的。那些加入刺绣、盘扣、水墨等经典中式元素的服装,那些运用提花、扎染、古法花丝等传统技艺的工艺品,那些有着“复得返自然”意境的家居装饰,几乎都蕴含着独特的东方美学基因。“新中式”背后承载着的其实是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当代生活也正在从这个庞大的“宝藏库”中汲取着意想不到的灵感与能量。当下,人们的消费不仅仅是为一种物品买单,更多的是看重其背后所承载的美学意义和文化价值。
(选自《年轻人为何爱上“新中式”美学》,有删改)
材料二:
①“人们为何热衷于新中式风格?答案在于‘国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指出,“新中式”的火爆源于一些偶然事件,也有新媒体的放大效应。不过,这种趋势的出现是长期发展的结果,当下是它的一个爆发节点。这彰显出中华文化越来越自信,吸纳和创新正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②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报道称,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购买本土产品,部分原因是被称为“国潮”的趋势,即在产品设计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自从李宁在2018年纽约的时装秀上发布了以中国代表性的红色和金色为基调的系列服饰以来,国潮风已经愈刮愈烈。
③何为“国潮”?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国潮研究报告》指出,国潮是“国”与“潮”的相加。“国”的指向很明确,即为中国,意指中国文化的复兴,将中华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都纳入视野。对“潮”的解读却是千差万别,基本以2018年为分水岭。在国潮元年之前,国潮大多指狭义上的特定品牌,即由中国本土设计师创立的潮流品牌,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小众文化代表。如今,国潮泛指某种消费概念,即国货群体和带有中国特色产品的走红。
④大约在2020年,随着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大大加强,“国潮”迎来腾飞,尤其是在1980年至2010年出生的人群中。对很多人而言,“国潮”是通过强调文化来重塑中国身份的一种方式。中国年轻人大力支持“国潮”,他们看到了中国在经济、外交及其他领域的潜力。
(选自《“国潮”背后,文化自信与日俱增》2024年03月25日)
材料三:
材料四:
“新中式”成时尚达人首选,销量不断攀升,也是日趋成熟和完善的营商环境、商业模式、电商业态、产业链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宋锦为例,其拥有上千年的历史,但传统宋锦的织造像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缫丝染色到织成产品前后要经过20多道工序。其中的挑花结本需要手工来绘制,工艺极其复杂,一个花型可能就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因此,传统宋锦一度衰落,宋锦的制作技艺几乎失传。如今,人们能够运用纹织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对花型进行绘制,采用电脑程序的剑杆织机来进行织造,极大提升了产能,让宋锦有更多机会和可能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助力“新中式热”。
(选自《“新中式”服装魅力何在》)
9.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中式”服装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并没有多么的隆重华丽,更加追求日常穿搭的简约与实用感。
B.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报道称,在产品设计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购买本土产品的主要原因。
C. 种草经济是在品牌营销过程中,借势明星流量进行传播,通过各个不同圈层的KOL联动,进行种草,收获不同圈层的受众。
D. 人们能够运用纹织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对花型进行绘制,采用电脑程序的剑杆织机来进行织造,极大提升了宋锦的产能。
10. 结合材料二,说一说什么“国潮”。
11. 下面是对材料一论述思路的梳理,请在①②处填入相应内容。
首先,由以中国传统服饰为代表的“新中式”美学风靡一时的现象,引出“新中式”的话题;
接着,①_________;
然后,指出“新中式”涉及服装、家居装潢、奶茶餐饮、美妆时尚等多个领域
最后,②__________。
12. 结合所给材料,简要概括“新中式”火出圈的原因。
[三](16分)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①。文伯曰:“以歜②之家而主犹绩,惧干季孙之怒也。其以歌为不能事主乎?”其母叹曰:“鲁其亡乎?使僮子③备官④而未之闻耶?居,吾语女。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国语·鲁语》节选)
[注]①绩:指织布。②歜(chù):文伯自称其名。③僮子:未成年的男子,这里指公父文伯。④备官:充任官职。
13.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_______ (2)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____________
(3)朝其母 朝:________________ (4)吾语女 女:__________
14. 请用“/”标出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停顿(标两处)。
瘠 土 之 民 莫 不 向 义 劳 也
15. 把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
16. 两文的观点是否相似?请简要分析。
三、写作(55分)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只要春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只要生命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陷身茫茫沙漠,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只要明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冬雪终会悄悄融化/春雷定将滚滚而来。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2)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4)不少于600字。
百校联赢·2025安徽名校大联考一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6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题答案】
①. 相见时难别亦难 ②. 东风无力百花残 ③. 浊酒一杯家万里 ④. 燕然未勒归无计 ⑤. 王师北定中原日 ⑥. 家祭无忘告乃翁 ⑦. 三军可夺帅也 ⑧. 匹夫不可夺志也 ⑨. 陟罚臧否 ⑩. 不宜异同
【2题答案】
(1) ①. 懒 ②. tè ③. 燥 ④. zhì
(2) ①. 山海经 ②. 鉴略 (3)C
(4)尊重儿童爱玩的天性;要理解儿童,重视儿童的身心健康;为儿童提供优质的图书,保护他们的求知欲。
【3题答案】
(1)示例一:探寻徽州竹编,守护文化瑰宝;示例二:徽州竹编,指尖上跳动的芭蕾。
(2) ①. 删除“省略号” ②. 徽州竹编的花纹分为镂空、密织和空密相间等几种类型。
(3)这幅竹编年画以荷花和鲤鱼为主要题材,荷花又称莲花,莲与“年”,鱼与“余”谐 音,寓意“年年有余”,表现了人们内心对生活优裕,财富有余的期盼
(4) ①. 示例:如何传承与发展徽州竹编技艺呢 ②. 示例:开展徽州竹编进校园、进社 区展演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徽州竹编
二、阅读(55分)
[一](23分)
【4~8题答案】
4. B 5. “我”想学油漆和木工,于木匠只肯教“我”一样手艺;于木匠谢绝一户人家挽留,不夜宿在主人家里;木匠拒绝张全刷油漆的请求,有钱不赚。
6. 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了于师傅听到张全的话后不高兴的心理,塑造了于师傅自尊、手艺高明的形象。
7. ①技艺精湛:于木匠做家具不画图纸,图纸都在脑子里装着;他对着雇主给的木料看一眼便已心中有数,即刻就能动手;②坚守原则:给人家做活做到天黑,虽然主人极力挽留,但师父不愿给人落下话柄,断然拒绝;③仗义疏财:“我”被野狗咬伤,于木匠送“我”到县防疫站打疫苗,拒绝了父亲送的医药费;④深明大义:于木匠懂得“凡事留有余地,给别人留口饭吃,不能做尽做绝了”的道理。
8. ①“我”是小说故事的叙述者,以“我”的口吻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②“我”跟着于师父从入门到学徒期满,“我”的相关言行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③小说写出了“我”对于木匠由厌烦到敬爱的态度转变过程,“我”对塑造主人公于木匠的形象具有重要的衬托作用。
[二](16分)
【9~12题答案】
9. B 10. “国潮”是指中国文化的复兴,将中华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都纳入视野,带来的 国货群体和带有中国特色产品的走红。
11. ①. ①揭示“新中式”的内涵是将中国传统元素与当下审美潮流相结合。 ②. 论述“新中式”火出圈的原因。
12. ①“新中式”将中国传统元素与当下审美潮流相结合,足够有美感;②中国在经济、外交及其他领域的潜力,使国人有了文化自信;③国潮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国潮产品营 销开启新模式;④营商环境、商业模式、电商业态、产业链等日趋成熟和完善,共同作用。
[三](16分)
【13~16题答案】
13. ①. 兴起,指被任用 ②. 在国内 ③. 拜见 ④. 同”汝“,你
14. 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15. ①(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②老百姓要劳作才会思考(生活的艰辛),思考(生活的艰辛)就会产生善良的心地。
16. 相似。[甲]文强调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是在忧愁祸患中生存,在安逸享乐中灭亡;[乙]文论述了人要成才,国家要长久,就不能贪图安逸的观点。所以,两者相似。
三、写作(55分)
【17题答案】
例文:
心怀希望,无畏前行
“只要春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读着这样的诗句,内心被一股强大的力量充盈着,那便是希望。希望,宛如一盏明灯,在黑暗中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希望,好似一泓清泉,在干涸时给予我们滋润与慰藉;希望,更如一缕春风,在寒冬后带来温暖与生机。
回顾历史,诸多仁人志士在希望的指引下,冲破重重困境。西汉名将霍去病,在抗击匈奴的艰难战役中,面对兵力悬殊、环境恶劣等难题,始终心怀驱逐匈奴、保卫边疆的希望。这份希望支撑着他,长途奔袭,深入敌境,多次取得辉煌战绩,为汉朝边境的安宁立下赫赫战功。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只要心怀希望,就能勇往直前。
在生活中,希望同样发挥着巨大的力量。还记得那次学校组织的长跑比赛,我满怀信心地参加,可比赛过程却异常艰难。跑到一半时,我已气喘吁吁,双腿像灌了铅般沉重,看着前方遥遥领先的同学,心中满是沮丧,甚至有了放弃的念头。就在这时,我看到跑道旁为我加油助威的老师和同学们,他们充满期待的眼神让我心中燃起一丝希望。我告诉自己,不能放弃,坚持就是胜利。在这希望的激励下,我调整呼吸,步伐逐渐变得有力,最终坚持跑完了全程。虽然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我战胜了自己,而这一切都源于那小小的希望之火。
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狂风暴雨、荆棘坎坷。或许是考试失利,或许是与朋友产生矛盾,或许是遭遇生活的挫折,但只要我们心怀希望,就一定能战胜困难,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因为希望,我们在黑暗中仍能坚定前行;因为希望,我们在困境中也能保持乐观;因为希望,我们在岁月的磨砺中不断成长,无畏无惧地走向美好的明天。让我们紧紧握住希望这把钥匙,开启人生的成功之门,去迎接那绚烂的曙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