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同步探究学案(原卷版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效课堂】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同步探究学案(原卷版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15 15:19:2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第五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课程标准: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学习目标: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主要战役以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能够梳理列强瓜分中国的相关史实,了解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能够通过对史料及《马关条约》内容的分析,并结合相关地图,深刻理解《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我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学习,了解邓世昌、丁汝昌等民族英雄的事迹,感悟他们的爱国精神,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
知识点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甲午中日战争
根本原因:日本对朝鲜觊觎已久,征服朝鲜是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骤;
直接原因(导火索):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道起义。应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也乘机出兵朝鲜。东学道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爆发标志: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主要战役:
丰岛海战:1894年7月,日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平壤战役:1894年9月,日军围攻平壤。清军将领左宝贵中炮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黄海海战:1894年9月,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受伤后仍
坚持督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指挥两舰官兵英勇战斗,战后,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
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趁机夺取了制海权;
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舰队陷入绝境。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写信给丁
汝昌,劝其率舰队投降,遭到严词拒绝。在援兵无望的情况下,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
志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日本罪行:旅顺总兵徐邦道率部孤军迎敌,血战四天,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日军占领旅顺后,连续进行了四天大屠杀,杀害2万多中国人,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
《马关条约》
时间 1895年春 地点 日本马关
签订者 李鸿章(清政府代表);伊藤博文(日本代表)
内容 危害
割地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中国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款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社会矛盾加剧
四口通商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开设工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最能体现“资本输出”)
影响 《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大举外债,从而遭到列强进一步控制。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通过投资办厂加紧对华资本输出。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知识点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联合法国、德国进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瓜分中国狂潮: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抢夺路矿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列强在华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
俄国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租借地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租借地、 威海卫租借地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3、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正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他顾。后来,它见各国“势力范围”划定,便于1899年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这个照会得到各国同意。这样,列强不但划分了“势力范围”,而且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知识点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背景:19世纪70年代,受外商刺激和洋务运动影响,我国开始出现商办企业。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代表人物: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张謇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特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1、甲午战争影响:
对中国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革故鼎新、救亡图存等民族意识的觉醒
对日本 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使其一跃成为亚洲新兴资本主义强国
对其他列强 刺激了列强在远东地区的争夺,各国纷纷划定势力范围,加剧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2、《马关条约》的影响
对中国 (1)是继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与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3)外国对中国的侵略从商品输出进入到资本输出的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4)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5)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对日本 日本利用战争赔款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加快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得到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权利,扩大了市场,增强了生产竞争力
3、《时局图》分析:近代时事漫画《时局图》中,中国版图上有象征列强的犬、熊、蛙、鹰、太阳等形象,展示了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危机。此画如高扬的警笛声,警醒着神州大地上的中华儿女,激发起国人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情怀,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
1、分析材料,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材料一:1888年开始,慈禧太后又花费巨款,甚至挪用海军经费公开大规模整修颐和园……自1888年以后,海军就没有再增添一舰。
材料二: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写给丁汝昌的劝降书:“贵国目前的处境……源于一种制度,这是几千年的传统,当贵国与外界隔绝时,这一制度可能是好的,现在它却过时了,在今天的世界里,已不可能与世隔绝了”
材料三:1874年,明治天皇开始裁剪内宫开支……天皇不要享受,不要排场,只要海军。1893年,明治天皇又决定此后六年,每年从内务库中拨出30万日元,用于海军建设。此举带动了日本政府议员主动献出
四分之一薪俸用做造舰。
——林怀秋《明治天皇》
参考答案:清政府政治腐败;落后的封建制度;日本战事准备充分,蓄谋已久
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说说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参考答案:(1)进一步丧失领土主权:割让大片领土使中国的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进一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2)经济负担加重:巨额赔款使清政府财政陷入困境,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列强通过贷款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同时,为了支付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导致民不聊生。
(3)通商口岸开放: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小农经济,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4)经济侵略加剧:允许日本在华设厂,标志着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纷纷在华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3、1896年,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作诗《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shān)。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去年今日割台湾”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些诗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事件:1895 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感情:这些诗句抒发了诗人对台湾被割让的极度悲愤和痛苦之情以及对祖国山河破碎、同胞遭受苦难的深切哀愁和忧思。
一、选择题
1、史料记载:“1895年5月,清政府割让台湾的消息传来,台湾人民‘奔走相告,哭声震天’,纷纷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台湾人民这种强烈反应源于哪一条约的签订?(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C
【详解】据题干“1895年割让台湾”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规定清政府将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引发台湾民众激烈反抗,C项正确;《南京条约》(1842年)割让香港岛,与台湾无关,排除A项;《北京条约》(1860年)涉及九龙半岛,不涉及台湾,排除B项;《辛丑条约》(1901年)无割地条款,排除D项。故选C项。
2、梁启超曾回忆:19世纪80年代,“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低为汉奸”,到了19世纪末,却“举国若狂,人人竞言西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 )
A.自强求富理念的推广 B.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改变 C.民族救亡意识的发展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C
【详解】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从排斥西学到竞相谈论西学的转变,这主要源于民族危机的加深,甲午战败后,《马关条约》签订,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救亡意识高涨,推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思潮兴起,“民族救亡意识的发展”直接对应这一背景,C项正确;“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19世纪60一90年代)的目标,与19世纪末思想剧变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社会性质开始改变”始于鸦片战争,甲午后是加深而非开始,排除B项;“民主共和观念”在辛亥革命后才普及,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下图漫画描绘的场景,最有可能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 )
A.丰岛海战
B.黄海海战
C.旅顺大屠杀
D.威海卫战役
【答案】D
【详解】据题干漫画场景:画面下方是两名日本兵正张开大网,港湾对面的另一个日本兵正拿着网兜注视着港湾里的清朝军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1月,日军两万人在山东荣成湾登陆,偷袭威海卫炮台,并以军舰封锁东、西港口,陆上防备亦未加强,威海卫最后失守,所以材料描绘的是威海卫战役,D项正确;丰岛海战揭开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序幕,日军并未占据上风,排除A项;黄海海战主要是中日海军的对抗,而不是日本完全包围,排除B项;旅顺大屠杀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占领军于1894年11月21日攻陷位于辽东半岛的旅顺后发生的,排除C项。故选D项。
4、这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不仅强迫中国割让大片领土,还首次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它标志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详解】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是列强首次获得在华投资设厂的权利,标志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符合题意,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主要内容为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体现的是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并未涉及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主要是进一步扩大通商口岸、割占中国领土等,仍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主要内容为赔款、设立使馆界、严禁中国人民反帝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未涉及割让大片领土和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排除D项。故选C项。
5、1899年8月23日,【美】约翰·S.皮尤创作了如下漫画,标题是《PUTTING HIS FOOT DOWN》(坚决反对)。美国“坚决反对”的原因是( )
A.美国与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B.美国力图开拓中国市场
C.美国力图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D.美国力图维护自身的霸主地位
【答案】B
【详解】据题干“1899年”和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中人物的脚下是中国地图(MapofChina),围绕地图的是欧洲国家,正准备用剪刀裁剪中国地图,远处的奥匈帝国皇帝正在磨刀霍霍,美国为了能在中国市场获取利益,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力图开拓中国市场。漫画中美国阻止欧洲五国切割中国地图,正是为了保障自己后续能在中国开展商业等活动,开拓市场,该选项符合当时美国的利益诉求,B项正确;美国与欧洲列强之间虽有矛盾,但并非不可调和,在一定程度上它们也存在共同利益,排除A项;
美国阻止欧洲列强瓜分中国绝不是为了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美国也是侵略国家之一,其本质是为了自身利益,排除C项;1899年时美国还未确立霸主地位,且这与漫画所反映的阻止欧洲列强瓜分中国以开拓中国市场的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张謇认为中国要振兴,必须以棉、铁两种工业为中心,1910年,他正式提出“棉铁政策”。认为“至柔唯棉,至刚唯铁”。这表明他主张( )
A.平均地权 B.君主立宪 C.实业救国 D.民主共和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张謇认为中国要振兴,必须以棉、铁两种工业为中心,1910年,他正式提出棉铁政策’。认为'至柔唯棉,至刚唯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是近代著名实业家,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发展实业(如棉纺织、钢铁)实现救国,即“实业救国”,C项正确;“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民生主义内容,与实业无关,排除A项;“君主立宪”是维新派政治主张,张謇虽曾参与立宪运动,但题干未涉及政治制度,排除B项;“民主共和”是革命派主张,与题干经济主张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下图为《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情况统计图》。据此分析,当时民族工业( )
A.以轻工业部门为主
B.生产技术比较落后
C.发展速度较为迅速
D.地域分布极不均衡
【答案】D
【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图中看,1919年注册工厂在江苏数量远超其他地区,其他地区分布零散且数量少,明显地域分布极不均衡,D项正确;图表仅呈现工厂数量的地域分布,未体现工业部门(如轻、重工业)信息,无法得出以轻工业为主,排除A项;图表中无关于生产技术的内容,不能判断技术是否落后,排除B项;图表未涉及不同时期民族工业发展速度对比,无法体现发展迅速,排除C项。故选D项。
8、史料记载:“台湾人民抗日武装斗争中,‘前后毙伤日军三万余人,占当时侵台日军总兵力的近一半’。”这一数据反映了台湾抗日斗争的?( )
A.局限性 B.残酷性 C.艰巨性 D.重大战果
【答案】D
【详解】据题干“前后毙伤日军三万余人,占当时侵台日军总兵力的近一半”和所学可知,“毙伤日军三万余”和“占侵台日军近一半”,清晰地展示了台湾人民抗日斗争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辉煌战果,D项正确;“局限性”强调不足,与数据正面成果矛盾,排除A项;“残酷性”侧重战争惨烈,但数据未直接体现,排除B项;“艰巨性”指斗争困难,而题干强调结果而非过程,排除C项。故选D项。
二、材料分析题
1、钓鱼岛问题的由来始于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领土的侵略。1895年1月14日,日本政府不等战争结束便迫不及待地通过“内阁决议”,单方面决定将钓鱼岛划归日本。
——《中国近代史纲要》
思考:根据材料一,指出钓鱼岛问题源于哪场战争?这场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该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条约:《马关条约》。
影响:《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详解】战争、条约:根据材料三“钓鱼岛问题的由来始于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领土的侵略”“189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问题源于甲午中日战争。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遭受殖民侵略的程度,进一步暴露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2、识读历史地图,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间和具体的空间中,是“时空观念”素养的要求。下图是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请根据此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这一战争经过。(要求:描述完整的战争经过,包含关键的时间、地点、战役、人物、结果等)
【答案】描述:1894年7月,日本在丰岛海面挑起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94年9月中日在黄海展开激战,邓世昌与将士壮烈牲。1895年初,日本进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战败。
【详解】描述:结合所学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可从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等主要战役,以及爆发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等角度进行分析,因此可描述为:1894年7月,日本在丰岛海面挑起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94年9月中日在黄海展开激战,邓世昌与将士壮烈牺牲。1895年1一2月,日本进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战败。
3、是役(甲午中日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衿制。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此役对日本和中国分别造成了哪些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谋求制度变革提到日程,请列举一史实。
【答案】影响:对日本:促进日本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野心。对中国: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史实:维新派进行戊成变法,谋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详解】影响:对日本:根据材料二“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可从促进日本发展、刺激日本帝国主义野心等角度进行分析,因此可得出对日本的影响是:促进日本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野心。对中国:根据材料二“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衿制。中国乃不国矣”可从瓜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等角度进行分析,因此可得出对中国的影响是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史实:结合所学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制度探索,可举例戊戌变法。因此可得出史实是维新派进行戊成变法,谋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4、1895年7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确定了“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的基本经济政策。1896年2月,总理衙门奏请准各省设立商务局,以显示“恤商之诚”“行护商之政”。1898年,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又设农工商总局。1899年,清政府令在沿海省份设立保商局,保护回国侨商。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指出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的历史背景。
【答案】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财政危机加剧;列强侵略加剧,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破产,部分有识之士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
【详解】背景:根据材料"1895年7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确定了”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的基本经济政策。1896年2月,总理衙门奏请准各省设立商务局,以显示“恤商之诚”“行护商之政”。1898年,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又设农工商总局。1899年,清政府令在沿海省份设立保商局,保护回国侨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是当时的时代背景,1895年之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财政危机加剧;列强侵略加剧,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破产,部分有识之士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
5、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凭借不平等条约对中国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侵略的同时,也开始了经济侵略。阅读材料,完成探究。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概括1840-1860年,英国向中国输出产品总值的趋势。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日本开辟的商埠或通商口岸的时空特点。分析西方列强在我因开辟大量商埠(通商口岸)对我国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有什么变化?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中国近代遭受侵略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趋势:逐步上升;
原因:《南京条约》中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和协定关税的条款,便利了英国的商品输出;
(2)特点:英国: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并呈现由沿海向内地的特点;日本:时间集中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范围集中在东北地区
影响:加深了我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便利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侵略。
(3)变化: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4)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全球扩张。(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详解】(1)趋势:根据材料一"1840-1860年英国向中国输出产品总值”可以得出趋势是逐步上升;原因:根据材料一"《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可以得出原因是《南京条约》中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和协定关税的条款,便利了英国的商品输出。
(2)特点:英国:根据材料二可以得出英国开辟通商口岸从1842年一直持续到1902年,体现出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根据材料“1842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的通商口岸分布在东部沿海;而“1906年:江孜、噶达克、亚东”都位于内陆地区,所以特点是呈现由沿海向内地的特点;日本:根据材料二可以得出日本开辟通商口岸从1895年开始持续到1909年,可以得出时间集中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根据材料可以得出1903年与1909年开辟的通商口岸范围集中在东北地区;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大量通商口岸的开辟加深了我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时西方国家利用通商口岸对我国进行商品输入,这便利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侵略。
(3)变化:根据材料三可以得出1895年至1913年,列强在中国开设了很多工厂,这趟行程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
(4)原因:近代中国屡次遭受西方侵略,而清政府大都以失败告终,原因包括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同时中国之所以落后,与清王朝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有关,所以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落后于西方;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原因也包括资本主义列强的全球扩张。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第五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课程标准: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学习目标: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主要战役以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能够梳理列强瓜分中国的相关史实,了解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能够通过对史料及《马关条约》内容的分析,并结合相关地图,深刻理解《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我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学习,了解邓世昌、丁汝昌等民族英雄的事迹,感悟他们的爱国精神,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
知识点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甲午中日战争
根本原因:日本对朝鲜觊觎已久,征服朝鲜是日本企图 的重要步骤;
直接原因(导火索): ,朝鲜发生 。应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也乘机出兵朝鲜。东学道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爆发标志: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 袭击清军运兵船。
。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被称为“ ”;
主要战役:
:1894年7月,日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平壤战役:1894年9月,日军围攻平壤。清军将领 中炮牺牲。统帅 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黄海海战:1894年9月, 与日本联合舰队在 展开激战。北洋海军提督 受伤后仍
坚持督战。致远舰管带 、经远舰管带 指挥两舰官兵英勇战斗,战后, 命令舰队躲进
,不许出海迎敌,日军趁机夺取了 ;
威海卫战役: ,日本陆海军进攻 ,北洋舰队陷入绝境。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写信给丁
汝昌,劝其率舰队投降,遭到严词拒绝。在援兵无望的情况下,丁汝昌自杀殉国。 (标
志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日本罪行:旅顺总兵 率部孤军迎敌,血战四天,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日军占领旅顺后,连续进行了四天大屠杀,杀害2万多中国人,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
《马关条约》
时间 地点
签订者 (清政府代表); (日本代表)
内容 危害
割地 清政府割 及 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款 赔偿日本兵费 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加剧
四口通商 开放 为商埠 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开设工厂 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最能体现“资本输出”)
影响 《马关条约》使中国的 遭到严重破坏。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大举外债,从而遭到列强 。外国侵略势力深入 ,通过投资办厂加紧对华 。 。
知识点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 联合 进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 ,日本向中国索取 作为“赎辽费”。
瓜分中国狂潮: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 、 、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列强在华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租借地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租借地
英国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3、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 正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他顾。后来,它见各国“势力范围”划定,便于 年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 ”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 。这个照会得到各国同意。这样,列强不但划分了“势力范围”,而且彼此协调关系,共同 中国。
知识点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背景: ,受 和 影响,我国开始出现 。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清政府 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 发展。
代表人物:状元实业家 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到家乡创办 ,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
道路。张謇1905年创办的 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特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总的来说还 。它们 , , ,主要集中在 ,重工业基础 。地区分布也 ,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 的大城市。
1、甲午战争影响:
对中国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 程度,列强掀起了 的狂潮,中国的 空前加剧;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革故鼎新、救亡图存等民族意识的觉醒
对日本 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 的进一步侵略,使其一跃成为亚洲新兴资本主义强国
对其他列强 刺激了列强在远东地区的争夺,各国纷纷划定势力范围,加剧了中华民族与 国家间的矛盾
2、《马关条约》的影响
对中国 (1)是继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与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 ;(3)外国对中国的侵略从 进入到 的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4)中国的 获得初步发展, 开始登上历史舞台;(5)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对日本 日本利用战争赔款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加快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得到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权利,扩大了市场,增强了生产竞争力
3、《时局图》分析:近代时事漫画《时局图》中,中国版图上有象征列强的犬、熊、蛙、鹰、太阳等形象,展示了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危机。此画如高扬的警笛声,警醒着神州大地上的中华儿女,激发起国人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情怀,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
1、分析材料,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材料一:1888年开始,慈禧太后又花费巨款,甚至挪用海军经费公开大规模整修颐和园……自1888年以后,海军就没有再增添一舰。
材料二: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写给丁汝昌的劝降书:“贵国目前的处境……源于一种制度,这是几千年的传统,当贵国与外界隔绝时,这一制度可能是好的,现在它却过时了,在今天的世界里,已不可能与世隔绝了”
材料三:1874年,明治天皇开始裁剪内宫开支……天皇不要享受,不要排场,只要海军。1893年,明治天皇又决定此后六年,每年从内务库中拨出30万日元,用于海军建设。此举带动了日本政府议员主动献出
四分之一薪俸用做造舰。
——林怀秋《明治天皇》
2、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说说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1896年,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作诗《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shān)。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去年今日割台湾”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些诗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一、选择题
1、史料记载:“1895年5月,清政府割让台湾的消息传来,台湾人民‘奔走相告,哭声震天’,纷纷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台湾人民这种强烈反应源于哪一条约的签订?(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梁启超曾回忆:19世纪80年代,“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低为汉奸”,到了19世纪末,却“举国若狂,人人竞言西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 )
A.自强求富理念的推广 B.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改变 C.民族救亡意识的发展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下图漫画描绘的场景,最有可能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 )
A.丰岛海战
B.黄海海战
C.旅顺大屠杀
D.威海卫战役
4、这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不仅强迫中国割让大片领土,还首次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它标志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1899年8月23日,【美】约翰·S.皮尤创作了如下漫画,标题是《PUTTING HIS FOOT DOWN》(坚决反对)。美国“坚决反对”的原因是( )
A.美国与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B.美国力图开拓中国市场
C.美国力图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D.美国力图维护自身的霸主地位
6、张謇认为中国要振兴,必须以棉、铁两种工业为中心,1910年,他正式提出“棉铁政策”。认为“至柔唯棉,至刚唯铁”。这表明他主张( )
A.平均地权 B.君主立宪 C.实业救国 D.民主共和
下图为《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情况统计图》。据此分析,当时民族工业( )
A.以轻工业部门为主
B.生产技术比较落后
C.发展速度较为迅速
D.地域分布极不均衡
8、史料记载:“台湾人民抗日武装斗争中,‘前后毙伤日军三万余人,占当时侵台日军总兵力的近一半’。”这一数据反映了台湾抗日斗争的?( )
A.局限性 B.残酷性 C.艰巨性 D.重大战果
二、材料分析题
1、钓鱼岛问题的由来始于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领土的侵略。1895年1月14日,日本政府不等战争结束便迫不及待地通过“内阁决议”,单方面决定将钓鱼岛划归日本。
——《中国近代史纲要》
思考:根据材料一,指出钓鱼岛问题源于哪场战争?这场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该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识读历史地图,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间和具体的空间中,是“时空观念”素养的要求。下图是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请根据此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这一战争经过。(要求:描述完整的战争经过,包含关键的时间、地点、战役、人物、结果等)
3、是役(甲午中日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衿制。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此役对日本和中国分别造成了哪些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谋求制度变革提到日程,请列举一史实。
4、1895年7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确定了“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的基本经济政策。1896年2月,总理衙门奏请准各省设立商务局,以显示“恤商之诚”“行护商之政”。1898年,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又设农工商总局。1899年,清政府令在沿海省份设立保商局,保护回国侨商。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指出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的历史背景。
5、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凭借不平等条约对中国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侵略的同时,也开始了经济侵略。阅读材料,完成探究。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概括1840-1860年,英国向中国输出产品总值的趋势。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日本开辟的商埠或通商口岸的时空特点。分析西方列强在我因开辟大量商埠(通商口岸)对我国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有什么变化?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中国近代遭受侵略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