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等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备考实用性联考(一)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出土了中国最早的“井”字形主干道路系统。这种道路布局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区,形成“九宫格”的宏大格局。考古人员还发现,宫城西侧道路夯土墙向北延伸200余米,据此推测已知作坊区、宫殿区、祭祀区以西至少各存在一个分区。这说明当时( )
A.城市交通很发达 B.文字已经出现
C.已进入文明社会 D.社会分工明确
2.秦地既定,汉朝统治者“乃遣还巴中,复其渠帅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不输租赋”,“诛羌灭两粤,番禺以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无赋税”。这些举措旨在( )
A.推动文化认同 B.强化专制集权
C.尊重民风民俗 D.加强地方经略
3.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北魏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文化认同宣示政权正统 B.为推进改革减轻阻力
C.认同中原文化的先进性 D.全面推行封建化改革
4.唐代的诗歌繁荣、种类丰富,其中讽喻诗具有明显的“谏言”性质。如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这说明唐代讽喻诗( )
A.体现了吏治腐败为文人诟病 B.展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现状
C.说明了科举制推动文化发展 D.具有经世致用的文人担当
5.北宋徽宗年间,“童贯宣抚陕西,得便宜行事。时长安百物踊贵,钱币益轻,贯欲力平之”,负责财经的官员曲意逢迎,“取市价率减什四,违者重置于法”,商人被迫以罢市加以抵制。这一现象有助于说明北宋( )
A.商业税收成为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 B.市民阶层兴起并初具一定维权意识
C.政府加强对商业经营的管理控制 D.商业发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
6.明朝正德以前,法令只允许有官衔品级的达官贵族设立祠堂祭祀祖先,平民百姓建祠堂是不合法的。嘉靖时期,才正式允许庶民修建祠堂,民间修葺祠堂之风开始兴盛起来。这一政策的转变旨在( )
A.控制社会舆论以巩固政治统治
B.团结宗族势力以稳定社会秩序
C.培养乡里百姓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D.发挥宗法制在国家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7.读下图,“英雄”一词的高频亮相表明( )
A.民族意识的觉醒有着明显的时代性 B.《辛丑条约》后中国变成半半社会
C.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D.政治人物担负起民族振兴的时代重任
8.1939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规定:“男女婚姻以本人之自由意志为原则”“禁止包办强迫及买卖婚姻,禁止童养媳及招赘”等。这些规定的实施( )
A.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利于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C.打破了传统重男轻女的封建习俗 D.“三三制”原则的成功实践
9.下图为1958年邮电部发行的一套《胜利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纪念邮票,从左到右分别为《和平建设》《工业和农业》《交通运输》。该套邮票( )
A.为纪念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反映了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C.折射出“一五”计划取得伟大成就 D.为新中国的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10.下图是2004~2009年中国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GDP增长率变化情况。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东(北)部地区经济情况持续走低 B.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得益于资源禀赋
C.经济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D.国家加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计划指导
11.古埃及神话中,玛阿特神是唯一的主神,地位至高无上,所有人的一生都被玛阿特神控制;古希腊神话中诸神各有专长,具有人的七情六欲,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 )
A.人神世界在思想上有其相似性 B.交流互鉴促进文明发展
C.文明的差异因地理环境的不同 D.人与神有其本质的区别
12.11至12世纪,欧洲城市兴起了两类不受教会控制的新型学校:一类是专门学习拉丁语的学校,另一类是学习阅读、写作、商业代数和簿记的学校。第二类学校不但常常人满为患,而且经常会冲击第一类学校的生源。这主要是因为欧洲( )
A.文艺复兴推动人性的解放 B.工商业经济的发展繁荣
C.城市自治推动大学的兴起 D.封君封臣制度崩溃瓦解
13.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有一次伟大的方针政策的转变,“是纠正直接过渡方式,采取迂回过渡办法的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次战略转变”,列宁曾形象地称它为“换过一次车”。这次伟大的方针政策的转变( )
A.重心是调整好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B.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C.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是为了集中有限的力量保证战争的胜利
14.1935年的夏天,英国组织了一次群众性的和平投票,结果如下表所示。由此推知( )
参加投票人数 1150万
赞成全面裁军 约1050万,占91.3%
赞成用国际协定来保证全面废除航空部队 约950多万,占82.6%
赞成用国际协定来禁止为私人盈利而制造和出售军火 约1048万,占91.1%
赞成准备在必要时采取经济的非军事的制裁 约1096万,占95.3%
赞成准备在必要时甚至采用军事制裁 约683万,占59.3%
A.民意能左右国家战略决策 B.国际联盟能有效稳定国际局势
C.英国是民主国家典型代表 D.绥靖政策的推行有其民意基础
15.美国里根总统(1981~1989年任职)的一位资深内阁成员亨利·萨维森曾说:“我们遵循的三个标准是:他是否是里根的人 他是否是共和党人 他是不是保守的 或许我们最关注的就是保证保守思想得到合适的代表。”这反映出当时的美国( )
A.政党政治冲击文官政治体制 B.政务官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C.三权分立体制荡然无存 D.任人唯亲冲击民主政治
16.欧盟以往对亚洲并不重视,致使其在亚洲的市场份额不如美、日。……1994年7月,欧盟制定《走向亚洲新战略》,……1996年3月,欧盟与亚洲国家举行了没有美国参加的首届亚欧会议,并发表了《亚欧会议主席声明》,建设体制化的亚欧全面新伙伴关系。这表明( )
A.欧盟重视与亚洲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B.亚洲国家成为世界多极化中重要力量
C.亚洲经济快速成长并成为重要的一极 D.欧盟在亚洲积极挑战了美日同盟关系
二、综合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处于我国帝制时代的鼎盛阶段,在法制方面多有建树。唐代的法制建设吸收了前代法制的精华,又结合唐代社会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改造。基于对法制重要性的认识,唐太宗等人非常注重法规的制定。根据唐太宗等人的立法思想,唐王朝着手完善法制体系。唐代的法制体系,包括律、令、格、式等四种法律形式。唐律的制定和修订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在第三个阶段制定的《唐律疏议》曾被长期沿用。唐代法制同时注重法制的教化功能。唐律是综合性法典,面向全社会,旨在禁暴惩奸,但它“防范甚详,节目甚简”,废除了前代的许多肉刑、酷刑,坚持以德为主、以刑为辅的立法原则,礼法并用,刑罚较宽,体现了文明教化的精神。唐代法制注意规范司法的流程,从中央到地方设置了一套严密的司法机构,以保证法律的执行。
——摘编自王双怀《唐代法制建设的当代镜鉴》
材料二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重塑联邦政府时未对司法分支进行足够的讨论。联邦党人提出可参照12世纪的英国设联邦法院,分出多个小合议庭进行全国巡回审判。最终《司法法》规定:将全国分为3个巡回区设巡回法院,由2名最高法院大法官与地方法官组成合议庭进行巡回审判。受案范围涵括国家最重要案件,包括高争议金额的一审案件和地方的二审案件。大法官在履职中常挑选个案向民众说明新联邦政府的法律组织架构,由此成为新政府的代言人。大法官和地区法官间的持续交流,减少了地区法院间的差异。
——摘编自姜川《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巡回审判的历史与借鉴》
材料三1982年3月颁布的《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需要和可能派出法庭巡回审理,就地办案。”此后,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农民不必再到县城人民法院上诉,人民群众能够不误工,不影响生产或工作,也可以使民事纠纷就地得到解决。如1983年福建龙海县角美人民法庭办结各类民事案件129件,做到办结一件,执行一件,回访一件,因此历年积案大幅减少。在巡回就审过程中,法庭还及时对群众进行普法宣传,教育了生产队群众。
——摘编自张卫平《改革开放40年法律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法制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巡回审判与我国20世纪80年代巡回就审的差异,并简析中国施行巡回就审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有关“法制(法治)”的认识。
三、材料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际关系体系由彼此相关、互相依存,但又不同于其所处环境的一系列基本因素构成,该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来自体系内部各种要素之间和体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产力作为推动人类历史前进和不同国家综合国力增长的最根本原因,自然也是促使国际关系体系或国际格局发展变迁的原动力。不过,应当看到,在近现代世界历史上,科技革命只有与地缘环境、国内政治经济体制、民族传统等诸多要素的变化、变迁相互交织、结合,才能促成特定国家于特定阶段上的国势消长和霸权兴替。
——据(美)莫顿·卡普兰《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国际格局”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了以“人民共和国”口号代替“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口号。1936年8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口号,最终放弃“苏维埃”口号。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同意将“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总结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经验,指出政权性质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即“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1947年中国共产党提出“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口号。1948年中共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的口号,进一步提出了召开没有“反共”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各民主党派纷纷响应。1949年6月,在北平政协筹备会上毛泽东作了《论人民民主专政》的报告,对人民民主专政思想作了系统阐述。
——摘编自刘宗尧《从“苏维埃”到“联合政府”——论抗日战争与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思想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思想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思想变化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C
2.D
3.A
4.D
5.B
6.B
7.A
8.B
9.C
10.C
11.A
12.B
13.A
14.D
15.A
16.C
17.(1)特点:具有继承性和创造性;受到统治者重视;体系比较完备;制定和修订过程体现阶段性;影响深远;礼法并用、德主刑辅,强调教化;司法程序比较规范等。(答出五点即可)
(2)差异:派出机构:美国是联邦政府,中国是地方人民法院;
办案范围:美国涵盖国家重要案件,我国集中于地方民事诉讼。
作用:适应了改革开放的社会需求;方便群众诉讼;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利于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任答三点即可)
(3)启示:法制(法律)在不同的时期、不同国家所体现的价值和作用有一定的区别;法制建设要结合本国国情;法制建设的践行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法律权威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基;要坚持法律的公平正义。(任答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示例一:
论题:科技与经济革命推动国际格局的演变。
阐述: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显著发展,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使国家实力不断增强,从而深刻影响着国际格局的调整。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美国、德国迅速崛起,英国、法国逐渐落后。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两大军事集团形成,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西欧的复兴、日本的崛起,使得资本主义阵营对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压倒性的经济优势。之后,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的结束为欧洲统一提供了历史机遇。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除欧盟外,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政治力量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社会的进步,使得国际关系发生调整,国际格局经历了从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到两极格局再到多极化趋势加强的演变进程。
示例二:
论题: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推动了国际格局的演变。
阐述: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削弱了欧洲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二战后欧洲实力衰落,美苏空前强大。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取代。两极格局下,多极力量不断成长。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总之,国家间力量对比的变动引起国家国际地位的变动,最终导致国际格局发生变化。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19.(1)原因:日本侵华加深中华民族危机,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运用;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追求政治民主化成为人们的普遍诉求;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进军,建设新中国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迫切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任答四点即可)
(2)积极作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巩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保障了根据地人民的民主权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为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了经验。(任答四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