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一中等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资源保护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是合一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观念。
网开一面。《周易·比卦》说:“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朱熹对此的解释是:“天子不合围,开一面之网,来者不拒,去者不追。”周朝对于保护资源有着明确的规定:“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令万民时斩材,有期日。凡邦工入山林而抡材,不禁。春秋之斩木,不入禁。凡窃木者,有刑罚。”(《周礼·地官司徒第二》)当然,虽有这样的要求,是不是做到了,那是另一回事。中国古代对于生态的保护,主要是出于对资源的爱惜,还不能说是为了生态环境,只是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
珍惜天物。中国的环境保护思想还体现在对物的珍惜上。古人将浪费资源和劳动成果的行为称为“暴殄天物”。唐代李绅的《悯农》诗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诗已经成为蒙学经典。珍惜天物,虽然目的不是保护生态,但起到了保护生态的作用。
见素抱朴。崇尚朴素生活,在中国有两个源头。一是道家的道德哲学。老子主张“见素抱朴”。“素”,没有染色的丝;“朴”,没有雕琢的木。两者均用来借指本色。“见素抱朴”,用来说做人,即要求人按照人性的基本需要来生活。这样做为的是养生,但反对奢华,有珍惜财物的意义,而珍惜财物的客观效果是保护生态。另一源头是儒家的伦理学说——崇尚节俭。它的意义主要是政治方面的。贞观元年,唐太宗想营造新的宫殿,但最后放弃了。尽管唐太宗主要是从政治上考虑问题的,但不浪费、少奢华,对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还是很有意义的。
(摘编自《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史·中国古代环境美学中的资源保护意识》)
材料二:
环境美学产生的重要背景是工业社会以来全人类的环境保护运动。环境保护,从大的方面言之,其手段有二:一是科学技术,二是人文理念。
在诸多的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环境美学处于较高的层面。现在的环境保护立足于善,即人不被环境伤害的利益;依据的是真,即科学技术手段。应该说,这种保护的层次是不高的,因为就人类的终极价值而言,不是善,而是美,美才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美是人类的最高境界。我们的环境保护,就最低层次而言,就是没有污染、不损害人的健康。为什么不将这最低的要求提升到最高的境界——美的境界呢?
环境保护与环境建设目前是两种不同的工作,归属于两个不同的部门。它们之间经常产生矛盾。环境保护经常限制环境建设,而环境建设也多是破坏环境。难道这两者真的是天敌,不能实现统一吗?我们可以将环境保护与环境建设统一起来,这里关键其实不是环境建设必须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而是将环境保护提升到环境建设的高度,让环境保护不只是环境的修复,还是环境的美化。这一目的的实现固然需要一定的科学技术做手段,但根本的是理念到位。理念之一,就是整个环保工程需以美学为主导。美学主导,并不是唯美主导,而是融真、善、美于一体,且以美为最高追求的主导。只有三者融为美,才能将人类的精神境界引向无限。
环境保护与环境建设中经常遇到的功能与审美的关系问题也只有树立美学主导的理念才能真正解决。通常对这两者关系的处理,总是将它们对立起来,根据善为根本的原则,功能第一,审美第二,实际上是要功能不要审美,或者为功能而牺牲审美。城市中触目可见的市政工程诸如高架路、立交桥、广告牌多是如此。按美学主导的原则,功能与审美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既不是功能统一于审美,也不是审美统一于功能,而是功能即审美,审美即功能。
现在我们国家的环境保护之所以存在严重的问题,主要不是科学技术水准达不到,也不都是不重视,而是思想认识达不到,也就是说观念上出了问题。美国环境设计师帕特丽夏·约翰松在《艺术与生存——帕特丽夏·约翰松的环境工程》一书中说:“生态系统是约翰松工作的模本,生存是她的主题,她对此非常熟悉,从而能够深刻体验,灵活运用。在生活和艺术中,耐心和灵活都是非常有用的技巧。通过对植物与动物生存策略的探索,并寻找出不同的艺术处理方式,从而她的艺术可以被用来恢复生态。但她绝不会放弃美。她很清楚美所具有的促进生态复原的特性。”这里,使我们惊奇的是最后一句话:“美所具有的促进生态复原的特性。”美有那么大的力量吗?初听,似是觉得将美看得太高了;但细思,又觉得真是那么回事。
(摘编自陈望衡《我们的家园:环境美学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中国已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相融合,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
B.当今社会的环境保护是以科学技术手段,保障人不被环境伤害,还没达到美的境界。
C.“珍惜天物”与“见素抱朴”这两种观念在内容上有重合之处,但后者内容更丰富。
D.解决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矛盾问题,需要科学技术手段,更需要环境美学理念到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是出于对资源的爱惜,还不能说是环保意识。(数罟:细密的渔网;洿池:水塘)
B.城市立交桥、广告牌等工程令功能让步于审美时,可说明环境建设已以美学为主导。
C.树立美学主导的理念,以我国的科技水准,不难解决当前环境保护存在的严重问题。
D.作者将“初听”“细思”作对比,是为了表示对约翰松关于美的力量的观点的肯定。
3.下列符合材料二环境美学思想的是( )
A.某地渔灯灿若星河,美不胜收,旅游公司在湖畔设咖啡座,播放流行音乐吸引游客。
B.某景区为艺术展览宣传造势,在主干道拦路铺设巨幅海报,以增加游客停留时间。
C.某大学为防止大学生借树荫躲避监控私接外卖、翻墙外出,砍掉围墙内外的树木。
D.某地打造环湖湿地公园改善水质,又修建景观化生态廊道,实现“人在画中游”。
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
5.《新唐书》记载,唐安乐公主”使尚方合百鸟毛织二裙,正视为一色,傍视为一色”,公主着百鸟裙光艳动人,引起王公贵族至市井平民的争相模仿,以至于“山林奇禽异兽,搜山荡谷,扫地无遗,至于网罗杀获无数”。以中国古代环境美学观念对此案例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
迟子建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玛克辛姆一看到大地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了他的命。
(孙子)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
我问他,布苏是不是个缺雨的地方?
安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那花纹就像含着露珠。
我们这个乌力楞[注]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那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臭屁”,我一定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我是个鄂温克女人。
我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
……
一九九八年初春,山中发生了大火。火灾是由两个林业工人乱扔烟头引发的。火龙席卷而下,森林中烟雾腾腾,鸟儿一群群惊叫着飞过……乡党委书记和副乡长来到各个猎民点,领着我们打防火隔离带,保护驯鹿。直升飞机在空中飞来飞去,进行人工降雨。但云层厚度不够,不见雨落下。
这时,年迈的妮浩最后一次披挂上神衣、神帽、神裙,手持神鼓,开始了跳神求雨。鼓声激昂,浓烟滚滚,驯鹿群在额尔古纳河畔呆立着。她跳着跳着,就会咳嗽一阵,一咳嗽,腰就更弯了,神裙拖到了林地上,沾满了灰……妮浩唱起她生命中的最后一支神歌。歌没唱完,她就倒在了倾盆而下的雨水中。
山火熄灭了,妮浩走了。她这一生,主持了很多葬礼,但却不能为自己送别了。
妮浩祈雨的情景,让依莲娜难以忘怀。她说,那个瞬间,她看见的是鄂温克人一百年的风雨。她说一定要把那种情景画出来。她画得很慢,很动情,常常画着画着就要哭出声来。一画就是两年。我们以为那幅画早就完成了,可她总说还没完呢……画很有气魄,上部是翻卷着浓云的天空和被烟雾笼罩着的黛绿的山,中部是跳神的妮浩和环绕着她的驯鹿群,底部是苍凉的额尔古纳河和岸边祈雨的人们。
生活在山上的猎民不足两百人了,驯鹿也只有六七百只了。除了我,大家都投了去布苏定居的赞成票。激流乡新上任的古书记特意上山来做我的工作。他说我们和驯鹿下山,也是对森林的一种保护。他说一个放下猎枪的民族,才是一个文明的民族,一个有前途和出路的民族。我很想对他说,我们和我们的驯鹿,从来都是亲吻着森林的。我们与数以万计的伐木人比起来,就是轻轻掠过水面的几只蜻蜓。如果森林之河遭受了污染,怎么可能是因为几只蜻蜓掠过呢?可我没把这话说给他,我为他唱了一首歌,那是流传在我们氏族的葬熊的神歌:
熊祖母啊,
你倒下了。
就美美地睡吧。
吃你的肉的,
是那些黑色的乌鸦。
我们把你的眼睛,
虔诚地放在树间,
就像摆放一盏神灯!
我留下来了,安草儿也留下来了。我原想着西班可能也会留下来的,他的字还没有造完。我们再也不用在搬迁时留下树号了,山中的路越来越多了。但没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当搬迁的卡车在清晨驶入营地时,我看见那些要走的人的眼神中不完全是喜悦,也流露着凄凉、迷茫。
文本二: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自然万物被赋予了灵性,拥有了和人一样的生命尊严,它们甚至比人物更有感情和光彩。鄂温克族人虽然以狩猎为生,但却不会破坏生态文明,而是敬畏着自然,在人与自然的平衡中求生存。
他们有着自己的民族信仰。“跳神”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其神秘效果,关键在于这种仪式是为民族而牺牲自我的高贵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渺小的人类和强大的自然相互斗争而坚强生存的精神的体现。
《额尔古纳河右岸》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生活方式、生活信仰和情感表达方式都独特的艺术世界——鄂温克族的文化世界,而且再现了其百年沧桑历史以及其逐渐被现代社会冲击最后走向消亡的悲剧命运。鄂温克族的文化世界的逐渐没落与其说具有珍贵的人类学价值,与其说具有一种增强艺术魅力的审美风格,不如说是一次对现代文明的质疑和对其所“匮乏”的东西的寻找。
(《裂隙:在民族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叙事之间——论〈额尔古纳河右岸〉》,有删改)
【注】乌力楞,鄂温克语,即“氏族部落”之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鄂温克人原居住的山林,与外界隔离,雨雪稀少,还可能有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B.依莲娜被妮浩祈雨所震撼,用了两年的时间画下了那个场景,画得很有气魄。
C.“我”反对搬迁到布苏,执意留下,是因为年老的“我”对陌生的外界心生恐惧。
D.古书记劝说“我”的话,和“我”想对他说的话,表现了传统和现代文明的碰撞。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用拟人的笔法写山林缺雨干旱,加之描写玛克辛姆“蒙面大哭”这一细节,表现山林环境的恶劣,不适宜再长期居住了。
B.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展开叙述,运用插叙的方式,回忆了鄂温克人居住的山林曾遭遇大火、妮浩祈雨、鄂温克人搬迁等事件。
C.小说和《百年孤独》都运用了“魔幻”手法,如前者写鄂温克人的“萨满”祈雨仪式,后者写布恩迪亚家族所遭受的“诅咒”。
D.“葬熊神歌”表现了鄂温克人对熊的感恩与崇拜,反映了他们这一游牧氏族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增添了小说的民族、地域色彩。
8.请结合文本分析“我”的形象特征。
9.“妮浩祈雨”这一情节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两则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二年,晋公子重耳出亡,卜适齐楚,狐偃曰:“夫齐楚道远,不可以困往,若以偃之虑其狄乎夫狄近晋走而易达。”乃遂之狄。公子在狄十二年,狐偃曰:“初,吾不适齐楚,避其远也。蓄力一纪,可以远矣。齐侯长矣,而欲亲晋。”众皆以为然。乃行,过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举块而与之,公子怒,将鞭之。子犯曰:“天赐也。民以土服,又何求焉!天事必象①,必获此土。二三子志之。”再拜稽首,受而载之。遂适齐。齐侯妻之,甚善焉。有马二十乘,将死于齐而已矣。曰:“民生安乐,谁知其他?”齐姜氏曰:“齐国之政败矣,晋之无道久矣,时日及矣,公子几矣。君国可以济百姓,而释之者,非人也。败不可处,时不可失,怀不可从,子必速行。”公子弗听。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醒,以戈逐子犯,曰:“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餍乎!”遂行。过卫,卫文公有邢、狄之虞,不能礼焉。过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曰:“若不礼焉,则请杀之。”公弗听。遂如楚,楚成王以周礼享之。既飨,楚子问于公子曰:“子若克复晋国,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复晋国,晋、楚治兵,会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②,以与君周旋。”秦伯召公子于楚,楚子厚币以送公子于秦。秦伯归女五人,怀嬴与焉。公子使奉匜沃盥,既而挥之。嬴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囚命。秦伯见公子曰:“公子有辱,寡人之罪也。唯命是听。”十月,晋惠公卒。十二月,秦伯纳公子济河归晋。辛丑,秦、晋大夫盟于郇。
(节选自《国语·晋语》)
【注】①象:征兆。②櫜鞬:箭囊弓袋。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A以B偃C之D虑E其F狄G乎H夫I狄J近K晋L走M而N易O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不适齐楚”中的“适”和《孔雀东南飞》“始适还家门”中的“适”意义用法不同。
B.乘,古代一车四马叫“一乘”。文中的“有马二十乘”意即二十辆车、八十匹马。
C.“唯命是听”中的“是”与《归去来兮辞》“觉今是而昨非”中的“是”意义用法相同。
D.三舍,九十里。古时行军三十里则驻扎,日行三十里则一宿,故三十里为一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过五鹿时,农夫拿土块给公子重耳,子犯不以为忤,说这是上天的恩赐,是夺得政权的征兆。
B.公子重耳到齐国后,贪图安逸,想要老死于齐国,齐姜氏深明大义,极力劝说他马上离开齐国。
C.公子重耳到秦国后,秦伯把五个女子嫁给他,其中包括自己的女儿,并护送他渡过黄河回到晋国。
D.公子重耳挥手让服侍自己洗手的怀嬴走开。怀嬴生气地认为重耳为人鄙陋粗俗,不懂得怜香惜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餍乎!
(2)过卫,卫文公有邢、狄之虞,不能礼焉。
14.联系文本概括重耳历尽艰难,最终能够回到晋国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辑: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平淡地写出词人夕阳中把酒临风的赋闲生活,“斜日”与“西风”皆言愁态。
B.秋江上满眼娇花,词人怪诞无理地质问西风“何以染芙蓉?”,看似戏谑,实则沉郁。
C.醉醒的词人在阑干一角之中看到了天光,暗示了词人对即将到来的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D.“千万里”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词人客游他乡,萍踪浪迹,一生漂泊的生活状态。
16.后人评价本词情感,用了“忽纵忽擒”四个字,即词人的情感在作品中时而表现为“放下”又时而表现为“拿起”。请分析,这首词在情感上有什么“纵”,又有什么“擒”?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丰富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瑰丽的洞天仙境,其中“ , ”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仙境的广阔与仙台的奢华。
(2)《陈情表》一文情理兼具,李密在言明自己和祖母的年纪之后,用“ , ”的明确逻辑来向武帝表达自己可以“先尽孝,再尽忠”的想法。
(3)“白鸥”这一意象,可用来书写人心,表现人毫无机心,回归自然。也常用来代指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真诚相处。古诗中常常写到“鸥”,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①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 A ,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②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 B 的程度,这样宋人就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宋人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③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④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 C 的优点。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他们一个崇陶,一个尊杜,但却都归于平淡。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A: B: C:
19.下列句子中的“还”与文中加点的“还”,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要有白米饭的话,我还能吃一大碗呢,可惜你这儿没有!
B.他想不到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事。
C.他至今还在怀恋那双满含深情的眼睛,可见当年那一瞥给他留下了多么深刻的记忆。
D.七月的夜晚有许多美丽的星星缀在天空,还有浓烈的艾蒿味儿在飘散。
20.“极盛之后,难以为继”这一句古代谚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事有凑巧,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方,我听见过三位老师讲“破釜沉舟”这个成语。第一位教师是这样讲的:“‘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意思。做事一定要坚决。(甲)做什么,只要是正当的、应该做的事,就必须抱定只许前进而不许后退、只许胜利而不许失败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成功。(乙)前怕狼后怕虎,工作还没开始就准备下失败的退路,那样一定不会成功。当然,前进的目的必须正确。在这一点上,古人不能跟我们相提并论。由于时代的局限,使古人,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人,做事的目的在今天看来很多是成问题的,下定决心做好事是应当的, ① ,那就不应当了。”第二位教师是另一种讲法,他说:“‘釜’就是锅,‘舟’就是船。‘破’和‘沉’都是动词。‘破釜’是‘使釜破’的意思,也就是把锅砸碎;‘沉舟’是‘使舟沉’的意思, ② 。这样用法的动词叫作‘使动词’。同是做饭的工具,古代叫‘釜’,现代叫‘锅’;同是水上运输工具,古代叫‘舟’,现代叫‘船’;这是古今词汇的演变。像古代叫‘冠’,现代叫‘帽子’, ③ ,现代叫‘鞋’,都是这种情形。曹植《七步诗》里有‘豆在釜中泣’的句子,柳宗元《江雪》里有“孤舟蓑笠翁”的句子,这里的‘釜’和‘舟’跟‘破釜沉舟’里的‘釜’和‘舟’意思相同。”第三位教师讲得比较简单,话说得比较少。他这样讲:“项羽渡河进攻秦朝的军队,渡河之后,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断了自己的退路,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秦军打败了。(丙)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个成语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意思。”
21.根据语境,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是( )
A.无论 如果 后来 B.不管 要是 后来
C.无论 如果 最后 D.不管 要是 最后
2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语病,请找出并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
23.请在横线处仿照上句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
六、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知与行,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朱熹·宋
(2)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3)只为空言难感动,须将实意写殷勤;——真德秀·宋
(4)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训》
要求:根据上面四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B 3.D 4.①道家的“见素抱朴”为的是养生,主观上并无保护生态意向,却有保护生态的客观效果。
②在美学主导的原则下,功能和审美不是对立,而是统一,不是功能统一于审美,也不是审美统一于功能,两者之间无主次、本末之分。 5.①中国古代的资源保护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是合一的,主要观念表现为“网开一面”“珍惜天物”“见素抱朴”。
②安乐公主制华丽衣裙完全违背了“见素抱朴”的理念。“见素抱朴”要求人按照人性的基本需要来生活,反对奢华,而安乐公主使尚方“合百鸟毛”制作华丽衣裙,是对奢华物质生活的追求与发扬。
③百鸟裙的流行最终导致奇禽异兽被捕杀殆尽,不符合“网开一面”“珍惜天物”的观念。“网开一面”要求狩猎时网不合围,“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不滥杀。“搜山荡谷,扫地无遗”是对自然的漠视,对“天物”、资源的严重浪费。
6.C 7.B 8.①传统与坚守。“我”不愿搬迁到布苏,想留在山林守住家园,守住属于鄂温克人的文明。
②友善与平和。“我”面对古书记的劝说,没有激烈反对,而是以一曲葬熊的神歌来回应。 9.①展现妮浩的神性、大爱与崇高的牺牲精神。妮浩身上具有神性,为了扑灭山火而祈雨,不顾自己已年老体弱,最终倒在了大雨之中。
②体现人与自然既和谐又冲突的关系。妮浩祈雨体现鄂温克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他们为了生存与自然坚强斗争的精神。
③增添作品魔幻和悲剧色彩。跳神求雨并且成功,这一情节设置是超现实的;但妮浩为祈雨而死,十分悲壮,是鄂温克人的文明走向消亡的体现。
10.EHL 11.C 12.D 13.(1)如果将来事业不成功,我即使吃你这当舅舅的肉,怎么能满足呢!(也不会满足啊。)
(2)路过卫国,卫文公有邢国、狄国的进攻的忧虑,不能按礼节接待他们。 14.①重耳有复国的志向;
②重耳勇于听取下属的意见和他人的批评;
③答应回报楚国,获得楚国、秦国帮助;
④手下有狐偃、子犯等得力干将的鼎力扶持。
15.C 16.①纵:词人想要放下的是内心当中“年华易逝,岁月匆匆”“漂泊异乡,思念家乡”“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他渴望放下一切归隐江湖,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②擒:但词人又放不下心中的报国之志,对故国山河充满无限眷恋。“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萌生去意,却又徘徊迟疑。
17. 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养刘之日短也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8. A空:另辟蹊径、独辟蹊径、独出心裁、别出心裁、自出机杼、别出机杼。 B空:巨细无遗、巨细靡遗、无所不包、包罗万象 C空:平易近人 19.D 20.B
21.A 22.修改为: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人,做事的目的在今天看来很多是成问题的。 23.①如果坚决做坏事
②也就是把船凿沉
③古代叫‘履’
24.例文:
知行合一,贵在行之
朱熹的“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强调了知识与行动的统一;《晏子春秋》中的“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则揭示了坚持行动的重要性;真德秀提出“只为空言难感动,须将实意写殷勤”,告诫我们真诚与实干的价值;而《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更是直白地告诉我们,空想无益,行动才是关键。这些古人的智慧,无不指向一个核心——知行合一,贵在行之。
刘向有言:“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的贤人智者,一直在为我们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行。
或有人言,光是“行”是不够的,还应该“知”。此说不无道理,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行是知之始”,而改革开放的成功也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行是知的前提,也是知的检验标准。知行合一,贵在行之。有行动,理论才能日渐完善;没有行动,再好的设想也不过是水月镜花。
正是因为明白了行动之可贵,无数名人才愿意躬身实践,笃行不怠。齐白石学画虾时,曾终日蹲坐在虾池旁查看虾的动态;徐悲鸿为了画好奔马图,常在操场上细致观察马匹奔跑;达·芬奇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到酒馆、市集去观摩人物神态。这些名人在实践中获取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最终绘就出了不朽的传世经典。他们以“行”增“知”,以“知”长“才”,达到了真正的知行合一的境界。
相反,若只是片面“知”,而不愿意躬身实践。那么,所学的东西,不过是“条条框框”,并无益处。所以,老农要嘲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而大众会对“纸上谈兵,祸国殃民”的赵括深恶痛绝。只有那些勤于动手,躬身实践的人,才能获取真知,赢得尊重。
放眼当下,一些年轻人大学毕业后,眼高手低,懒于实践。他们说起话来一套一套,做起事来却笨手笨脚。这样的状况,颇为可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乐于实践才能增见识,长才干,才能让年轻人更好更快成长,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益、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行之,是终结境界,也是最高目标。因此,知行合一,贵在行之。让我们践行中庸理念,去和牛马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稷棉下功夫,成为眼中有光、脚下有印的大写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