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韶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韶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0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韶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考古发掘表明,岭南地区新石器晚期到青铜时代,带有百越文化特征的几何印纹硬陶质量都非常好,颜色烧得很均匀,质地坚硬,同时还发现了不少专门的窑址。由此推知,这一时期当地( )
A.在制陶业中基本使用打制石器 B.是中原文化辐射的核心区
C.已经具备早期国家的完备形态 D.农业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
2.战国士阶层往往将先王形象进行改写,古代先王最主要的优点被认为是用人不拘和礼贤下士,暴君灭亡的原因被强调为自专虐士。这种叙事( )
A.源于士人阶层受到重用 B.寄托了士人的潜在心理
C.旨在准确论证历史经验 D.折射出思想争鸣的格局
3.汉武帝时期,反映崇尚武力所需的品质以及思想的人名,如“武”“霸”“胜”等大量出现,如棘阳怀侯杜武、建成定侯黄霸、平皋侯刘胜等。这一现象( )
A.源于对汉武帝谥号的崇敬 B.表明地方割据依旧严重
C.可与当时政治局势相印证 D.证实黄老之学得以延续
4.大赦是由国家发布政令,对罪刑进行免除的一项制度。一次,唐宣宗想发布大赦,丞相令狐公以为不宜,理由是大赦“所费至多”,必须要有正当“名目”,应先在“□□,召有司”充分讨论,然后再向皇帝呈递详细的施行方案。宣宗不悦。根据唐朝制度,文中“□□”处最恰当的是( )
A.中书 B.御史 C.尚书 D.户部
5.有学者收集到40篇明代在地方推行通商之政的官员的传记,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收集传记所见明代推行通商之政的地方官员统计
按时段统计 按地域统计
时段 数量 占总数比重 地域 数量 占总数比重
明前期 7 17.5% 北方 12 30%
明中后期 33 82.5% 南方 27 67.5%
对该统计结果解读最合理的是( )
A.官方严格执行重农抑商 B.明代南方官员较北方官员开明
C.经济格局影响地方政策 D.朝贡体系影响南北方贸易发展
6.1900年10月10日,列强公使团提出在中国“凡外国人曾遭受虐待的地区和城镇停止举行任何正式考试”的要求。对此,《申报》迅速刊发多篇论说,认为:停试可稍节度支,有助于应对拥挤之仕途;此外,停试可使士子观察“时局,志切振兴”,研求国家有用之学。这主要反映( )
A.《辛丑条约》严重侵害了中国主权 B.废除科举制成为新派士人共识
C.财政危机迫使朝廷调整选官制度 D.民族危机刺激了思想观念调适
7.1918年,北京政府中央观象台将全国规划为五个时区,并以“世界标准时间”为题编入1919年以后的《中华民国历书》。1929年,广州市政府在11处繁盛地点安装标准电钟。上海公用局则于1931年在全市安装了标准钟。这一状况( )
A.透出政府融入全球化的决心 B.反映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文化渗透
C.提高了国内长途贸易的成本 D.体现军阀割据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8.下图为拍摄于1938年武汉的历史照片,图中儿童手握“贩新华日报,献金救国”的标语和报纸列队宣传。该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国民政府坚持全民族抗战 B.群众救亡运动高涨
C.长沙会战取得突破性胜利 D.敌后战场组织抗战
9.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多次提议中国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主张中国在国际分工中重点发展个别特定的工业种类,毛泽东均明确表示反对。据此可知,新中国工业化建设( )
A.强调“求同存异”的方针 B.调整“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实行独立的国家工业政策 D.优先发展国防工业应对威胁
10.在玛雅文明和中华文明中,龟崇拜均具有重要地位。图1为玛雅人认为龟是玉米神重生的载体,而中国古代则视龟为宇宙模型,图2为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龟夹着刻有宇宙象征图案的玉版。这反映了( )
A.两大文明存在密切联系 B.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发展
C.东西方文明具有差异性 D.早期信仰影响社会生活
11.公元前3世纪,埃及亚历山大港的法罗斯灯塔,其基座采用埃及传统方形设计,塔身运用希腊柱式结构,塔顶最初安放希腊海神铜像,后改为埃及太阳神雕像。这一建筑风格得益于( )
A.罗马帝国对埃及的长期统治 B.希腊化时代跨区域文明的交融
C.古埃及文明独立发展的传统 D.希腊与埃及宗教信仰的同源性
12.有学者在辨析葡萄牙开辟欧印新航路时,强调其本质“通过系统性航海行动首次实现空间联结,而非对已存航路的认知确认”。下列选项中,符合该学者评价角度的是( )
A.世界地理认知的革新 B.全球贸易体系的重构
C.远洋航行实践的突破 D.殖民霸权秩序的确立
1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茶叶的国家。但在1826年,英国植物学家声称茶起源于印度,传说印度王子达摩沉迷于研究,一天晚上,他发现自己几乎要睡着了,于是撕下眼皮扔在地上,立刻长出了一棵茶树。英国塑造“茶叶印度起源说”旨在( )
A.推动世界茶叶研究 B.发掘印度传统文化 C.服务自身经济利益 D.构建本土民族认同
14.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街头儿童犯罪率激增。当局将犯罪儿童与成年罪犯混合关押,因轻微偷窃(如偷窃一个橘子)被判监禁的儿童,于是在监狱中向惯犯学习更复杂的犯罪技巧;1847年法案虽简化审判程序,但量刑权下放导致司法不公问题更加突出。上述现象说明当时( )
A.经济贫困是儿童犯罪的根源 B.司法制度缺陷导致犯罪循环
C.家庭监管缺失加剧儿童堕落 D.社会普遍忽视儿童权益保护
15.20 世纪 20 年代被称为“美洲导师”的墨西哥作家巴斯孔塞洛斯在其代表作《宇宙种族》中提到,“西班牙殖民地造就了混血民族,混血为拉丁美洲染上了基调,带来了责任,规定了未来”。该观点强调( )
A.拉美经济结构的变革 B.欧洲列强主导美洲文化 C.美洲人口跨地域转移 D.族群融合推动文化认同
16.冷战结束后,美国对拉美的政策从构建以军事援助为基础的政治同盟体系,转变为建立以自由贸易协定为纽带的经济集团。这一转变反映了美国( )
A.应对全球形势的政策调整 B.摒弃意识形态的经济思维
C.实行军事扩张的对外策略 D.旨在推动美洲经济一体化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官方强化东海管治、确立东海疆域的重要时期。元代泉州是当时中国海外贸易的中心,受泉州“流求”认知影响,元代将“流求”指涉区域定为与澎湖“烟火相望”的台湾岛南部,并尝试将其收附。明朝则将“流求”位置定在琉球群岛,通过建立明琉宗藩关系,逐步强化对琉球海域的管控,意在“羁縻琉球,以防倭寇”。东海疆域格局在清朝进一步得到巩固。
——摘编自陈刚《“流求”指向演变所见古代中国东海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与元朝不同,明朝将“流求”位置定在琉球群岛。随着明初中琉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频繁的使臣往来使得连接两地的航路日益清晰。明朝册封使留下了详细的航海记录,如嘉靖年间陈侃的《使琉球录》记载,航船经过钓鱼屿、黄尾屿、赤屿后,“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这明确指出了中琉两国的边界是以古米山为限,说明到达古米山之前航路所经的钓鱼屿等岛屿均属中国疆域,是中国最东边的岛屿,到达古米山才是属于琉球的疆域。此外,陈侃还对琉球王国的政治组织、社会风俗、山川地理等进行了详细考察,并呈报史馆,以备史官采择或后世参阅。
——摘编自万明《明代历史叙事中的中琉关系与钓鱼岛》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元明两朝对“流求”指向的界定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元明清时期官方加强对东海疆域管控的举措。
(2)综合材料一、二,简析当时中琉长期交往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以中国为主体的中外关系出发,在多维的观察角度下,呈现出多样化的情景。近代以来,中国面对西方列强入侵的压迫,饱受屈辱,而近代中国人追求民族复兴的奋斗,也与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过程不可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是因为选择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坚持了市场取向的改革、人民勤劳奋斗等众多重要因素。中国经济实力的大幅增强,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重要贡献。
——据汪朝光《近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多维审视》、胡必亮《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验及其世界意义》整理而成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三、综合题
19.古典小说名著《西游记》于明朝中后期横空出世,同时开启了波澜壮阔的《西游记》学术史的序幕。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游记》学术史的发生几乎与小说本身的问世同步。明清通俗小说的繁荣必然带动小说批评的勃兴,这一时期的《西游记》学术史以小说评点为核心,但其学术成果远超评本范畴,涵盖笔记、史论、诗文等多种文体中的丰富见解。评点者多持三教同源观,或引《周易》,或引《大学》《中庸》为据。
——摘编自竺洪波《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
材料二 “五四”时期,《西游记》研究作为现代学术范式的确立,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转型的产物。在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背景下,进化论、实证主义等西方科学方法传入,推动传统学术向现代转型。这一时期奠定了古代小说研究的现代方法论基础,实现了文学批评从传统评点向科学化、系统化的转变。
——摘编自程毅中《简述“五四”以来中国通俗小说的研究》
材料三 当下,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西游学”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阐述了丝绸之路与佛教的关系,指出《西游记》“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西游记》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扇文学之窗,一个指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标杆。
——摘编自竺洪波《关于建构“西游学”的若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西游记》研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五四”时期《西游记》研究“向科学化、系统化转变”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总结《西游记》学术史发展对当今文化传承发展的启示。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葡两国在美洲的殖民总督成为听命于本国国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独裁者。在经济上,西葡两国在殖民地都推行具有封建专制和早期资本主义色彩的重商主义政策,对殖民地经济实行严密控制和行政干预。进入19世纪,被排斥在殖民政权机构之外的土生白人知识分子因受各种影响而投身革命。西葡两国陷入拿破仑战争的泥淖中,无暇顾及美洲殖民地,因而使殖民地获得了推翻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性机遇。
——摘编自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下)
材料二 在西方殖民扩张过程中,“胡萝卜加大棒”是西方所有殖民大国普遍采用的殖民策略。通常,在殖民的初期和中期,以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奴役与剥夺的“大棒”策略为主;在殖民地晚期,则以安抚和保护的“胡萝卜”策略为主。但无论何时,贯穿于殖民过程中的都是一套根深蒂固的文明征服野蛮的殖民逻辑。
——摘编自王爱松《奴役与保护:西方殖民扩张中的逻辑与悖论》
(1)根据材料,概括美洲地区脱离西、葡殖民统治的背景。
(2)就材料二西方殖民扩张过程中所采取的某一策略进行论述。(要求:说明所选策略,论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D
2.B
3.C
4.C
5.C
6.D
7.A
8.B
9.C
10.C
11.B
12.C
13.C
14.B
15.D
16.A
17.(1)不同:由元朝时期的台湾岛南部到明朝指向琉球群岛。举措: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明朝建立宗藩关系、抗倭,清朝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
(2)意义:①确立了中国的海上边界;②明确了钓鱼屿等岛屿属于中国;③促进了中琉之间航线的清晰和发展,推动双方经贸往来;④增进了中琉双方的了解与认识;⑤加强了中琉之间的政治联系与友好关系;⑥使臣的记录为后世研究中琉关系及相关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18.示例:论题:中国在各领域对世界有突出贡献。
阐述:首先,为世界和平做贡献,坚持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新中国初期坚定站在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日内瓦会议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达成协议避免走上歧路,也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条件;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认真履行职责,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在叙利亚问题等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积极探索解决方法,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搞双重标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其次,为世界发展做贡献,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但中国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与新的动力;面对逆全球化等挑战,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的各个方面都有突出贡献。
19.(1)特点:学术研究与小说传播同步发展;以小说评点为核心;多种文体综合研究;融合儒释道思想。
(任答三点即可)
(2)原因: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科学”理念推动学术转型;西方科学方法的引入;知识分子的革新实践。
(任答两点即可)
(3)启示:立足传统,创新研究方法;推动跨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的国际传播;坚持文化自信,深挖经典的当代价值;鼓励学术创新,构建系统化学科体系。(任答两点即可)
20.(1) 殖民地政治、经济发展受宗主国限制,引发不满;土生白人阶层崛起,谋求政治权力;受启蒙思想、美国独立与法国大革命影响;拉美独立意识觉醒;拿破仑战争削弱西、葡对殖民地的控制。
(2)示例
在殖民扩张初期,西方殖民者普遍采用"大棒"策略,即通过军事征服、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建立殖民统治。
西班牙殖民者以武力摧毁阿兹特克和印加帝国,屠杀原住民,掠夺金银;强迫印第安人采矿,实行种植园奴隶制,导致原住民人口锐减;强制推行天主教,摧毁土著信仰与文化。
武力镇压与经济剥削摧毁了殖民地原有社会结构,激化了民族矛盾,最终引发殖民地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独立运动的爆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