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地球的公转课件(共7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地球的公转课件(共7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16 00:2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1张PPT)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1.2地球的公转
结合实例,在生产生活中学会适应和应用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理解地球公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球运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比如,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建筑设计要考虑采光和遮阳,以适应这种变化,实现人地协调。
人地协调观
通过图示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等特点,构建地球公转的空间模型。想象地球在宇宙空间中绕太阳公转的动态过程,以及黄赤交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空间变化。例如,能在脑海中呈现出地球公转时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的具体位置。
空间思维
结合图示,说明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点,通过实例理解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还能综合考虑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和五带划分等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比如分析某地区的气候、农业生产与地球公转的关系时,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思考。
综合思维
结合实例,说明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可以通过实地观测不同季节日出日落时间来感受昼夜长短变化,测量物体影子长度变化来了解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也可根据这些变化规律,在实际生活中安排农业生产活动、旅游出行等。
地理实践力
综合素养
地球公转
Earth revolution
01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Yellow Red Cross Angle and Its Influence
02
目 录
/ CONTENT
行业PPT模板http://www./hangye/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The geograph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Earth's revolution
03
探索
阿布·辛拜勒神庙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约公元前1304—公元前1237)建造的大型岩窟神庙。3000多年前的神庙设计者精确地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把神庙设计成为一年中只有拉美西斯二世生日(2月21日)和登基日(10月21日)的清晨,太阳光才能从神庙大门射入,穿过60多米长的庙廊,照到神庙尽头拉美西斯二世的石像上。人们把这一奇观发生的时日,称为“太阳节”。
1.计算拉美西斯二世生日至春分日、秋分日至登基日的天数,你有何发现?
拉美西斯二世生日(2月21日)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共28天左右;秋分日(9月23日前后)至登基日(10月21日)共28天左右。间隔日期大致相同。
探索
阿布·辛拜勒神庙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约公元前1304—公元前1237)建造的大型岩窟神庙。3000多年前的神庙设计者精确地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把神庙设计成为一年中只有拉美西斯二世生日(2月21日)和登基日(10月21日)的清晨,太阳光才能从神庙大门射入,穿过60多米长的庙廊,照到神庙尽头拉美西斯二世的石像上。人们把这一奇观发生的时日,称为“太阳节”。
2.太阳节奇观的出现,与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入射角度密切相关。想一想,在每年的2月21日和10月21日这两天内,太阳照耀石像的时间是否会持续很久?
不会持续很久,应该会出现一些偏差。
原因:第一 ,阿布·辛拜勒神庙位于红海西岸不远处,受板块运动影响,红海会出现扩张运动,非洲板块会西移;第二,黄赤交角也有微小变化,从而引起拉美西斯二世生日和登基日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第三,20世纪60年代,因兴建阿斯旺水坝,将阿布·辛拜勒神庙按原样向高处搬迁了60m,也有影响。
PART 01
地球公转
Earth revolution
地球绕太阳运行叫作公转,其路径称为公转轨道。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注:二分日和二至日皆就北半球而言。
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公转周期:地球公转一周所需要的 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即一个恒星年。
S
S
S
S
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地轴倾斜的方向都是不同的。
从北极上空看,公转方向呈逆时针方向。
从南极上空看,公转方向呈逆时针方向。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近日点
1月初
远日点
7月初
速度最快
速度最慢
逐渐变快
逐渐变快
逐渐变慢
逐渐变慢
时间 日地距离 角速度 线速度
1月初(近日点) 14710万km 61′/d 30.3km/s
7月初(远日点) 15210万km 57′/d 29.3km/s
近、远日点与冬、夏至日的区分
①从时间上看,地球位于近日点时为1月初,而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地球位于远日点时为7月初,而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
②从公转轨道的位置看,近日点比冬至日靠东,远日点比夏至日靠东。
从春分到夏至一直减速
从夏至到秋分先减速后加速
从秋分到冬至一直加速
从冬至到春分先加速后减速
活动
地球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点叫作近日点,距太阳1.471亿千米;离太阳最远的点叫作远日点,距太阳1.521亿千米。每年1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每年7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据此,完成相关任务。
1.北半球每年夏半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的日数为186天,冬半年(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的日数为179天。结合图1-12,分析北半球夏半年比冬半年多出7天的原因。
北半球夏半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地球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冬半年(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地球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故夏半年比冬半年多出7天。
活动
地球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点叫作近日点,距太阳1.471亿千米;离太阳最远的点叫作远日点,距太阳1.521亿千米。每年1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每年7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据此,完成相关任务。
2.参与丹霞、经纬的讨论,谈一谈你的看法。
主要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关。近日点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为冬季;远日点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为夏季。
地球经过近日点时,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值隆冬,天气偏冷;而地球经过远日点时,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当盛夏,骄阳似火。这是真的吗?
逻辑上似乎说不通,正如寒冬向火,靠得近才会暖和嘛! 除距离因素外,是不是还受 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PART 02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Yellow Red Cross Angle and Its Influence
地球公转轨道面叫作黄道面
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面
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叫作黄赤交角。目前的黄赤交角约23.5°
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约66.5°
地球公转轨道面
(黄道平面)
23.5°
黄赤交角
地轴
北极星
(1)一轴:地轴(自转轴,垂直于赤道面)
(2)两面:黄道面和赤道面
(3)三个基本不变
①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③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视为定值。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原因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
地轴的空间指向
黄赤交角的大小
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
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
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赤道
春分
3月21日前后
夏至
6月22日前后
秋分
9月23日前后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两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上:一年一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外:无太阳直射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秋分日—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冬至日—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春分日—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夏至日—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时间 太阳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23.5°N) 到达最北界,开始南移
夏至日至秋分日 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 向南移动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 赤道 向南移动
秋分日至冬至日 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 向南移动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23.5°S) 到达最南界,开始北移
冬至日至春分日 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 向北移动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 赤道 向北移动
春分日至夏至日 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 向北移动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概念: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1回归年,其回归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
活动
1.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据此,完成相关任务。
(1)结合课文关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描述,在图1-14中标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并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
(2)根据所绘图示,分别说出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和南半球,太阳直射点向北和向南移动的时段。
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秋分日-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冬至日-次年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夏至日-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活动
2.在本章第10页活动第3题的注释中,对不同地区活动开展的时间提出了具体建议。结合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分析提出此建议的地理缘由。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方位始终在南方;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地区,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正午太阳方位在南方,其他时间正午太阳方位会有在北方的时候。
课后练习
读“中心点为地球某一极点的示意图”。阴影部分为10月7日,非阴影部分为10月8日。图中M为某一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箭头表示其绕地球转动方向。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对该通信卫星运动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M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比a点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大
B.M公转周期为23时56分4秒
C.M公转周期为24小时
D.在a点观察到M为自西向东运动
2.此时北京时间为( )
A.10月6日8时 B.10月7日16时
C.10月6日16时 D.10月8日8时
B
D
1.答案:B
解析:B项、C项,M作为地球的同步卫星,随地球自转一周而公转一周,其公转周期为一个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故B项正确、C项错误。A项,M点作为地球卫星,可以将地球视为一个圆滑的球,M点为其上海拔较高一点。地球上除南北极点角速度线速度都为0,其余各地角速度相同,线速度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同一纬度的各点海拔高的线速度大,故A项错误。D项,M是地球同步卫星,所以地面上的点观察M是静止不动的,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2.答案:D
解析:由地球自转规律“北逆南顺”可推知该图为北极俯视图。零时经线以东到180°经线为新一天、零时经线以西到180°经线为“昨日”,由此可推知,该图中0°经线地方时为0时,180°经线地方时为12时。北京时间中央经线为东经120°(此时北京日期为10月8日),与180°经线的时差为4个小时(15°/1时),北京时间为8时,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下图是从北极俯视地球公转运动的两种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3.结合两图,当地球运行到甲图远日点位置时,最接近乙图中的( )
A.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4.当地球从乙图中C位置运动到D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 B.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
C.我国各地昼长先增大后减小 D.我国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A
D
3.答案:A
解析:阅读图甲,当地球运动到远日点时,时间是7月初。阅读图乙,当地球运动到图示公转轨道的A、B、C、D位置时,时间分别是6月22日、9月23日、12月22日、3月21日前后,可知当地球运动到甲图远日点位置时,最接近乙图中的A位置,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答案:D
解析:阅读图乙,当地球从图示公转轨道的C运动到D位置时,时间分别是12月22日一3月21日前后,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A错误;阅读图乙,当地球从图示公转轨道的C运动到D位置时,时间分别是12月22日一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向北移动,B错误;阅读图乙,当地球从图示公转轨道的C运动到D位置时,时间分别是12月22日一3月21日前后,我国(北半球)各地昼长逐渐增长,C错误;阅读图乙,当地球从图示公转轨道的C运动到D位置时,时间分别是12月22日一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我国(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D正确。故选D。
如图为地球公转运动轨道示意简图,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所处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当地球公转到丁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黄赤交角变为0°
B.此时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90°
C.此时为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北移
D.此时为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南移
6.地球由丁处公转到甲处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数为( )
A.大于23°26′ B.小于23°26′
C.等于23°26′ D.等于46°52′
C
C
5.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和图示信息分析,甲为夏至日、丙为冬至日;丁地为春分日,此时黄赤交角依然为23°26′,A错;此时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66°34′,B错;此时为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北移,C正确,D错误。故选择C。
6.答案:C
解析:丁为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甲处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因此地球由丁处公转到甲处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数为23°26′,故C正确;故选择C。
北斗七星几乎是夜空中最亮、最容易识别的恒星。我国古代先民不仅用它来指示方向,还能用它区分季节。图1为一年内四个日期的同一时刻看到的北斗七星位置的合成图。图2为北半球某地同一天甲、乙两个不同时刻观测到的北斗七星与北极星的相对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7.图1中北斗七星斗柄的朝向变化是由于地球的( )
A.逆时针公转 B.逆时针自转 C.顺时针公转 D.顺时针自转
8.图2中,若甲是17:00,则乙约为( )
A.11:00 B.14:00 C.20:00 D.23:00
A
D
7.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北斗斗柄指向上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公转造成的,地球的公转形成季节的变化。从北天极上空看,地球的公转是逆时针方向,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答案:D
解析:由于地球自转,我们看到了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北天极附近的天体绕北极星呈同心圆逆时针转动,其角速度就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即15°小时(除南北两极点外)。甲、乙两个时刻北斗星位置相差约90°,说明地球自转了90°,即6小时,乙在甲之后6小时,约为23:00。D正确,ABC错误。故选D。
课堂总结
公转意义
太阳直射点
太阳高度角
昼夜长短变化
太阳视运动
四季变化
五带划分
含 义
大 小
影 响
方 向
周 期
公转特点
地球的公转
黄赤交角
速 度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1.2地球的公转
第二课时
结合实例,在生产生活中学会适应和应用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理解地球公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球运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比如,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建筑设计要考虑采光和遮阳,以适应这种变化,实现人地协调。
人地协调观
通过图示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等特点,构建地球公转的空间模型。想象地球在宇宙空间中绕太阳公转的动态过程,以及黄赤交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空间变化。例如,能在脑海中呈现出地球公转时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的具体位置。
空间思维
结合图示,说明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点,通过实例理解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还能综合考虑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和五带划分等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比如分析某地区的气候、农业生产与地球公转的关系时,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思考。
综合思维
结合实例,说明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可以通过实地观测不同季节日出日落时间来感受昼夜长短变化,测量物体影子长度变化来了解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也可根据这些变化规律,在实际生活中安排农业生产活动、旅游出行等。
地理实践力
综合素养
地球公转
Earth revolution
01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Yellow Red Cross Angle and Its Influence
02
目 录
/ CONTENT
行业PPT模板http://www./hangye/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The geograph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Earth's revolution
03
PART 0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The geograph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Earth's revolution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地面
高度角
太阳高度:又称“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太阳在当地的仰角)。
地面
1.太阳高度的日变化
①日出日落时,太阳高度为0°;
②日出至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③正午时达到最大;
④正午至日落,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正午太阳高度:又称“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正午(当地地方时12时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该地所在的经线上。
(1)非极昼地区
A.北半球夏半年(每年3月21日前后—9月23日前后)太阳从东偏北升起,从西偏北落下;
B.北半球冬半球(9月23日前后—次年3月21日前后)太阳从东偏南升起,从西偏南落下;
C.二分日时太阳从正东升起,从正西落下。
2.不同纬度地区的日出、日落方位
地平面


西

冬至
春秋分
夏至
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南北半球
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南北半球
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春分 3 21
夏至 6 22
秋分 9 23
冬至 12 22
春分 3 21
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极昼区最低纬度
极昼区其他纬度
②极昼地区
A.北半球极昼的某地(除北极点外)
正北日出,正北日落,正午太阳在正南。
B.南半球极昼的某地(除南极点外)
正南日出,正南日落,正午太阳在正北。
C.极点出现极昼
极点出现极昼时,太阳不升不落。
拓展
不同地区正午太阳方位
注:正午太阳方位根据太阳直射点方位确定。(如果太阳直射点位于观测地南面,则正午太阳位于观测者的正南方,反之位于正北方)
地区 正午太阳方位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全年在正南方
北回归线上 夏至日在正头顶,其他时间在正南方
南北回归线之间 太阳直射时,在正头顶;直射点位于当地以北,在正北方;直射点位于当地以南,在正南方
南回归线上 冬至日在正头顶,其他时间在正北方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全年在正北方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
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规律
①回归线之间
赤道
变化: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两次最小值。
最大值:春分日、秋分日
最小值:冬至日、夏至日
赤道至北(南)回归线
变化: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一次最小值。
最大值:太阳直射时
最小值:冬至日(赤道至南回归线最小值是夏至日)
②回归线上
北回归线
变化:一年中只有一次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一次最小值。
最大值:夏至日
最小值:冬至日
南回归线
变化:一年中只有一次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一次最小值。
最大值:冬至日
最小值:夏至日
③回归线至极点之间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变化:一年中有一个最大值,最大值小于90°,一次最小值。
最大值:夏至日
最小值:冬至日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变化:一年中有一个最大值,最大值小于90°,一次最小值。
最大值:冬至日
最小值:夏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H=90°-∣α-δ∣
注:α为当地纬度,δ为太阳直射的纬度
太阳直射点与所求地点
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
分属南北半球
δ取正值
δ取负值
纬度差为大数减小数
纬度差为两纬度数之和
实质
实质
拓展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为例)
①同线相等规律: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如图A,B两点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②对称规律:同一天,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为对称轴南北对称的两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如图纬线a与b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③近大远小规律:距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如图B点正午太阳高度比C点大。
A
B
C
a
b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地面
正午太阳高度角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是一天的正午时刻,此时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当地的纬度
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即纬度相差1度,正午太阳高度对应相差1度)”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
(3)确定房屋朝向
合理设置房屋朝向可以获得最充足的太阳光照。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太阳光线正午从南射入,房屋门窗应朝南;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太阳光线正午从北射入,房屋门窗应朝北。
房屋朝向影响采光,一般情况下,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光照射到房间的面积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太阳光照射到房间的面积越大,故夏季照射面积小,冬季照射面积大。
(4)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①判断日影长短
判断方法: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
规律:太阳直射点上,日影长度为零;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
②判断日影方向
判断方法:日影方向永远背向太阳。
规律: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极夜区除外);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极夜区除外);南北回归线之间,影子可朝南也可朝北,太阳直射时无影子。
(5)确定楼间距和楼高
计算公式:tanH=h/L
注:南楼高度为h,当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南北楼之间最小楼间距为L。
H
(6)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问题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夹角,使太阳光线与集热板之间成直角。
如图,集热板倾角α和正午太阳高度H的关系为α+H=90°。
活动
1.结合课文关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描述,依据图1-16、图1-17中的相关数据,在图1-18中分别绘出夏至日、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
夏至日
冬至日
活动
2.简易测量学校所在地某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如图1-19,图中a 、b为本章第10页活动第3题的测量数据。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求出学校所在地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H。
活动
3.如图1-20,图中A点为太阳直射点,其纬度为δ , B点的纬度为φ , H为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1)B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可用下列公式来计算:H=90°-│φ-δ│。式中φ取正值;当地夏半年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据图1-20 ,利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个几何知识点,理解上述公式。
读教材图1-20,依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个几何知识点可得出H的余角在左图中等于φ一δ(当地夏半年),在右图中等于φ十δ(当地冬半年);因此,B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90°-∣φ-δ∣。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的纬度值,永远取正值;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值,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当地冬半年取负值。
活动
3.如图1-20,图中A点为太阳直射点,其纬度为δ , B点的纬度为φ , H为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2)利用上述公式,完成表格内容。
地点 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 夏至日 春分日、秋分日 冬至日
北京 约40°N
海口 约20°N
73.5°
50°
26.5°
70°
86.5°
46.5°
(3)与同学一起交流,说一说在完成上表过程中你感到困难的地方,并讨论一个解决方案。
课后练习
太阳金字塔(如图)是墨西哥提奥提华坎遗迹(19°N,98°W)中的著名建筑,设计颇为精妙。每年有2天,日落方位处于太阳金字塔塔尖与太阳广场中心的连线上,其中一天接近4月30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一年中,日落方位处于文中连线上的另一天最接近( )
A.2月9日 B.3月31日 C.8月13日 D.10月30日
2.夏至日当地时间4时57分迎来日出,则当地冬至日的日出时间约是( )
A.6时7分 B.6时35分 C.7时3分 D.7时31分
C
A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每年中有2天,太阳落下的位置与太阳金字塔塔尖恰好同太阳广场中心连成一线,其中一天为4月30日,太阳视运动的“往返”规律使得在夏至前后对应的日出、日落方位会基本对称出现。约4月30日(距春分约40天)在夏至前,另一对应日就在夏至后相似时长,约落在8月中旬左右,C正确;2月9日、3月31日、10月30日太阳直射点都不与4月30日关于夏至日或冬至日对称,ABD错误。故选C。
2.答案:A
解析:当地时间为当地所在时区的区时。当地经度为98W,所在时区为西七区。因此4:57为西七区中央经线时间,即105°W的时间,换算成98°W地方时为5:25。因此当地夏至昼长为(12-5:25)×2=13小时10分,即该地冬至日夜长为13小时10分钟,则冬至日昼长为24-13小时10分钟=10小时50分钟。冬至日出地方时=12-(1/2×10小时50分钟)=6:35。而题目所求为当地冬至日出时间,即求当地所在的区时,也就是105°W的时间,减去28分钟,因此日出时间为6:07,A正确,BCD错误,故选A。
读南半球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该地的地理纬度是( )
A.5°26′S B.8°S C.11°26′S D.23°26′S
4.在图中乙日期所表示的这一天,该地达到一年中极值的是( )
A.正午太阳高度 B.昼夜温差 C.昼夜时长差值 D.降水量
B
C
3.答案:B
解析: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90°-纬度差(直射点的纬度与当地纬度的差值)。正午太阳高度两次直射该纬度,推测该地纬线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两次直射之间的太阳高度为74°34′,因此该地距离南回归线的纬度差为90°-74°34′=15°26′。所以该地纬度为23°26′-15°26′=8°S。
4.答案:C
解析:结合图文信息可知,在图中乙日期所表示的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当地正午太阳高度为74°4',并没有达到该地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大的90°,A错误;该地位于热带地区,常年高温,冬夏季昼夜温差变化不大,无法准确推测当地温差是否达到一年中的极值,B错误;该地达到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时候,因此此时达到该地一年中昼夜时长差值,C正确;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当地的夏季,虽然当地在8°S,但当地的经度未知,无法判断该地位于何处,无法推断出当地的气候类型,因此降水量是否达到一年中的极值无法判断,D错误。故选:C。
对日影和太阳高度变化的观测可以判断地理位置、地方时等要素。图a为甲地某日日出至日落期间标杆的日影变化示意图,当日影朝正北方向时,标杆长度与其日影长度相等。图b为乙地同一日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示意图。图中时间均为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观测当日( )
A.甲地昼长夜短 B.乙地昼短夜长 C.甲地昼长大于乙地 D.甲乙两地昼夜等长
6.甲地位于乙地( )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D
A
5.答案:D
解析:由图a可知,甲地日出时日影朝向正西,日落时日影朝向正东,可推出甲地当天正东方向日出,正西方向日落,进而可知当天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全球昼夜平分,A、B、C错误,D正确。
6.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甲地正午日影朝正北方向,乙地正午太阳光线从南方照射而来,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当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故可推出甲乙两地均位于北半球。由“当日影朝正北方向时,标杆长度与其日影长度相等”可知甲地正午太阳高度为45°,由图b可知乙地正午太阳高度为30°,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算出甲地纬度为45°N,乙地纬度为60°N,甲地位于乙地的南方,C、D错误;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地昼夜等长,其日出地方时应为6:00,由图a可知,甲地日出时的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为5:40,可推算出甲地经度为125°E;由图b可知,乙地正午北京时间为12:20,结合乙地正午地方时为12:00,可推算出乙地经度为115°E,因此甲地在乙地东方,综合前面分析,甲地在乙地的东南方向,A正确,B错误。
下图为11月6日某摄影爱好者在银川一固定位置固定方位拍摄的两张太阳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7.两张照片拍摄时间的迟早和拍摄方向分别为( )
A.甲比乙早、东南 B.甲比乙早、东北 C.乙比甲早、西南 D.乙比甲早、西北
8.若在同一地点要拍摄到相同照片,则大约需要( )
A.1个月后 B.3个月后 C.6个月后 D.9个月后
C
B
7.答案:C
解析:11月6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银川一天中的太阳方位为东南——正南——西南,所以拍摄方向应该偏南,BD错误;乙图比甲图太阳高度角大,根据一天中的太阳方位变化,则乙图太阳更靠近南方,乙图与甲图比,太阳更靠近正对照片的左手方向,表明正对照片的左手方向更靠近南方,则面向照片的方向为西方,乙图中太阳位于西南方向,所以拍摄方向为西南;太阳位于西南方向,拍摄时间位于下午时间段,因为乙比甲太阳高度角大,所以乙比甲早,C正确,A错误。故选C。
8.答案:B
解析:根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要在同一地点拍摄到相同照片,则日期应与11月6日关于冬至日(12月22日)对称,11月6日距离12月22日是46天,根据对称规律,则总的天数是92天,大约3个月左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课堂总结
公转意义
太阳直射点
太阳高度角
昼夜长短变化
太阳视运动
四季变化
五带划分
含 义
大 小
影 响
方 向
周 期
公转特点
地球的公转
黄赤交角
速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