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一单元 形形色色的动物
1.1常见的动物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学生能够识别常见动物,如猫、狗、兔子、鸡、鸭、鹅等,了解它们的基本外形特征,包括身体结构、颜色、毛发或羽毛特点等;知道这些动物的常见生活习性,如食性、活动时间、栖息环境等。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图片、视频以及实地观察动物,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动物特征和行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并倾听他人的观点。
3.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在观察和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让学生了解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常见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动物。
2.难点: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动物的细节特征,并能准确地进行描述;理解动物生活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性关系。
三、教学准备
1.常见动物的高清图片、视频资料。
2.动物玩具、模型
3.观察记录表,为每个学生准备一份,用于记录观察结果。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5分钟)
1.播放一段充满动物叫声的音频,如猫叫、狗叫、鸡叫、鸭叫等,提问:“同学们,仔细听,你们听到了哪些声音?猜猜这些声音都是什么动物发出来的?”引导学生根据声音猜测动物。
2.展示一些动物的局部图片,如动物的耳朵、尾巴、爪子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局部特征来猜测动物。例如,展示兔子的长耳朵图片,问:“这可能是哪种动物的耳朵呢?”
(二)知识新授(10分钟)
1.利用PPT依次展示猫、狗、兔子、鸡、鸭、鹅的高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包括身体形状、颜色、毛发或羽毛、耳朵、尾巴等。例如,在展示猫的图片时,提问:“同学们,看看这只猫,它的身体是什么颜色的?它的毛是长还是短?它的耳朵是什么形状的?”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回答。
2.结合图片和简单的动画,介绍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如食性方面,猫喜欢吃鱼和老鼠,狗爱吃骨头和狗粮,兔子爱吃胡萝卜和青菜等;活动时间上,猫和狗白天黑夜都可能活动,兔子大多在清晨和傍晚活动;栖息环境方面,鸡和鸭一般生活在有一定空间的鸡舍和鸭舍,也能在田野等开阔地方活动,兔子喜欢生活在干燥、有遮蔽的地方。
(三)小组讨论(10分钟)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 - 5人,给每个小组发放观察记录表和一些动物玩具或模型。
2.要求小组内成员观察手中的动物玩具或模型,讨论并记录下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进行指导和答疑。
3.例如,小组观察狗的玩具时,讨论狗的皮毛颜色、耳朵形状、尾巴特点,以及它喜欢的食物、活动方式等,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四)互动展示(10分钟)
1.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向全班介绍他们观察的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提问和补充,如“你说的兔子喜欢吃胡萝卜,那它还喜欢吃其他东西吗?”展示的小组进行解答,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3.教师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纠正错误或不准确的描述。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常见动物,如猫、狗、兔子、鸡、鸭、鹅等,以及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提问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动物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3.总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动物,关爱动物。
五、教学延伸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或小区里的动物,如宠物猫、宠物狗,或者小鸟、昆虫等,用绘画或文字的形式记录下动物的特征和行为,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六、板书设计
常见的动物外形特征:
猫:毛茸茸、尖耳朵、长尾巴
狗:有不同毛色、耳朵可立可垂、尾巴灵活
兔子:长耳朵、短尾巴、三瓣嘴
鸡:有羽毛、尖嘴、爪子
鸭:扁嘴、蹼足、羽毛防水
鹅:体型较大、长脖子、扁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