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一、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1.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1)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
实验推论:已经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含有某种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2)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实验
①实验设计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其巧妙之处在于运用“减法原理”,人为去除某个影响因素后,观察实验结果的变化。
②实验证明: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2.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1)实验设计思路:把DNA和蛋白质区分开来,直接地、单独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的
作用。
(2)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3)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32P标记噬菌体的DNA,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
(4)实验过程
用放射性同位素32P、35S分别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用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当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大量增殖时,搅拌、离心后对被标记物质进行放射性测试。
①含35S的噬菌体+细菌→混合培养→搅拌、离心→上清液放射性强、沉淀物放射性弱。
②含32P的噬菌体+细菌→混合培养→搅拌、离心→上清液放射性弱、沉淀物放射性强。
(5)实验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
3.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在只有RNA和蛋白质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4.生物遗传物质的判断
二、DNA分子的结构
1.组成元素:C、H、O、N、P。
2.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内容
(1)DNA是由两条单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具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
4.DNA分子的结构特性
(1)相对稳定性:DNA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方式不变;两条链间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变。
(2)多样性:不同的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数目不同,排列顺序多种多样。
(3)特异性:每种DNA分子都有区别于其他DNA的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代表了特定的遗传信息。
5.DNA、基因和遗传信息
(1)基因与DNA的关系: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DNA分子上含有很多个基因。(对于遗传物质是RNA的病毒而言,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
(2)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①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碱基)的排列顺序就是遗传信息。
②遗传信息传递:通过DNA(基因)分子的复制完成。
三、DNA分子的复制
1.概念: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时间: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和减数分裂前的间期。
3.条件:模板(DNA的两条链)、能量、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原料(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4.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5.意义:DNA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细胞传递给子代细胞,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四、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1.转录
(1)概念:RNA是在细胞核中,通过RNA聚合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
(2)条件
①模板:DNA的一条链(模板链)。
②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
③能量:ATP提供。
④酶:RNA聚合酶等。
(3)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T—A、G—C、C—G)。
(4)产物:信使RNA(mRNA)、核糖体RNA(rRNA)、转运RNA(tRNA)。
2.翻译
(1)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注:叶绿体、线粒体内也有翻译过程)
(2)过程:可分为起始、延伸、终止三个阶段。
(3)条件
①模板:mRNA。
②原料:氨基酸(21种)。
③能量:ATP提供。
④酶:多种酶。
⑤搬运工具:tRNA(用于转运氨基酸)。
⑥装配机器:核糖体(一个mRNA分子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
⑦意义:少量的mRNA分子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U—A、C—G、G—C)。
(5)产物:多肽链蛋白质。
3.与基因表达有关的计算:基因中的碱基数∶mRNA分子中的碱基数∶氨基酸数=6∶3∶1。
五、中心法则
1.提出者:克里克。
2.内容
(1)DNA的复制:遗传信息从DNA流向DNA。
(2)转录:遗传信息从DNA流向RNA。
(3)翻译:遗传信息从RNA流向蛋白质。
(4)RNA的复制: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
(5)逆转录:遗传信息从RNA流向DNA。
3.生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在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中,DNA、RNA是信息的载体,蛋白质是信息的表达产物,而ATP为信息的流动提供能量。
六、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圆粒与皱粒性状。
(2)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状细胞贫血、囊性纤维化。
2.表观遗传
(1)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
(2)产生的原因:①DNA甲基化;②组蛋白甲基化、乙酰化等。